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训练
- 李志 陈培峰主编
- 5307字
- 2025-02-20 03:32:09
第二节 创新素质的结构
一、国外关于创新素质结构的研究
国外专家学者对创新素质的研究大多源于对创造的研究,基于如何才能产生创造成果,产生了不同的结构模型理论,这些理论构成了创新素质重要的内容要素,同时对全面科学认识创新素质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早期的创造性研究中,常用的结构是Rhodes提出来的,他将创造性的结构划分为人格、过程、压力及产品4个图式。前期创造性研究经历了神秘主义范型(受柏拉图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的创造性是神赐的,如认为诗人的艺术创造灵感是受到了神的点拨)、实用主义范型(该范型首先发展了创造性的研究,然后再来理解什么是创造性,如头脑风暴的提出。该范型仅重实践不关心理论,有的研究方法未经心理学验证)、心理动力范型(如Freud认为,创造性的源泉是意识到的现实和无意识的驱力之间的紧张感,认为艺术家创造的作品不过是将自己潜意识的愿望以公众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们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名人的个案研究而获得证据)、心理测量范型(如Guilford认为创造性是一般人都具有的一种特殊能力,Torrance编制了著名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认知学派范型(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探究人的创造性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进行了“定式问题”“问题启发”等实证研究。该范型开创了创造性研究的新思路,但忽视了人格和环境因素)、社会人格范型(认为创造性的人格因素、动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才是人类创造性的源泉,他们假设创造性的个体人格特质不同于普通人,往往有创造的内在动机、成就动机及良好的外部环境)。当代心理学对创造性的研究建立在早期研究的基础上,采取融合的观点和方法,既考虑创造性个体的认知因素,又重视其社会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吉尔福特的创造力六成分模型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 P. Guilford)是国际著名的智能问题研究专家,他的重大研究贡献不仅表现在他所提出的智力三维模型,同样表现在他对创造力问题的研究。1950年他在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所发表的《创造力》演讲被视为创造力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掀起了创造力研究的热潮。在此之前,许多心理学家也认为,创造力与智力有着密切关系,并期望高智商的人表现出高创造性行为,智力测验特别是以学业成绩为主的智力测验成为当时主要的测量工具。Guilford对创造力进行了本质论述,他把创造力看成富有创造性的人们所特有的能力,然而他指出,如果认为这些富于创造的人们特别具备一种一般人所不具备的品质,那就是外行的见解了。每个人都可能有创造性行为,尽管这种行为可能是微弱的或不常发生的。重点要考虑连续的概念,这一概念的特点使那些不一定是著名人物的创造力研究成为可能。[29]
Guilford以信息论的观点解释创造力的性质,认为智力结构包括形象、符号、语言及行动4个部分内容,智力的操作过程包括认识、记忆、集中思维、分散思维及估价5个部分,并形成包括单元、关系、体系、转化、含蓄及意义6种成果。在关于创造力的因素方面,Guilford认为,发明家、作家、艺术家等虽有不同的创造因素,但也拥有下述6个共同的创造因素:敏感性(Sensibility)、流畅性(Fluency)、灵活性(Flexibility)、独创性(Originality)、再定义性(Redefinition)及洞察性(Penetration)。
敏感性(sensibility)是创造发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指对于同样的客体和情境,有人不能发现问题,但有人却能看出问题所在。其中,牛顿和瓦特就是很好的例子,面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苹果落地及开水沸腾现象,他们却分别顿悟出了地心引力学说和蒸汽机的发明原理。流畅性(fluency)是指有创造力的个体能在指定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观念,并用恰当的观念解决问题。灵活性(flexibility)包括自动灵活性(Automatic flexibility)和适应灵活性(Adjusting flexibility),这种变化还包括意义、解释、重新解释目标等方面的变化。独创性(originality)是指有创造力的个体常有新奇观念。
(二)托兰斯的发散思维结构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E. P. Torrance)是当今世界上享受盛名的创造力研究专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对创造力特别是儿童创造力进行了专门研究,对创造力的研究和培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托兰斯的创造力的定义侧重于创造过程,在他看来,创造力实际上就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认为,好奇、探究、创造是人类的本性,不但人脑具有产生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这种探索精神就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原动力。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发掘新的事物、思考新的观念、尝试新的联合、探寻新的关系、获得新的理解。由此,Torrance把创造力视为每一个健康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可能性,都具有不同水平的创造性水平思维,创造力是一个水平,由低到高的连续体,人与人之间的创造力只有程度不同,而非全有或全无,并认为创造力的发展有自己特有的规律,可通过教养来培养[30]。
