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临安府。
凌霄圣地选拔日过后的傍晚。
十一岁的男孩李长安,兴奋的向着自己的家里跑去。
他没想到,自己昨天只是偷跑出来,试着想参加这几日在‘凌霄圣地’的弟子选拔,居然最后真的给他成了!
想起那位凌霄圣地的姜师兄温和的对自己说到,自己乃是‘二度年轮’的天资,确实是上佳之选;
李长安回忆起,那晚所见陆方长的样子,更是让少年的内心一阵火热:
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陆少圣主一样嘛!
拔剑而起,铲除魔邪!
斩平天下,万人敬仰!
只是想到这一丝丝的可能,便能让才从幻境中醒来,完成了拜师仪式的李长安,一扫浑身的疲惫。
他们这一批人,直接就是拜的姜师兄所说的,下一任凌霄圣地的继承者:陆方长,陆少圣主为师。
原本以为自己这一生,会永久平淡的度过:
按照父母的打算,读书做官,通过宋国的‘儒经院’,踏上修行之路的。
昨天自己偶然偷跑,没去上私塾,而是去参加凌霄圣地的选拔,竟是被选上了!
得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母!
李长安一路小跑,他感觉今日傍晚,那吹拂着的的风儿都格外的轻快!
此时,正是李长安家的巷道里,许多邻居,结束劳作,回家休息的时候。
他们看着往日一向冷静沉稳的李长安,此时却是一反常态,小跑回家的兴奋劲,都是万分称奇。
即便是有部分邻居出声喊到李长安,想问问他今日为何这般奇异的开心,可一向礼貌有佳的李长安,此刻却是把邻居们的询问当成了耳边风。
这让邻居们百般疑惑:
这李家的二小子咋了,难不成是被天上掉的元宝砸到了?
还是说,捡到了什么仙修的法器?
“爹,娘!”
“我回来了!”
李长安推开家的大门,兴冲冲的对着院子的父母喊道。
院子不大,除了三间不大的房,便没几件装饰,景观。
对一个官吏之家来说,显得很是寒酸。
李长安的父母规矩的坐在院子里的小木桌前。
小木桌上摆的是今日的晚饭:三素一荤。
“你昨天晚上去哪了?”
等待李长安走到小木桌前,还未开口,李长安的母亲便颇为严肃的问到。
“孩儿......孩儿....”
“孩儿昨日,去了袁家。”
面对着严肃的母亲,李长安突然不敢把自己去了凌霄圣地选拔的事情说出来了。
袁家,也就是袁指挥使的儿子:
袁谋山,是李长安的私塾同学,跟他关系一向很好。
除此之外,李长安的父亲,还是袁指挥使的麾下干吏。
两家交往,也算十分密切。
这也是李长安父母为他日后考入‘儒经院’,前去京城研习之时,给他铺的人脉。
李长安经常去袁家留宿,这是得到了李长安父母的认可同意的。
“那就好,不是去那什么听都没听说过,只是最近才得了些风头的凌霄圣地,参加那所谓选拔就好。”
“那凌霄圣地,哪比的上爹娘给你安排好的‘儒经院’这条路呢。”
“那可不是我们应当参加的。”
母亲笑着说到。
“来,乖,吃饭。”
“多吃点,这是你最喜欢吃的牛肉。”
李长安听着母亲的话,有些浑浑噩噩的坐在木桌前,拿起碗筷。
他身上的那股子兴奋劲一下子消失了,就像是百鬼夜行的那晚,遇到鬼兵的他——仿若连魂魄都被抽走了一般。
可百鬼夜行的那晚,最后让他们惊慌失措的一家子得救的,不是那些临安府的宋国修士,而是凌霄圣地的陆少圣主啊!
