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国内外研究情况

2.1.1 科技金融的定义

截至2021年1月21日,通过谷歌搜索科技金融(Technology Financial),我们发现自2004年以来科技金融的研究数量不断上升(见图2-1),说明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趋明显。科技金融是用于支持或使银行和金融服务成为可能的计算机程序和其他技术。Arneretal(2015)指出“科技金融”一词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指的是金融服务技术联盟(Financial Services Technology Consortium),它是花旗集团(Citigroup)发起的一个促进技术合作的项目(Marc Hochstein,2015),是一个由公司组成的经济产业,这些公司利用技术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Wikipedia,2016)。有学者将国外数据库中科技金融一词在文章标题、摘要和全文搜索中的使用次数和该术语的定义数量进行了统计(见表2-1)。在所有文献数据库中,在对重复条目进行调整之前,35篇学术文章的标题中显示了科技金融一词;47篇学术文章在标题和(或)摘要中使用了该术语;共有223篇学术文章在全文中一次或多次使用或引用了这一术语,包括脚注和后记。223篇文章的数量与提供的定义数量形成鲜明对比。在对重复条目进行调整之后,仍有28篇文章在标题中显示了“科技金融”一词。37篇文章在标题和(或)摘要中使用了这一术语,共有203篇文章在全文中一次或多次使用了这一术语。然而,只有13篇文章真正定义了这个概念(Schueffel,2016)。

图2-1 2004—2021年科技金融研究热度全球趋势图

资料来源:https://trends.google.com/trends/explore?date=all&q=fintech.

表2-1 国外数据库中科技金融术语使用数量统计

对于科技金融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并未达成共识(见表2-2),国外学者对科技金融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经济学家Schumpeter(1982)的信用创造理论中,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Schumpeter论证了货币、信用和利率等金融变量对经济创新和重大经济发展的影响。他强调,一个功能齐全的银行可以通过识别和支持成功使用新产品和生产流程的企业家来促进技术创新。可见,银行系统(包括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Gurley,1960)。同时,从金融市场风险的角度来看,经济实体使用风险更大但生产率更高的技术,可以促进技术进步(Saint-Paul,1992)。有学者将科技金融定义为一种技术(Bettinger,1972);有学者认为科技金融是一种行为(Xie et al.,2013;Xie et al.,2016;Shim et al.,2016;Kim et al.,2016;Jun et al.,2016),是一项服务(Shim et al.,2016;Kim et al.,2016;Jun et al.,2016)或金融活动(Xie et al.,2013;Xie et al.,2016);有学者称其为一个行业(Barberis,2014;Micu et al.,2016);有学者将其描述为新的未被开发的风险领域(Lonarski,2016;Maier,2016)。

表2-2 国外学者关于科技金融的定义汇总

续表

我国关于科技金融的研究晚于国外,科技金融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汇在我国出现是在1992年,彼时“科技金融”只是技术和金融的缩写。同年,中国科技金融协会在广州成立,标志着科技金融正式登场。在《科技金融携手合作扶持高技术企业》(丁革化,1992)一文中,作者首次引用了“科技金融”这一词汇(余红伟等,2020),其深层次的含义即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文章认为科技和金融要携手合作扶持高技术产业发展。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使科技金融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Li,2015)。真正的科技金融概念是在1994年广西南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上提出的,之后科技金融领域的学术研究逐渐扩大。尚福林(1997)强调了科技发展、转型和工业化进程对金融工具、金融政策和金融服务的单向需求。科技金融的定义在我国尚未统一,有学者认为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的安排,是政府、市场、企业、社会中介等主体及机构对科学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等活动提供资金融入的行为活动,这些主体和行为活动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体系。科技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昌文等,2009)。有学者认为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融合,属于科技的范畴(房汉廷,2010)。对此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科技金融的目的是推动产业化向高技术进一步发展,金融资本要在这个过程中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洪银兴,2011);有学者在其观点基础上,指出科技活动是一种创新活动,它是科技运用金融资本,衍生出财富工具的方式,同时,科技金融也属于社会活动,对全社会的投入与支持有一定的需求,是一种国际活动(肖龙沧,2011)。还有学者认为科技金融是政府、各个机构(包括金融机构、中介公司等)组成的共同体,作为金融资源的供给方和支持者的政府和这些机构是金融及科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陆岷峰等,2011),其实质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相融合(张来武,2003),确切说是高度融合(胡苏迪等,2012)。新动力的诞生需要依靠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没有科技的准备,金融没有题材,没有金融的模式,科技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张来武,2011)。2011年国家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科技金融的定义,即科技金融是指通过改变我国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方式,引导并促进证券业、银行业、保险业及创业投资金融机构等各类资本,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对服务模式进行改进,并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最终实现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双链条的有机结合;另外,规划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为创业初期到成熟期各个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等金融支持。科技金融不仅包括资金投入,还包括创新环境。资金投入主要包括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银行的科技贷款、科技资本市场的科技股权融资、民间金融的创业风险投资;创新环境包括科技成果的保护、科技成果的转移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王龑等,2017)(见图2-2)。

