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邵承东早上上班,就跟行政部联系,要一辆车去火车站提货。

行政部询问将货提回来放在哪里加工,把邵承东给问住了。

他报到才二十天,第一周在工地,第三周出差,在单位实打实只上了五天的班。

虽然他对单位的人事,职责有了一些了解,却不清楚各个项目组有哪些技术或者机器支持。

行政部笑着说让他回去问清楚,他只能灰溜溜地又出来。

今天周一,领导们到的比较齐,并且在一机床行政楼开会。

他在院子里等到快九点,等到了马总工与尚工下楼,他们都很忙,马总工他们负责无刷电机的各个样品试制,几乎不在单位。

而尚工负责全国范围内的技术支持,也是忙的几乎不落家。

听了邵承东的汇报,知道最难的材料都拿到手,现在需要进行加工,就建议邵承东直接在一机床研发科加工。

他们能利用研发科的设备,同样能利用一机床厂的所有设备,而且邵承东的研究不涉及保密原则,不用去研究所的山里基地去研究生产。

这个安排正如邵承东的心意,愉快地接受了领导的安排。

而薛科长对这个安排更加满意,立即表示自己会全力协助,并且也不用邵承东去申请用车,他们科室的吉普车可以提供给邵承东使用。

研究所大佬云集,虽然配车将近二十辆,却因为大佬们都在外工作,能保持机动性支持的汽车就只有一辆。

就好比他爸爸分了一辆波罗乃兹,而他爸爸经常不在单位,这辆车就一直跟着他。

而一机床不同,他们的车虽然不多,却有多余的在厂里,比研究所用车方便。

上午的时间,邵承东带着司机去了火车站,提了寄回来的钢件。

这点钢件虽然看起来不大,但全钢铸件非常重,十几套钢件的重量就有将近三百公斤。

把这些钢件提回来,薛科长看到,就爱不释手地欣赏了起来。

“小邵,这次金州钢铁提供的材料,有没有剩余?”

“有一部分,我都是按照两套的材料要的,一些精密部件的材料,都有三四套,如果我们一套成功,其余的就能剩下来。”

薛科长大喜。“那我们一定要慎重,这些钢材,都是好钢啊。”

的确如此,无论是轴承钢还是高速钢,如果打造一把刀,在古代就是削铁如泥的宝刀。

当然,在如今这个年代,用这些千金难买的材料打造一把刀,是对钢材的极大浪费。

研发科这边也主要是设计,虽然有个小高炉,但主要是试验原材料,加工设备也不多。

邵承东需要加工的是最精密的控制系统,刀头夹具系统,动力传输部分,加工精度的要求非常高。

想要达到邵承东的要求,还是要去一机床的厂区。

邵承东跟薛科长约好了下午上班一起去厂区,就准备回去科室,喝口水,然后下班。

跑了一上午,去火车站搬运了几百斤的材料,来回都没有喝一口水,他快渴死了。

这个时代,根本没有卖水的,即使有商店卖北冰洋汽水,去买也不方便,邵承东就只能忍着。

回到科室,邵承东就打开了柜子,拿出了云雾茶,泡了一茶缸,不等凉下来,迫不及待就慢慢喝了起来。

姚淑芳看到邵承东狼狈的样子,好奇问道:“承东,金州好玩吗?”

“还不错,比京城的气候好,空气里没有那么多的灰,在那边生活,最少要多活好几年。”

“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有出差的机会。”

邵承东没有接话,他就属于研究所的关系户,算是最底层。

姚淑芳她们这些女大学生,住要是弥补研究所人手短缺,没有人值班的空缺。

如果她们自身没有靠能力进入项目组,想要出差几乎不可能。

她们出差了,谁来值班?

姚淑芳也习惯了邵承东的沉默寡言,自顾自说道:“我们想出差恐怕没有机会,还是先在研究所安稳下来再说,来了研究所,我才知道自己以前学的知识还是太浅了。”

“研究所注重研发思维,经验也很重要。只要我们有一天能成为工程师,就有机会。”

中午回到了家里,守真已经做好了午饭,只等邵承东回来炒菜。

“承东哥,上午居委会通知,下午要到旁边的95号大院开会,叔叔阿姨都不在,你也没有时间,要不我替你去旁听一下?”

“具体什么事你知道吗?”

