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石窟陵墓:埃及女王的陵寝

到了中王国时期,法老们发现金字塔太过于显眼,并且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牢不可破,盗墓者很快就能找到陵墓的通道,盗窃里面的珍品。另外,由于埃及首都由下埃及平原地区的孟菲斯迁到了上埃及的底比斯,自然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是茫茫大漠,大漠上面建造巨大的金字塔,显得气势恢宏;现在处于峡谷之中,建造宏大的金字塔不太现实。于是,法老们改变了埋葬方式,效仿上埃及贵族的传统,在山体上开凿石窟墓。

石窟墓内部仿照人们的住宅形式,墓室内部平面通常为矩形,顶部以平顶和拱顶为主。这些岩墓由一系列沿中轴线排列的空间构成:首先是一个用于公共祭祀的柱式门廊;然后是一个石柱厅形式的礼堂,用于置放雕像;最后是石窟墓的主体——墓室。虽然岩洞墓穴建筑风格比较简单,但是壁画却有惊人之笔,如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正在交配的两只羚羊,或者正面对峙的摔跤手,还有些壁画描绘的是死者日常生活画面及重要的生平事迹。

中王国石窟墓的典型代表是位于尼罗河东岸、距离吉萨金字塔群约200千米的贝尼哈桑墓。贝尼哈桑墓穴中最有特色的就是陵墓内部的柱子犹如莲花,而陵墓外的一些柱子则被做成了八边或者十六边的菱形,顶部则以一块短小的方形石块做柱头。由于这种柱式与后来希腊的多立克柱式风格相近,因此也常被称为“前多立克柱式”。贝尼哈桑墓中出现的前多立克柱在之后的埃及陵墓建筑中被广泛应用。

由于中王国石窟墓对于盗墓者来说仍然比较容易进入,因此为了确保安全,新王国时期法老们将举办祭祀活动的祭庙和安葬法老遗体的陵墓分开。陵墓部分不再重视纪念性,而是尽可能修建得更加隐秘。古埃及人创造出由一系列狭长复杂通道和墓室构成的甬道式石窟墓。法老们一旦即位,就会尽早地开挖他们的陵墓,至于具体规模则由他们的寿命和财富决定。当法老驾崩时,挖掘工作停止,陵寝也就定型了。法老的葬礼结束之后,石窟陵墓就会被密封,入口也会被隐藏起来。

新王国时期的法老们几乎都将自己的陵墓修建在底比斯对面、尼罗河西岸的一条峡谷中,因为这个峡谷依靠着一座高300余米形似金字塔的天然山峰。这座山峰被埃及人视为女神,保护着所有安息在峡谷中的人们。后世把埋葬法老们的山谷称为“帝王谷”。帝王谷的石窟墓入口都面朝东方,因为埃及人相信只有陵墓向着初升的太阳,太阳神才可以在未来审判之日唤醒墓穴中的死者。

当法老们的陵墓被隐入山崖深处,祭祀法老的祭庙纪念性大大加强。新王国时期,法老的祭庙大都建在帝王谷与尼罗河之间沙漠边缘的平原地带,其中最有特色也最为美观的是第十八王朝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祭庙,它同时也是一座供奉太阳神阿蒙的神庙。

在埃及的历史上,作为第一个通过个人能力和才干掌握实权的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是非常值得一书的人物,她是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一世的女儿。在其夫图特摩斯二世死后,哈特谢普苏特作为太后辅佐年纪幼小的图特摩斯三世处理朝政,她重视贸易,以政治上的强硬著称,之后自立为法老。在这位女法老统治埃及的21年里,埃及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她的祭庙也建造得格外气势恢宏。

哈特谢普苏特的祭庙与其他法老的祭庙相比,本土风格最为薄弱。这座建筑位于戴尔-埃尔-巴哈利的一座陡峭山壁前,依山而建。从山谷口开始,一条两边立有斯芬克斯雕像的大道通向祭庙的入口。同埃及其他神庙建筑一样,这座建筑也是以轴线为中心对称式布局。进入大门后先是一个宽阔的先导前院,院落的轴线两侧原本有各种不同姿态的女王雕塑,但如今已破损。前院的尽端是一个双柱柱廊,第一排是方柱,后面一排采用十六边形柱;柱廊两端立有女王的雕像。柱廊的中央有一个通向二层平台的坡道。第二层平台的尽端也是一个双柱柱廊,两侧各有一座小祠堂。其中位于北侧的小祠堂更令人关注,因为它的柱廊运用了一种多边形近似圆形的新柱式。这种柱式没有浮雕装饰,上小下大,非常接近千年后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通过第二层坡道往上可以来到第三层平台,迎面是一排背靠方柱的女王雕像。之后接一个长方形的廊院,最后是凿入山岩中的供奉阿蒙神的祭殿。整个内部有很多细腻的浮雕和壁画,记载着女王生前的丰功伟绩。

与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相比,哈特谢普苏特祭庙并不注重本体建筑的恢宏,而是注重营造一个空旷的空间,将祭拜者纳入环境之中,并通过严正的轴线和逐渐抬升的地形变化,渲染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另外,这座建筑巧妙地利用了天然地形,规整的人工建筑与背后岩壁的粗犷既形成鲜明对比,又相辅相成,从而被认为是古代建筑中和自然景观结合得最好的杰作之一。

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祭庙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