在创造力的结构方面,Torrance认为一个人在发散思维过程中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4项指标可以衡量他的创造力水平。他以发散思维为创造力的操作性定义,并参照Guilford的创造力测验编制了著名的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该测验共有12个分测验,分3套(分别包含言语、图形、声音与象声词3个方面),每套有两个等值型。除此之外,他还编制了简便、易行、有效的创造性自陈量表,其中包含66个从研究中收集的人格特征。同时还编制了“个人—社会动机调查表”“创造性动机量表”等测验。在创造力研究中,Torrance还注意采用评定法、作品分析法、教育实验法、实验法、访谈法等,取长补短,综合考察创造力。在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方面,托兰斯所测的创造力得分与智力测验呈现低相关,由此他认为他的创造思维测验和传统的智力测验是相互独立的,认为创造力是独立于智力而存在的。其研究表明,许多具有高创造力的儿童,其智力分数低于同龄者的平均水平,如果我们仅根据智力测验结果鉴别天才儿童,那么很可能将70%的高创造力儿童排除在外。同时,富有创造力的儿童具有哪些人格特点也是他十分关心的问题。
综上所述,Torrance在创造力的定义、测量及理论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加深了人们对创造力,特别是儿童创造力的认识。同时,Torrance的创造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创造力的定义、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的理论、测量方法、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方面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批评,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斯滕伯格的创造力三侧面模型
现代心理学对创造力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从认知研究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两条基本途径展开的。认知研究把创造看成一种个体行为,认为思维能力和知识是创造力的基础。Guilford等人的研究把创造力的认知研究推向了本领域的前沿,自那时起,认知途径一直占据创造力研究的主导地位。在这一途径上探索的研究者认为,创造力不只是发散性思维,而是由各种心理能力构成的,并对知觉过程、定义问题的能力、直觉能力、类比联想能力等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种种因素分析的创造力模型。另外,创造力作为人的高级智力机能之一,也需要借助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因此,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与认知研究不同,社会心理学途径更注重对人格变量、动机变量和社会文化环境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创造学家们通过相关研究和高低创造力样本对比研究,界定出可能与创造力有关的一系列人格特征。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创造力研究者开拓出多种研究视角,加深了对创造力本质的理解:打破了创造神秘论的传统观念,指出创造力不再是某些天才人物所独有的禀赋,它在人群中是连续分布的;引入社会历史观点,对创造力的理解不再是绝对、永恒的,而是相对应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境认识、评价;从建构的、因素分析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创造力理论模型,并发展出一系列测评创造力的方法。
继20世纪50年代出现创造力研究热潮以来,时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界再一次掀起研究创造力问题的热情,涌现出一批新的代表人物和理论,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及其创造力理论是其中之一。斯滕伯格提出创造力三侧面模型,指出创造力包括创造力的智力维度、创造力智力方式维度、创造力的人格维度。
斯滕伯格早期学术研究的重点是对人类智力现象的关注。《超越智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其智力思想的形成,在智力研究领域竖立起自己别具特色的旗帜。智力三元论虽然涉及创造力问题,但对创造力的论述上不全面。为了弄清创造力的本质,斯滕伯格比较了当时已有的创造力理论,发现已有理论基本来自实验室或书本的结论,缺乏外部效度。斯滕伯格等人用问卷法调查了外行们对智力、创造力和聪明的看法,发现其中隐含着某种共通的见解,称为内隐理论。在内隐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创造力三侧面模型,从智力、智力风格和人格3个侧面解释导致创造行为的心理过程[31]。