“据说是附近几个街道办要合并成一个交道口街道办,街道办下属的各个居委会传达合并精神。”

“行,你去听听讲了什么。”

他们住的位置很不错,旁边就有一个商业中心,派出所就隔了一个胡同,门口就有联防队,居委会就在胡同口,而街道办其实也跟邵家就在一排,只是大门开在另一边。

四合院的最大龙套王主任,按照现在的级别,是跟县长一个级别,虽然以前街道办小,实际管辖人数只相当于一个镇长,那也不是谁都能使唤的。

说实话,虽然现在奉行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王主任也不管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的。

街道办接到上面的指示,都是通过居委会往下传达,只有居委会,才真正管鸡毛蒜皮的事儿。

下午,邵承东提前去了单位,因为一机床上班时间比研究所早半个小时。为了不耽搁时间,他跟薛科长一起出发。

一机床是建国的时候,整合了几家器械维修所,机械厂合并而成。

以前的方家胡同,就有京城第一家机械厂。

可是随着一五计划实施之后,方家胡同的位置太小,大部分生产就调整了出去。

五十年代初,一机床就在八王坟的豫王坟那里,建了一座五千平米的厂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厂区规模已经扩张到了三万平米,厂房超过二十座。

如今的一机床早就不在生产普通农具,铁具,变成了精密机械加工。

可这种精密,只是相对低级的工业水平。

去年,全国的钢铁产量加在一起,才五百三十五万吨,相比后世,一家乡镇企业的钢产量,就不止千万吨。

如今全国的产量,比不上一家乡镇企业的产量。

产量这么低,还大部分都是初级产品,也就是普通的铁。

如今的国内,连割麦子的镰刀,挖地的铁锹,锄头都缺。

这样的产能,也根本支撑不起工业的发展。

邵承东和孙浩跟着薛科长一起来到厂区,先观摩了一下如今场内的产品。

一机床的产品线比较丰富,不管是车床,铣床,磨床,刨床都有,以两吨以下的小型机械为主。

他实习时候的江城重工,就是以大型机床设备为主,各有分工。

邵承东看了成品,就觉得一机床的产品很低级,却已经是如今国内最先进的机械设备了。

到了车间,邵承东更加觉得任重道远了。

现在的生产车间,还没有生产线的规划,不同的工种各自为政,车间的管理水平很差。

以铸造车间为例,车间里煤渣烟雾弥漫,水汽,灰尘组成的工作环境犹如地狱。

而工人们连口罩都没有,一个个鼻孔随便一扣,就是一团黑色泥团。

铸铁件的模范很多都是泥模,加工出来的生铁件粗糙不堪,合格率勉强过了八成。

想要把这种缺陷众多的工件变成合格的配件,需要用老师傅的经验来加工。

邵承东深刻明白了,为什么前年施行八级工制度,现在的八级工如此重要!

只有组装车间稍微有一点现代工业的影子,但精密度,根本无法靠加工工艺直接达标。

几乎每一台机床设备,都有很大偏差,需要经过调校,造成加工的坐标也略有偏差。

这在后世,是完全不能想象的。

邵承东皱着眉头看完,深刻明白了他爸爸为什么一开始就让他把精力放在改善基础工业能力方面。

京城一机床已经是全国最先进,最精密的机械厂了,还是这个基础,其他厂家,只有更差更弱。

这样的条件,不要说生产精密的发动机,根本连合格的配件都生产不出来。

一个下午,邵承东的心情都非常沉重,感到难以言喻的压力。

虽然一机床与青华联合,生产了国内第一台程控机床,可那是实验室产品,根本不具备量产的能力。

就连他想要加工的配件,现在也没有几个人能操作。

邵承东思考再三,跟薛科长说道:“薛科长,我这边想要加工的配件,最好安排一个八级工来协助我。如果想要加工,恐怕所有的设备都需要改进。”

薛科长笑说:“我也看了你的图纸,知道要求很高,不过你相信,一机床有不低于十个师傅,能制造出合格的配件。”

邵承东摇了摇头。“我们的材料不多,我想亲自动手,找一个大师傅来给我帮忙就好。”

薛科长愣住了,惊讶问道:“你确定?你的加工能力……”

邵承东笑道:“相信我,我不会拿这么重要的事情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