图2-2 科技金融的构成

以上概念都是与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科技金融概念的确切定义,需要在接下来的实践和理论演绎中逐步完善,它随着政策和格局的动态调整而不断演化。

2.1.2 科技与金融的关系

(1)科技与金融的协同

企业的发展包括种子期、创业期、初步发展期、高速发展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Jonathan et al.,2017)。逆向社会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增加会提高企业经营成本进而降低企业的竞争力(Jensen et al.,1976)。生产率的提高对银行影响很大(Levine R.et al.,2000)。Perez(2011)认为技术进步的燃料是金融资本,经济发展的引擎则是生产技术。经济的发展与金融资本和技术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郝丽红(1999)提出要使科技金融达到一定的规模,应该进行一些共享性科技开发行为。张颖(2007)结合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历史经验,分析了技术创新和电子化趋势是如何对金融行业起到促进作用的,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想要长时间地蓬勃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陈华等(2014)探讨了科技创新对金融服务体系的促进作用及二者的发展情况,要促进科技与金融协同发展就要发挥二者的互动作用,促进二者的融合。其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科技金融对山东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支持力度进行分析,并且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从政府、机构多维度提出科技金融支持地方中小微企业创新的对策建议。郑萌(2013)从另一个视角即将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引入科技金融理论来对科技的进步和金融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了探索。

(2)科技与金融的互动

Jeong和Townsend(2002)依据生产函数,分析了金融的深化改革对科技创新的重要贡献,并提出了金融深化效应、人力资本变动效应、部门索洛余值及资本异质效应等理论。Stulz(2000)认为如果银行可以监控和及时掌握企业或者项目的进展情况,则可以提高科创企业的融资效率。Hall(2002)认为,由于科技创新可以降低创业投资过程中的投资成本,并避免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不利因素,因此科技创新中创业投资的贡献远远高于其他金融工具。Martinsson(2015)通过对欧洲科技型企业实地考察,估算了英国和欧洲大陆高科技公司的动态R&D回归模型,发现新上市公司的联合现金流效应,认为资本市场对于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支持更强于银行。

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分析了中小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积极影响,提出要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来解决科技型创业企业融资难题。杨刚(2005)对科技金融一体化过程中中介机构参与的阶段和机制、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成和作用、细化和完善监管等几个方面以及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的意义等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科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完整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必不可少的。姚战琪和夏杰长(2007)从金融创新与科技进步的内在关系、互动机制出发,从金融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进步促进金融创新与发展两个视角研究了在新的金融形势下如何推进科技一体化,以及在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体系的机制和功能。黄国平和孔欣欣(2009)讨论了金融机制和政策实践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分析了我国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现状,指出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相容关系。李颖(2009)基于科技和金融发展的关系,把科技金融结合分为闭合循环回路、开放循环回路、科技金融一体化的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并认为科技发展和金融创新在未来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李健、马亚(2014)结合三次工业革命,论证了科技与金融结合有益于经济发展的论点。刘志彪(2011)提出,要建设和完善科技银行功能,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3)科技与金融的融合

Perez(2011)指出对技术变革有着重要支持作用的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也具有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金融资本和技术创新因为风险资本所具有的逐利性才能高度结合。

