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虚补实攻,执简驭繁

李克勤教授认为,妇科疾病可分为虚实两类,即“有余”和“不足”,有余则“攻”“泻”“疏”,不足则“滋”“补”“调”,将复杂的病因病机提纲挈领地分为两类,便于认识疾病的本质,确立治则治法。虚则不足,从西医而言,多为激素匮乏,药物治疗有功,可补益,或补肾,或健脾,或滋阴;实则有余,常为有形之邪,药石可医,或手术祛除。药物治疗祛邪,活血逐瘀祛邪,荡涤攻下祛邪,清热泻火祛邪。虚实夹杂者,有肾虚血瘀、脾肾亏虚兼痰瘀等。

活血可祛邪。女子以血为用,易为瘀滞。足厥阴之脉入毛际,绕阴器,辖乳房。女子冲任隶属于肝肾。肝为刚脏,主升主动,具有疏泄之功,可调畅气机与情志,喜条达,以柔和为顺。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气血的正常运行。气机条达,气血和调,则心情就易于开朗;肝失条达,肝气郁结,则情志易于抑郁;疏泄太过,则心情易于躁动。反之,持久的情志郁结,会影响肝的疏泄,使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月经周期中,肾中阴阳是生发之源,而阴阳的交替转化作用则促使胞脉气血流通维持平衡,达成这种转化功能是以人体气机调畅为前提的,肝主疏泄功能则是阴阳转化的枢纽,是气机调畅的关键。如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血脉不畅,子宫藏泄失司,阴不化阳,阳不助阴,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女子血室藏泻有期,易为邪乘,又因生产、手术、金刃创伤,皆可导致气血瘀滞,酿生诸疾。故李克勤教授临证善用活血法,常用桃红四物汤、逐瘀汤、促经汤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三棱、莪术等药物俱为其喜用。

祛邪之法,李克勤教授擅用下法。下法,也称泻下法,是运用泻下作用的方药,通过泻下大便,以达到攻逐体内食、痰、血、湿、水等结聚目的的治疗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指此法。即谓病位在中下焦之有形者,可以因势利导,逐引邪气从前后二阴排出。故而本法主要适用于寒、热、燥、湿诸邪与痰浊、宿食、瘀血、积水等内结的里实证。临床应用时,根据病情缓急,病邪性质,及结聚的食积、水湿、痰浊、瘀血等的不同,下法又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瘀、涤痰等不同的具体方法,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温下适用于寒积冷凝证,润下法适用于肠道津亏、阴血不足之便秘,逐水法适用于阳水实证,攻瘀法适用于蓄血在下证或干血内结证。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李克勤教授认为,泻下可使大便通畅,气血调和,冲任经脉畅通,自拟加味大黄䗪虫丸治疗妇科有形之实邪。方中大黄凉血清热,破散积聚,推陈致新;䗪虫咸寒入血,攻下积血,有破瘀血、消肿块、通经脉之功,合大黄通达三焦以逐干血,共为君药。桃仁、水蛭、没药、莪术、红花活血通络,消散积聚,攻逐瘀血;桂枝、丹皮、茯苓相配有利于祛瘀血;而地黄、甘草、芍药滋阴补肾,养血濡脉,和中缓急;黄芪益气扶正。为增强泻下作用,用生大黄6~9g,以缓泻为度。下法之用,一般来说,无论何证,用皆伤人体正气,既可伤阴,又能伤阳,故用下法宜以邪去为度,不可过用。

具体临证中,胎盘植入、卵巢囊肿、巧克力囊肿、输卵管积水等为有形实邪,治当攻下逐瘀,荡涤实邪。卵泡未破裂黄素化属于郁结在内,卵子当出不出,采用攻下逐瘀,可以使卵子应时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