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什么是人工智能?对此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从古至今,中外文明的先贤们通过实践探索和理论构想,推动机器智能的发展。

据传在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发明了木鹊,如图2-1所示。“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也就是说,木鹊可以“续航”三天,可谓为战国时代的“无人机”。而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据说行走自如、可载重物,能为十万蜀汉大军运送粮草,可谓三国时代的“物流机器人”。

1882年,查尔斯·巴贝奇发明了“差分机”,以蒸汽驱动大量的齿轮机构运转,通过机械结构进行数学运算,如图2-2所示。差分机是机械史上的巅峰之作,是当时人类机械自动化的极致创造。

图2-1 鲁班的木鹊(AI智能生成)

图2-2 查尔斯·巴贝奇的差分机

上述这些令人赞叹的创新成果,实则是机器智能领域的璀璨结晶。而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崛起与革新,机器智能的发展掀开了全新的篇章。

1946年2月,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公布,它被誉为“巨脑”,是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1956年夏天,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研讨会。会上,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等人首次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这一概念,其内涵重点关注机器能够展现出与人类智能相似乃至一致的行为表现。这次的达特茅斯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被广泛认为是人工智能学科诞生的起点。

实际上,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起起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