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帝国王冠上的明珠
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的首都迁到了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迁都之后,君士坦丁堡开始大规模修建城市建筑。随着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之后,君士坦丁堡更是成为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由于它地处欧洲与西亚的交汇处,融合了希腊艺术、罗马艺术、小亚细亚和埃及艺术,产生了和西欧不一样的建筑艺术形式。这种新的建筑风格被称为拜占庭建筑,其中最辉煌的代表就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532年,一场由平民暴动引发的大火,毁掉了位于君士坦丁堡中心城区的老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平息了暴乱之后,查士丁尼一世下令重新修建大教堂,聘请了两位来自小亚细亚的数学家兼工程师安提米乌斯和伊西多鲁斯负责建造新的教堂。因此,该教堂受古希腊、古罗马传统的影响较小,更多的是体现了东部地区新的美学理念。“索菲亚”并不是基督教某个圣人的名字,它是希腊语“智慧”的意思,教堂供奉的是上帝的智慧。

圣索菲亚大教堂外观

圣索菲亚大教堂穹顶内部
虽然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总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约77米,南北长约71.7米,但是实际上其中包含着拜占庭教堂常用的希腊十字形式。不过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内部空间有很大的创新,巧妙地将希腊十字集中式和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式两种形式结合起来。教堂的中间是一个正方形的大厅,与希腊十字平面中东西两翼的空间是完全连通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长68.6米、宽32.6米无柱子的长方形空间;加大了纵深,弥补了希腊十字式虽然有较强的纪念性但不利于宗教仪式举办的缺点。东端是圣坛,西端是入口,它们的顶部都采用了缩小一些的半穹顶。十字形的南北两翼空间与中央大厅之间用连拱廊隔开,形成侧廊,有上下两层。上层供女教徒使用。
圣索菲亚大教堂中央的方形大厅四个角各建有一个巨型墩柱,支撑起一个直径达33米的穹顶,穹顶中心高55米。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结构建造技术。古罗马的穹顶,比如万神庙和卡拉卡拉浴场的穹顶,下面对应的平面都是圆形,但拜占庭教堂中穹顶下方的平面是方形的。为了实现从正方形开口向穹顶圆形底部的过渡,拜占庭人使用了帆拱。也就是在正方形的每一条边上都建一个半圆形拱券,然后在这四个拱券之上修建形状类似风帆的弧面三角形拱。这个三角形拱就是帆拱。实际上,帆拱是以方形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被四边的那四个半圆形拱垂直切割,然后同一高度再横向切一刀后剩下的部分,它的重量都落在了下面正方形四个顶点的墩柱上。帆拱的上缘正好形成圆形,在它上面能自然地承接半球形的穹顶。有需要的话,帆拱上方还可以加一个圆筒状鼓座,让穹顶空间显得更高。圣索菲亚大教堂没有鼓座,但在穹顶下部开了40个小窗,是建筑中央区域唯一的光线来源。当朦胧的光线从小窗中射入,整个穹顶看上去仿佛飘浮在空中。
由于到了查士丁尼时期,古罗马的混凝土技术已经失传了,因此圣索菲亚大教堂是砖石砌筑的。承重的墩柱、各类小型柱子和一些拱墙用的是石材,其他一些拱墙、拱顶和大穹顶都是用砖砌的。这意味着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并不像万神庙那样能和下面支撑的墙体紧紧凝成一个整体,它实际上会对周围产生侧推力。教堂的建筑师在东西方向上设计了层层跌落的半穹顶将侧推力传导出去,而南北方向则安排了四堵长18.3米、厚达7.6米的墙来抵住帆拱和墩柱使穹顶稳定。
现在人们能看到的这个穹顶并不是原始的建筑。557年在一场地震发生后5个月,原来的穹顶部分发生了坍塌,新建的穹顶比原来的高度增加了7米,从而减轻了穹顶对外的侧推力。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装饰非常精美,墩柱和墙体表面贴有白、绿、黑、红等彩色大理石板,组成图案。柱子是用最为昂贵的绿斑蛇纹岩或斑岩制成。拜占庭式的柱头都是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精美,虽然源于古典的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式,但是形式有很大创新。柱头、柱础和柱身的交界处都用了包金的铜箍。中央穹顶和周围拱顶有用马赛克拼成的镶嵌画,上面还有黄金、象牙、宝石等装饰。地面也是马赛克铺装。整个大教堂内部灿烂夺目,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最为华丽的内庭之一。
1453年,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建成近1000年之后,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拜占庭帝国灭亡。伴随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持续了近1500年的罗马帝国终于落下了帷幕。圣索菲亚大教堂也被改成了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四角增加了四个高高的伊斯兰教尖塔。尖塔的设置让这座建筑的外观变得更加动人。但由于宗教原因,教堂中的原有装饰全部被抹灰覆盖住。
从1935年开始,这座建筑既不是基督教教堂,也不是清真寺,而是变成了一座博物馆。人们慕名而来,感受这个涵盖了东方和西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的超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