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1.1 现实背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题中之义是提升居民获得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核心是抓住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给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升居民获得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1.2 现实背景:后疫情时代,推进减税降费政策同时守住基本民生底线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做好“六稳”和落实“六保”是解决短期突出问题的重要措施。“六保”的第二项是“保基本民生”,守住民生底线,既要借助市场力量,也要发挥财政的力量(杨志勇,2020)。要正确发挥财税的稳定器作用,妥善处理减税降费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关系(于嘉音,2020),以合理的财力分配和自身的体制改革(贾康和苏京春,2016),在后疫情时代和“十四五”时期为基本民生保驾护航。

1.1.1.3 现实背景:少子老龄社会中,基本公共服务的代际获益差异问题日趋突出

向广大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及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李拓 等,2016;宋美喆和刘寒波,2018)。然而,2020年我国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为1003.5万人,与2016年的出生人口1786万人相比,短短四年时间就下降了43.81%,出现明显断崖式下降;与此同时,201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54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已经达到18.1%,少子老龄化问题已毋庸讳言。针对不同年龄群体不同的公共需求,落实基本公共服务的代际均等化必然是稳定出生率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实质性策略方向。

1.1.1.4 理论背景:在国家治理视角下,亟须完善财政资源效率和实现机制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财政体制由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改革的进程中,财政的属性最终回归到了其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公共性。公共服务领域变成最重要、最需满足的支出方向(高培勇,2019)。当前,我国正在由公共财政体制向现代财政体制转型,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框架下,如何评价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配置和使用达成度,以及如何优化其实现机制成为学界和政界的关注点(高培勇 等,2018),这也是发展新中国特色财政学基础理论的关键环节。

1.1.2 研究意义

本书的研究意义可概括为如下两方面。

其一,理论意义:以居民获得感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达成目标,构建包括收入再分配效应、阶层流动效应、公平效应和公共参与效应四个影响效应的评估体系,丰富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基本公共服务政策评价的理论基础。

政府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2019年,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4.11%,过去10年间都保持在20%以上。如此庞大的财政资金到底被用来做了哪些事、水平怎样、效率如何、值不值得,这些问题都显得尤为关键(高培勇,2012)。为回答这些问题,我国开始推行预算支出绩效改革,其中最核心的共性要求就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配置和使用能否有效满足居民需求偏好、提高居民获得感。为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框架下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引入了居民评价(财预〔2013〕53号)。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居民的个体特征、地区特征和世代特征都各不相同。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缩小收入差距,实现阶层流动、公平以及积极进行公共参与是居民获得感提高的四个紧密相连又有所不同的层面(曹现强和李烁,2017),这也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所在。本书基于上述四个层面,以提高居民获得感为政策目标,构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达成度评价体系,从而优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框架下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

其二,现实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系统性和完整性地评价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效果,是合理配置和使用财政资源、缩小代际间获益差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由之路。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为完成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的长期均衡目标,就要构建系统全面的基本公共服务达成度评价体系,用以评估其政策效果;这在当前财政收支形势严峻的时期,有助于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有助于实现财政资金的提质增效和托住基本民生。本书基于达成度评估体系,对青年、中青年和老年居民在微观层面“受益”的实现效应进行比较分析,为政府和财税部门及时识别政策效应、度量政策力度、发现问题提供事实依据和实证基础,以促进我国尽快实现代际意义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