可母亲口里,还是声声都是对‘儒经院’的敬仰,轻松凌霄圣地。
李长安默默的吃着他平常最爱的牛肉,却是如同在咀嚼一根没有味道的稻草。
他方才实在是太兴奋了,竟是忘了父母,是绝对不会同意他拜入凌霄圣地修行的。
因为考入‘儒经院’的修行之路,虽然很慢,但是很稳定。
父亲,李长安的大哥,他们都是这样做的。
自己怎么能忘了:
父母日夜辛劳,对自己那么好,自己注定得按着父母的要求走着。
这场饭吃得如平常一样安静,除了母亲考问李长安百日里所学的功课的几声,平淡的就像是李长安前十一年的人生。
让人有些清醒的麻木。
父亲很快就吃完了,加班加点回官署处理公务了。
即使平常再忙,李长安的父亲也会陪李长安吃晚饭。
李长安也吃完了。
简单帮母亲收拾碗筷之后,母亲提着灯,陪着李长安一起回房温习课业。
和平常一样,大概复习了两个时辰。
考矫完毕之后,满意儿子表现的李母在临走之前,特意对儿子说到:
“不错,不愧是我们家长安,比那些私塾里不懂事的孩子们都要聪慧的多。”
好像是留意到了儿子今日吃饭时有些魂不守舍的样子,李母还多说了句:
“那些仙宗,如‘凌霄圣地’的选拔,风险太大,太多,容易有危险。”
“还是‘儒经院’好,只要考入,便可获利终身,稳定一辈子。”
“不要想着出风头,稳定才是一切。”
“我们家虽然不富,但也能供你温饱,你专心读书便是。”
李长安看了看母亲身上打有补丁的衣裙。
父母俸禄不高,却要同时供李长安上学和他的大哥在外地做官打点。
平日里,可谓是过的较为清苦。
可却还偶尔能给李长安吃牛肉。
这也是李长安一直在私塾认真学习的原因:
他一定要出人头地,回报父母!
“其他的,都别多想。”
“好的,娘亲。”
李长安重新对着母亲,挤出个如往日里一样的乖巧的笑容来。
李母满意的离开了。
熄灭了灯,收起了纸币,李长安躺在自己今日才被母亲打理过的床上,没有睡着,而是回想起自己这十一年的人生:
相比其他修行道路各有不同的国家,在宋国,考入‘儒经院’,便是金饭碗了。
是无数家庭的第一选择。
李长安的父亲,兄长,哪怕是袁指挥使,都是这般。
虽然不富裕,虽然修行缓慢,但是胜在稳定。
这也是李长安的前十一年的人生目标。
改变它,似乎是一件很完全没有必要的事。
可........
李长安瞪大着眼睛,盯着黝黑的屋顶,剧烈的呼吸着。
他想起了快三十了,才方方突破了九生境的兄长;
他想起了终日忙于处理公务,麻木沉默的父亲;
他想起了母亲好些年都未曾换过的衣裙;
他想起了家里好久都没添些过物件了;
他又想起了白衣如雪,剑气锋锐,万人敬仰的陆少圣主。
背经做官,就真的是最好的路嘛?
自己去了凌霄圣地,是不是也能减轻父母的负担,搏一搏呢?
他心里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不知看了许久,可能有一个时辰吧,一直盯着黝黑的屋顶看,看的李长安眼睛都发涩了。
他猛地一捶床被,像是终于下定了决心。
可他才捶完床被,又小心翼翼地看了看房门,生怕被母亲听到,说他半夜还不睡觉。
而后,他才轻轻的翻下床,重新点亮了油灯,掏出纸笔,坚定的写了起来:
“娘亲,对不起,我不想去儒经院!”
“孩儿想练剑!”
“孩儿想如那位陆少圣主一般,当一个很厉害很厉害,自由的剑修!”
“娘亲,原谅孩儿......”
..............
陆方长醒来的第五日。
凌霄圣地等人,包括吴都护等八人,以及‘水泊梁山’和那十名新招入的弟子,都站在临安府的城门前。
阳光明媚,是个好出发的日子。
除此之外,城门口,此刻也站满了送行的临安府民众。
看了眼都到齐的众人,陆方长轻轻摸了摸自己的胸口
不知是否是练会了‘长鲸饮月剑’,突破到了人魂三转的原因。
陆方长的‘第二脉种子’,成长的格外快。
在昨日临睡前,‘天行健’告诉他,第二脉已经成长完毕了。
陆方长现在可以种下‘千真境’的第三脉。
这速度,比陆方长想象的还要快一天。
境界的如愿提升,也更让陆方长对未来,多了一分底气。
于是,一行人挥手,向着依依不舍的临安府众人告别,不再多做停留。
陆方长等人激发苏府主所给的‘神速符’,扬长而去,只余留下一道道背影。
队伍中的李长安,坐在‘水泊梁山’之上,感受着飞驰的景色,脑海中,既有面对憧憬未来的无比兴奋,也有离家的百般愁绪。
最终,看着那越来越小,直到如同一个小黑点般的临安府,他在内心坚定对自己说到:
爹,娘。
等我成为了像陆少圣主一般的大剑修,我一定回来的。
到时候,你们也不用过的那么辛苦。
等我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