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阳站在学校钟楼下,抬头望着那巨大的青铜钟摆,脑海中不断回放着陆远笔记中的那句话:“真正的实验室在四维切片中。”他握紧了手中的笔记本,心里隐隐觉得,钟楼或许就是解开谜题的关键。
“你还记得周教授上周讲的单摆周期公式吗?”苏雨晴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里拿着一份钟楼的建筑图纸,眉头微皱,“钟摆的长度和周期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如果钟摆的长度被人为改动,那么它的周期也会发生变化。”
孟庆阳点了点头,回想起周教授在课堂上强调的公式:单摆周期
T=2π根号下L/g
他拿出卷尺,开始测量钟摆的长度。随着卷尺缓缓展开,他的心跳逐渐加快——钟摆的长度竟然是2.47米,而钟楼铭牌上明明写着2.45米。
“这2厘米的误差,绝对不是偶然。”孟庆阳低声说道,脑海中浮现出陆远笔记中的另一句话:“钟楼摆长误差不是意外。”
苏雨晴走近几步,仔细观察钟摆的刻度盘。她发现,第十五格到第十七格之间,有三个等距的凹槽,像是某种密码的痕迹。她用指甲轻轻刮下一点红褐色的粉末,放在鼻尖闻了闻:“这是铁粉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人在刻意制造氧化反应来伪装这些痕迹。”
孟庆阳的心跳加速,他意识到,这2厘米的误差和这些凹槽,或许是陆远留下的线索。他迅速在脑海中计算着单摆周期的变化:“如果摆长增加了2厘米,那么周期会延长大约0.017秒,正好对应钟楼每天慢17秒的现象。”
苏雨晴调出近三个月的钟楼报时记录,波形图显示每天18:03都会出现规律的扰动。她指着屏幕说道:“这些扰动不是随机的,它们似乎在传递某种信息。”
孟庆阳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也许,这些扰动是某种密码,指向下一个线索的位置。”
深夜的物理实验室亮着孤灯。两人将钟摆数据投影在白板上,苏雨晴用红笔圈出异常值:“如果误差不是意外,那这2厘米就是留给我们的密码。“她调出近三个月的钟楼报时记录,波形图显示每天18:03都会出现规律的扰动。
孟庆阳突然抓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
T1=2π根号下L/g
T2=2π根号下(L+ΔL)/g
ΔT=T2−T1≈πΔL/根号下gL
“代入ΔL=0.02m,L=2.45m,g=9.8m/s²......“他的笔尖在草稿纸上飞速滑动,“计算得ΔT≈0.017秒,正好对应每天累积17秒的误差!“
苏雨晴将数据输入电脑,三维建模显示出诡异的现象:当虚拟钟摆摆动到第103次时,影子在地面投射出类似笛卡尔坐标的网格线,交汇点正指向图书馆的方向。
图书馆古籍区的空气里飘着若有若无的松香味。两人顺着坐标找到《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初版影印本,书脊处嵌着枚微型磁力锁。孟庆阳刚要触碰,苏雨晴突然厉喝:“别动!“
激光笔扫过书柜,无数蛛丝般的红外线交织成网。最细的那根红线连接着磁力锁与头顶的吊灯——那盏维多利亚风格的铜制吊灯,此刻正以7.83Hz的频率微微震颤。
“简谐运动陷阱。“孟庆阳咽了下口水,“如果强行破锁,吊灯的动能会通过共振放大......“他想起上周实验课做的弹簧振子演示,当外力频率接近系统固有频率时,振幅将呈指数增长。
苏雨晴抽出陆远的笔记,翻到画着钟摆密码的那页:“需要让吊灯脱离共振状态,但我们的时间窗只有——“她看了眼手机,“距离下次钟摆扰动还有2分17秒。“
孟庆阳抓起阅览室的《大英百科全书》,猛地砸向窗边的巨型地球仪。金属球体开始旋转,角动量逐渐增大,带动整个书架发生偏转。当书架的影子与钟楼投影重合时,吊灯的振动频率突然偏移到8.02Hz。
“就是现在!“苏雨晴将铅笔插入磁力锁的缝隙。锁芯弹开的瞬间,吊灯振幅骤然衰减,悬挂链条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
泛黄的羊皮纸从书页中滑落,上面画着个莫比乌斯环结构的单摆装置设计图。图纸边缘标注着:
Ek=1/2 mω2 A2
当A=0.13m时,开启维度接口
孟庆阳的指尖抚过公式,突然意识到什么:“ω是角速度,而ω=2π/T......这个振幅对应的动能,正好能突破势垒!“
地下仓库里,两人按图纸组装出怪异的单摆。摆锤是用磁悬浮轴承固定的十二面体,在三维空间里划出的轨迹竟是克莱因瓶的拓扑结构。当振幅达到0.13米时,空气突然泛起涟漪,摆锤在最高点诡异地停滞了0.17秒。
“这是量子隧穿宏观化的表现!“苏雨晴的声音带着颤音,“势能被冻结在第四维度,所以......“
话音未落,摆锤凭空消失,又在三米外重新出现,将水泥地砸出蛛网状的裂痕。裂痕中心静静躺着一枚六边形晶体,内部封存着全息投影——正是陆远在三年前录制的影像:
“当你们看到这段投影时,说明已经突破经典力学的桎梏。记住,真正的实验室在动能与势能交汇的奇点......“
投影突然被杂波干扰,周教授的身影在画面边缘一闪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