房汉廷(2010)对科技金融发展的三个方面,即理论、实践和政策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科技金融是科技在进行创新的同时激发的金融创新,是科技和金融活动的有机结合。邓天佐(2010)认为要让科技与金融良好融合就要不断进行革新,在改革过程中通过建立多元的政策环境和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来进一步拓宽技术创新企业融资渠道,为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为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多项服务支持。金荣学等(2013)认为各种融资难问题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都会遇到的,而只有不断升级金融服务体系才能满足它们的资金需求,并且需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来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

2.1.3 科技企业与科技金融的关系

谢伯阳等(2016)认为,不同生命周期的创业企业,融资难点不一样,创业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创意期、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要根据生长周期来加强金融改革,增强资金供给能力。赵昌文(2012)基于大量的案例研究详细分析了我国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和创新模式的发展现状,并用24个科技金融案例阐述了资本市场、科技贷款、科技保险、风险投资是我国科技金融进行创新的四个主要领域的论点。张志柏和俞自由(2001)结合我国创业投资的典型案例并借鉴国外创投实务成果,提出了促进我国创业投资操作实务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2.1.4 科技金融效率的度量

(1)宏观科技金融计量

Mani(2004)认为要使税收激励和研究补助金等金融工具取得成功,就必须将重点放在非财政措施上,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开发。Wurgler(2000)的研究表明金融市场似乎改善了资本配置,其发现在65个样本国家中,金融业发达的国家比那些金融业不发达的国家增加了对增长中的产业的投资,减少了对衰落产业的投资。资本分配的效率与经济中国家所有权的程度呈负相关,与国内股票收益中公司特定信息的量呈正相关,与少数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呈正相关。特别是强大的少数股权投资者权利似乎可以抑制对衰退行业的过度投资。资本配置效率可以用资本关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弹性来表示,这一关键指标可以用来量化分析金融发展程度及作用。

王海和叶元煦(2003)对1991—1999年科技金融一体化效益的实证分析表明,科技金融一体化的整体效益在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科技金融一体化的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孙伍琴和朱顺林(2008)利用2001—2004年我国23个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和2.1版Veap模型,基于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法,对我国区域金融体系促进技术创新的效率和差异进行了估计。研究发现,中国的金融发展促进了技术创新,提高了整体产出效率,省市金融体系专利产出数量存在结构性差异。赵昌文等(2009)构建了一个衡量科技金融效率的指标体系,主要由科技金融总指标、分指标和专门分指标组成,其中总指标是对科技金融领域的发展状况、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价的总体指标。余永泽(2011)发现,创新主体分为区域内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其利用R&D区域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选取2002—2008年和我国29个省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分析计算出沿线创新效率,并重点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创新集中、政府支持、制度因素和人力资本对创新主体创新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曹颢等(2011)构建了金融发展指数,包括科技金融资源指数、科技金融经费指数、科技金融产出指数和科技金融贷款产出指数4个指标,并根据“科技资源—资金—产出效率”的思路详细定义了指数的内涵和权重,利用SPSS16.0分析了我国各地区历年(2001—2008年)的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研究发现,科技金融资源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金融资金指标呈上升趋势,但科技金融产出指标有所下降,尤其是科技金融贷款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徐玉莲和王宏起(2012)分析了1994—2008年的数据,以发明专利数、政府科技活动经费、金融机构科技贷款额、科技上市公司数、科技上市公司总市值和风险投资总额、风险投资机构数为指标,用自举模拟法构造了统计推断的门槛,得出科技金融体系框架下的技术投资、科技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银行信贷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科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风险投资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科技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风险资本的扩张。吕江林等(2012)研究了我国中东部地区2009年的科技金融效率,分析了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差异。秦佩等(2013)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提出建立效益评价考核平台及运行机制,平台包括两项指标,即金融资源投入指标和科技产品产出指标,用来衡量科技金融的总体效率。陈军梅(2014)通过构建科技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综合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两种实证方法来评价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科技金融效率,研究表明,宁夏的科技金融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金融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张明喜(2015)认为研究科技金融效率评价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只有实践才能更好地指导未来科技金融发展。

