前言 从学术争论到原创性实践:中国的经济民主问题的转型

在英国之后开始发展进程的国家都曾经是或者仍然是后进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成功地实现追赶的后进大国的经济崛起往往伴随着具有原创性的管理实践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出现。在美国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在企业层面,出现了所谓“美国生产方式”和管理者资本主义企业;在社会科学领域,美国学派在这一时期形成。在“二战”后德国的发展过程中,在企业层面,出现了包括劳资协调机制在内的企业制度;在社会科学领域,关于社会市场经济的研究大量出现。在“二战”后日本的发展过程中,在企业层面,出现了以日本式劳资关系为基础的精益生产方式;在社会科学领域,比较制度分析学派在国际学术界获得广泛关注。

与上述成功地实现追赶的三个曾经的后进大国相比,尽管中国经济快速地实现了规模的扩张,但是在企业层面并没有出现具有范式变迁意义的原创性的组织形态,关于中国型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也有待深化。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企业组织形态和社会科学领域的这种双重匮乏是相互关联的。一方面,企业实践没有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突破提供素材;另一方面,相关领域的主流社会科学研究也没有充分地发挥指导企业实践的作用。

在“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层面的经济民主对于具有原创性的组织形态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民主也可能在中国企业进行组织形态创新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除少数例外,经济民主没有受到中国的企业管理者的重视。考虑到中国的国有企业具有社会主义传统,而中国的民营企业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主义传统的影响,上述现象不但是令人遗憾的,而且是难以理解的。

尽管经济民主在实践中不是改革的主轴,但是在中国学术界仍然存在关于经济民主的研究。实际上,如果说经济自由是中国学术界关于改革方向的研究的主题的话,那么经济民主则是中国学术界关于改革方向的研究的潜在主题。蒋一苇、崔之元等学者就这一主题发表过重要的研究论述,倾向于主流经济学的学者也直接或间接地和经济民主论者进行着持续的争论。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以混合所有制和员工持股为代表的具有经济民主因素的改革措施逐渐地进入实践领域。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经济民主问题正在从学术议题转向实践。另外,在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中的经济民主问题之外,中国社会中一直存在具有合作经济或社会经济特色的经济民主实践。在经济民主成为国企改革的方向之一的背景下,中国的合作经济或社会经济能否实现扩张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

在过去几年中,本书的两位作者围绕经济民主问题,持续地发表了一批论文。这些论文涉及经济民主问题的研究格局、经济民主与中国经济的关系、经济民主与东亚奇迹的关系、经济民主与政策范式调整的关系四个主题。在上述主题下,这些论文讨论了经济民主研究中的“主义”和“问题”两个侧面,前者指什么是经济民主、什么是经济民主的理论基础以及是否应该推行经济民主等经济民主研究中的理论议题,后者指如何设计具有经济民主特征的政策措施和企业组织形态、如何提高这些政策措施和企业组织形态的有效性等经济民主研究中的实践议题。

在中国的经济民主问题正在从学术议题转型为实践问题的背景下,我们希望这批论文能够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关注作为学术研究议题的经济民主问题,推动中国发展具有原创性的经济民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