自提出三侧面模型后,斯滕伯格一方面对模型中已涉及的因素继续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对创造力与智力环境因素进行积极探索,并与同事合作提出了创造力的投资理论。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就是把自己的心理资源投入那些新颖的、高质量的想法上。如同在股票投资市场里,想要赚钱就必须“贱买贵卖”一样,创造作为观念世界的投资行为,也需要遵循“贱买贵卖”原则,专注于虽然被大多数人视为不合时宜,不屑一顾,但却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主意,努力向社会推销自己的主意,并在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后急流勇退,把填补细节的工作留给别人去做,及时转向新的研究领域。用于向创造力投资的心理资源包括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特征及动机五因素,这5种心理资源与环境一起共同决定着创造力。投资理论承认,创造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归纳出影响创造力的一系列环境变量,如工作环境、家庭氛围、角色模式、竞争及合作等。该理论认为,创造力绝对不是各成分简单相加的结果,只有认知成分、人格-动机成分和环境成分协同出现时,才能产生创造力。
从科学哲学角度来看,斯滕伯格理论缺乏可检验性;从具体内容来看,其创造力思想还存在许多含混处。以三侧面模型为例,智力侧面的论述是比较透彻、清楚的,但对其他两个侧面的论述尚不够充分。[32]
(四)阿玛拜尔的创造力成分模型
阿玛拜尔(Teresa M. Amabile)是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创造学家,哈佛商学院企业家管理小组负责人,因其在创造力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闻名于国际心理学界和创造学界。Amabile认为,着手研究时,至少要涉及以下3个基本问题:研究出发点、方法以及创造力的作用机制。她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必定反映在其作品所具有的创造性中,故在创造力定义问题上,直接采用较为实用的产品定义(product definition)方法,如果一件产品是新颖(newness or originality)的、适宜(usefulness or appropriateness)的,那么它就是具有创造性的。
(五)Amabile的创造力成分模型
Amabile的创造力成分模型(Componential model)是一种构成要素理论,提出了一切领域产生创造性的必要和充分构成要素。她认为,创造性产品的产生是3个基本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领域相关技能(Domain⁃relevant skills)、创造力相关技能(Creativity relevant skills)和工作动机(Task motivation)。[33]有关领域的技能是在中等专门化程度上起作用的,该成分包括所有与整个领域有关的技能,而不是仅仅与某个领域的某项具体课题有关的技能。有关创造性的技能是在最普遍程度上起作用的,它们可影响任何领域中的反应。这样,具有高创造性的个体才能在许多领域中作出贡献。工作动机是在最专门化程度上起作用的;动机可全部限制在某领域的特定工作中,并且对于某项工作来说,动机在一段时间内会发生变化。
二、国内关于创新素质结构的研究
从通俗意义上理解,创新素质就是指的创造性。这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创新素质具有综合性、层次性、模糊性等特点,国内外针对创新素质模型结构的研究虽多,但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认识,也没有产生为大家公认的创新素质结构理论。但总体来说,国外学者大多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创新素质结构,国内学者则更偏重从社会学或管理学角度。
(一)强调创新人才素质的综合性
朱清时[34]把创新人才的素质归纳为6点:广博的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敏锐的洞察力、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及易被社会接受的品质(包括诚实、责任感和自信心)。杨名声等[35]认为,创新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的意识、思维、知识、能力及人格;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能力、研究能力及操作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研究创新人才某几类素质
张庆林[36]从创新思维能力、创新人格特征等方面对创造性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朱洪波[37]指出,创新人才是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开拓性的人才。李志[38]认为,企业家的创造性由企业家创新意识、企业家创新人格和企业家创新决策能力3个方面构成。李志等[39]将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分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3个维度。在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健全创新人格,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常作为培养目标。
(三)从特定素质研究创新人才素质
赵修渝[40]从知识素质角度,将创新人才特征归纳为创新人才的理性因素,即坚实的知识背景,创新的能力才干。王树祥[41]认为,创新人才就是有着创新知识和技能,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富于探索精神的人才。
本书主要根据张庆林、刘夏、李志、田巍路长胜等等的研究,将创新素质归纳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大要素。创新意识主要包含创新需要、创新动机等;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个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