(2)微观科技金融计量

Atanassov等(2007)假设创新的上市公司更多地依赖独立交易融资(股权和公共债务),而不是依靠基于关系的银行融资。其通过分析1974—2000年的一大批美国公司,发现研究结果与研究预测一致,那些更依赖公平交易的公司拥有更多的专利,并且这些专利在影响后续专利发明方面具有更大的作用。其证实了企业接收大量的独立融资后,创新活动显著增加。创新可以给公司带来更高的价值,公司在做出融资决策时应合理考虑创新活动的潜在影响。Atanassov使用IV方法来研究内生性问题,并证明上述结论主要是由创新公司选择融资安排驱动的。刘降斌和李艳梅(2008)收集了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内陆科技圈4个科技园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面板数据协整,对中小企业创新金融支持系统的长期和短期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4个地区的金融体系都对中小企业创新具有长期支持效应;而短期支持效应的地区差异较大,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金融体系短期支持效应显著,但存在一定的时滞,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内陆科技圈的金融体系短期支持效应不显著。李颖等(2009)解释了金融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的影响,并以广东省为例,对100家企业科技创新融资数据进行技术创新效率面板回归排序研究,对金融部门发展对科技创新效率的不同影响及金融发展对不同企业科技创新微观业务和金融模式的影响的数据进行了理论研究。

2.1.5 科技金融风险研究

科技企业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五个阶段的特征不同,面临的风险不同,资金需求和数量需求也不同。科技金融必须认真考虑科技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根据风险类型确定不同的风险分担主体。种子阶段的天使投资和孵化器的运行模式,初创期的天使投资和小额信贷融资模式,成长阶段的短期贷款和风险投资融资模式,扩张期的风险资本和技术贷款模式,成熟期的长期债务和资本市场融资模式等,都与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特点相匹配。处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科技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不同的,与此相对应的财务风险也是不同的。如何分担财务风险是科技企业整个生命周期内科技研究的重点,企业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自身优势来弱化和分散科技财务风险。崔毅等(2010)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析了DEA评价结果,对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财政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效益进行了评价,发现影响广东省财政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效益的主要因素是产出阶段结构和财政科技投入不协调,以及财政科技投入对资源管理效率的影响。周昌发(2011)和Pillaiyan(2015)认为,金融科技发展存在着缺乏系统性、低层次性、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信息共享机制、缺乏金融创新机制等问题。

2.1.6 科技金融的发展环境与路径

Black和Gilson(1998)通过对美、德、日的金融体系进行研究发现,美国拥有许多相对于大公司而言规模较小的银行,它们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有限,美国拥有发达的股票市场和合理配置公司控制权;相比之下,日本和德国的银行数量较少,但规模较大,发挥了中央治理的作用。订立隐含控制权的合同有助于了解企业家与风险投资提供者之间的合同安排,进而了解股票市场与风险投资市场之间的联系。德、日金融体系为典型的银行金融体系,美国金融体系为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美国创业企业大多借助首次公开发行获得企业控制权,这对创业者来说是一种良好的激励手段;而以银行为主的德、日资本市场发展不足,激励手段不足。

肖泽磊等(2009)通过案例,提出科技金融的发展路径,并阐述了科技金融的创新体系,认为科技金融创新体系是科技金融发展成功的关键。张明喜(2013)深入研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金融环境后,发现由于国家政策引导创投效果不明显,且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相对落后,科技型企业融资较难。洪银兴(2011)认为科技金融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性制度的支持,还需要激励和引导,应该让金融机构加入科技金融体系中,成为科技金融的主体。

2.1.7 科技金融机制和体系

张育明(2001)认为一个国家科技金融的发展模式与国家的经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有关,他从利益机制、竞争机制、市场机制的角度,对技术金融一体化的机制和模式进行了研究。杨刚和陈辉(2002)论述了信息时代高科技企业融资的渠道特征、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以及信息时代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支撑体系,其认为信息时代科技与金融的支撑体系应是结合中介组织、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的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周昌发(2011)分析了科技发展的保障机制,发现金融体系仍存在有系统性差异、层次较低、法律不完善等缺陷,科技金融要想快速稳定发展,需要突破不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的障碍,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肖泽磊等(2011)研究了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政府、金融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高技术企业四大类。金融服务机构在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成长阶段科技企业对风险资本的需求和风险承担程度,同时需要构建相应的配套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以支持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