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子宫

一、子宫的名称

子宫,为女性最重要的生殖器官。亦称女子胞、子处、胞、胞宫、血室、子脏、子肠等。以下将各名称出处一一录之。

“子宫”之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紫石英》条,谓紫石英主治“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其后,历代医家多有沿用。虽如此,但至今为止,对子宫一词仍有争议,或认为子宫不能涵盖中医的观点,或认为用子宫之名有与西医同名之嫌,让后学莫衷一是。

“女子胞”之名最早由《素问·五脏别论》提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子处”见于《灵枢·五色》:“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

“胞”见于《灵枢·水胀》:“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

“胞宫”之名始见于宋《妇人大全良方·妊娠伤寒方论·黄龙汤》:“妊妇寒热头疼……及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并经水适来适断,病后劳复,余热不解。”

“子肠”之称,张景岳在《类经附翼·求正录》描述称:“夫所谓子户者,即子宫也,即玉房之中也。俗名子肠,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

至于“血室”,则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又有“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后世医家对血室还有“肝脏、冲脉”等说。但仲景论及热入血室条文,共有4条,其中3条均与经水适来、适断有关,故所谓“血室”当指子宫更为妥。

综观历代有关论述,认为子宫与女子胞、子处、胞、子脏、血室等别称当指同一脏器,即女性特有生殖器官。至于胞脉、胞络,则为分布于子宫的脉与络,均为维系子宫,联络、沟通子宫与其他脏腑的脉络。

二、子宫的位置与形态

历代医家对子宫的解剖有所认识,但对输卵管和卵巢却未见明确记载。近年有学者认为,胞宫、胞脉应包含现代医学的子宫及其附件,这一观点在中医妇科界似得到共识。至于对子宫位置与形态记载较为详细的要数张景岳、朱丹溪。

张景岳《类经附翼·求正录》中描述了胞宫的位置:“子宫也,即玉房之中也,俗名子肠,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子宫之下有一门,其在女者,可以手探而得,俗人名为产门。”朱丹溪在《格致余论·受胎论》中最早描述了胞宫的形态:“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子嗣类》引丹溪之言时在“上有两歧”之后补充了“中分为二,形如合钵”的描述。

三、子宫与经络的关系

(一)胞脉

胞脉的功能是把脏腑汇聚于冲任二脉的阴血下注于子宫,以维持胞宫的生理功能,即行月经和主胞胎,故胞脉为隶属于胞宫之经脉。胞脉一词,首载于《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此条文不仅明示了子宫与心经的直接络属关系,还解释了月经不来是胞脉闭塞所致。

与子宫有直接经脉关系的经络有冲、任、督三脉。三脉皆起于胞中,故后世有“一源而三歧”之说。督脉行于人体背部,主人体一身之阳;任脉出于会阴,上循毛际,循人体腹部正中上行,主人体一身之阴。任督二脉协调,维持着人体、子宫的阴阳平衡。冲脉出于会阴,其外行者与足少阴肾经交会,经气冲夹胃经上行,故有“冲脉隶于阳明”之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调节着阴阳气血。

(二)胞络

胞络,为络属于胞宫的脉络。胞络首见于《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巢元方于《诸病源候论》中多次提及胞络,如云:“冷气入于胞络,冷搏于血,血冷则涩,故月水不通。”若“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由此可见,胞络具有维系子宫正常解剖位置和生理功能的作用,并使子宫通过胞络与足少阴肾经发生经络上的联系。

由于胞脉、胞络与心、肾的联系,故使得子宫与心、肾有直接脉络关联。

四、子宫的功能

子宫的功能,张景岳于《类经·藏象类·奇恒脏腑藏泻不同》云:“女子之胞,子宫是也,亦以出纳精气而成胎孕者为奇。”《景岳全书·妇人规》又云“盖白带出于胞宫,精之余也”,道出子宫的生理功能。子宫的主要功能:主月经、泌带下、孕育胎儿等。

但若要真正揭开子宫的功能特性,还得解开“奇恒之腑”之谜。《素问·五脏别论》:“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奇恒之腑,奇者,异也;恒者,常也。可见《内经》对女子胞的定义,是有别于正常的脏与腑的。名曰奇恒之腑,为“腑”者,本应为“泻而不藏”,却又是“藏而不泻”,故后世就有子宫“亦脏亦腑”一说。既可“传化物而不藏”,如排月经、排恶露、泌带液、娩胎等,行使腑的功能;又可“藏精气而不泻”,如蓄经、孕胎等脏的功能。只是不同生理,藏泻周期不一。经血约以一个阴历月为一个藏泻周期,妊娠约以十个阴历月为一个藏泻周期。

《素问·五脏别论》就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当时的学术乱象,对相关脏与腑作一界定。提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明确了脏、腑的概念。而把一些有争议的,无法按脏腑分类法划分的,或虽知有某种特殊的生理功能,但一时又说不清的,则归奇恒之腑。而后世医家,尤其是现行的教材中,对奇恒之腑是这样论述的:“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它们都是贮藏精气的脏器,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奇恒之腑的形态似腑,多为中空的管腔或囊性器官,而功能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泻。其中除胆为六腑外,余者皆无表里配合,也没有和五行的配属关系,但与奇经八脉相有关。”如此一来,医家们对子宫的认识,基本被固化在与其他脏器无表里关系这一观念里,而束缚着对子宫的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