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基本结构和框架体系

本书共分为八章,各章节内容具体安排如图1-2所示。

图1-2 全文的结构安排图

第一章为导论。本部分阐述书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基本公共服务、达成度和代际均等化的概念进行界定,陈述本书基本结构和框架体系,介绍数据和方法,对创新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首先,分别对不同流派不同观点的公共物品理论进行梳理,发现在新中国财政基础理论框架下构建基于居民获得感的基本公共服务达成度评估体系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其次,整理财政分权理论下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文献,包括识别、测算、影响因素和政策效应研究等,并就现有研究的贡献、不足以及未来的拓展空间展开评述。最后,重点说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阶段的研究进展,发现针对代际意义上的均等化研究较少。

第三章为事实特征和现状分析。一方面,从单项公共服务供给、总体水平、财政支出和供需匹配四个方面,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别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与分布格局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国际比较;另一方面,借助微观调查数据库,介绍不同年龄群体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受益感知以及对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评价。本章内容承上启下,为下面章节的实证分析做准备。

第四至第七章为本书核心。这四章内容为递进关系,旨在从居民获得感出发,全面系统地评价基本公共服务达成度和影响效应,同时考察以人口结构划分的居民群体在基本公共服务获益上的代际差异。第四章为基本公共服务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以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公共支出为例,给出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同时促进家庭收入增长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实证证据,并分析不同年龄群体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均等性。第五章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阶层流动效应,借助阶层流动性和传承性指数揭示我国社会流动的相关事实,研究居民个体学龄阶段所获得的公共教育支出对阶层流动的影响,进一步识别阶层流动效应在不同年龄群体间的代际异质性。第六章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效应,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例,测算其对收入、健康状况和医疗支出的客观公平效应,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测评主观公平效应,进一步分组考察不同年龄群体的受益均等化问题。第七章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共参与效应,分别从公共意识和公共参与两个维度切入,研究政府教育投入对居民参政议政信心等主观态度和投票选举等客观参与行为的影响,以及对比研究基本公共教育的公共参与效应在不同代之间的政策效果。

第八章为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总结本书通过实证检验得到的结论,提出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与农民市民化进程挂钩、深化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改革、尽早布局老龄化应对战略、充分发挥人大预算审查监督职能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评价体系等政策建议,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阐述,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