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学:现代观点(修订本)
- 郑长德 伍艳主编
- 13字
- 2025-04-15 11:46:40
第三节 本书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一、本书的结构与基本内容
本书作为经济学与管理学等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金融学”的教材,除导论外,内容包括金融与金融体系、微观金融、宏观金融、国际金融、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金融理论的新发展六篇共23章。
第一篇为金融与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金融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讨论金融运行之前,必须了解金融体系的功能、结构及其演变。全篇共2章,从货币与信用开始,介绍了货币的起源与演进、货币的本质与职能、货币制度、信用的内容与形式,从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入手,介绍了金融体系的功能与组成要素,最后讨论了金融资产的特征与类型,使读者对货币与信用、金融体系和一些基本概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而概括的了解,从而为后续各篇深入地分析金融运行问题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为微观金融,全篇共7章,主要从个体的角度讨论微观金融主体的投资融资决策方法和行为。微观金融学揭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资源的跨时间配置的规律。资源的跨时间配置首先必须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因此,本篇从货币的时间价值开始,着重介绍了现金流贴现分析这一微观金融分析的最基本方法。其次介绍了进行金融活动的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微观金融分析的任务之一是要及时发现价格偏离其价值的金融资产,以便适时地买进价格严重低于其价值的金融资产;适时地卖出价格严重高于其价值的金融资产。因此,金融资产价值评估和价格决定是微观金融学的主要内容。家庭是重要的微观金融决策主体,本篇分析了家庭的跨时消费与投资决策行为。不同的资本结构和融资策略不仅对企业的融资成本产生影响,而且可能对企业控制权产生影响,因而成为公司金融关心的重要内容。
第三篇为宏观金融,由4章组成,主要从整体角度讨论金融系统的运行规律及其与其他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我们知道,金融学在宏观层面上除了一些必要的关于货币本质、形式,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的介绍以外,其核心内容是货币供给与需求、利率的决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宏观金融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相应的政策建议。因此,本篇围绕货币供求均衡及其与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展开。
第四篇为国际金融,由4章组成。从本质上讲,国际金融学是开放经济的货币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它主要关心在一个资金广泛流动和灵活多变的汇率(exchange rate)制度环境下,实现内外均衡的条件和方法。本篇从国际收支与汇率出发,讨论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特别指出了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对国家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及金融市场等问题。由于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微观金融个体的金融风险的累积可能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膨胀甚至金融危机的爆发,所以金融危机的防范治理和金融监管成为国际金融分析的另一重要内容。
第五篇为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3章。第五篇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开始,分析了金融深化理论,讨论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
传统金融理论对金融市场主体的决策行为及其相互影响研究较少,而在现实中,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对金融市场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他们的决策行为又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因此,进行金融分析就不能不考虑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影响。20世纪后期以来,金融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新的分支和学派。因此,在本书第六篇,我们主要通过介绍最近以来金融理论的发展及一些基本理论的应用,如行为金融理论、金融博弈论、法和金融学等,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