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疟疾
疟疾,多发于夏秋季节,并有一定的地区特点。疟疾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寒战、高热、汗出热退、贫血和脾大为特点。因原虫株、感染程度、免疫状况和机体反应性等差异,临床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人群对疟疾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疟疾的预后一般良好。中西医学对疟疾的认识基本相同。
一、病因病机
疟疾的病因,为感受疟邪、瘴毒。外因多由风寒暑湿之邪,内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劳倦,起居失宜等,致机体正气虚弱,营卫空虚,邪气乘虚入侵而发病。
1.感受外邪
感受风、寒、暑、湿之邪,如夏伤于暑,或受风寒,或受寒湿,邪气留于体内,正邪交争,发为本病。若感受疟邪而不兼感时令邪气者,则为正疟;若素体阳盛,暑邪内蕴者,则为温疟;若素体阳虚,复感寒气者,则为寒疟。此外,如感受瘴毒,但由于体质不同而发为冷瘴、热瘴的不同证候。热瘴虽属疟邪,但多见于岭南,临床症状严重。
2.饮食劳倦
多食生冷,寒湿伤脾,脾阳被遏;或劳倦伤正,复感外寒,正邪交争而发为寒疟。
疟疾初起,实证居多。若疟邪久留,耗伤气血,遇劳即发,则形成劳疟;疟久不愈,血瘀痰凝,结于胁下,则形成疟母。
二、辨证论治
疟疾因感疟邪而发病。根据疟疾阴阳偏盛、寒热多少的不同,把通常情况下所形成的疟疾称为正疟;素体阳盛及疟邪引起的病理变化以阳热偏盛为主,临床表现寒少热多者,称为温疟;素体阳虚及疟邪引起的病理变化以阳虚寒盛为主,临床表现寒多热少者,称为寒疟;在南方地区,由瘴毒疟邪引起,以致阴阳极度偏盛,寒热偏颇,心神蒙蔽,神昏谵语者,称为瘴疟;若因疟邪传染流行,病及一方,同期内发病甚多者,称为疫疟;疟病日久,疟邪久留,使人体气血耗伤,正气不足,每遇劳累,疟邪复与卫气相集而引起发病者,称为劳疟;疟病日久,气机郁滞,血脉瘀滞,津凝成痰,气滞血瘀痰凝,结于胁下,称为疟母。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
1.正疟
证候: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栗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间隔1日,又有相同的症状发作。故其症状特点为:寒战壮热,休作有时。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柴胡截疟饮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9g,人参10g(另煎),甘草6g,生姜5g,大枣15g,常山9g,槟榔10g,乌梅8g,葛根15g,石斛10g,苍术10g,厚朴10g,青皮10g,石膏30g(先煎),天花粉15g。
2.温疟
证候: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石膏30g(先煎),知母10g,甘草6g,桂枝10g,青蒿10g(后下),柴胡10g,生地黄10g,麦冬10g,石斛10g。
3.寒疟
证候: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桂枝10g,干姜6g,甘草6g,天花粉15g,牡蛎30g(先煎),蜀漆3g,常山9g,草果10g,厚朴10g,陈皮10g。
4.热瘴
证候: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面赤,烦渴饮冷,甚则神昏谵语,惊厥,舌红绛,苔少黑垢,脉洪数。
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方药:青蒿素合清瘴汤加减。
青蒿10g(后下),常山9g,黄连8g,黄芩10g,知母10g,柴胡10g,法半夏9g,茯苓10g,陈皮8g,竹茹10g,枳实10g,滑石30g(包煎),甘草6g,石膏30g(先煎),生地黄10g,玄参15g,石斛10g,玉竹10g。
5.冷瘴
证候: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
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甘草6g,广藿香10g,法半夏9g,佩兰10g,荷叶10g,槟榔10g,草果10g,石菖蒲10g,青蒿10g(后下)。
6.劳疟
证候: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遇劳复发,寒热时作,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方药:何人饮加减。
人参10g(另煎),制何首乌20g,当归10g,陈皮10g,生姜6g,青蒿10g(后下),常山9g,黄芪30g,白术10g,枸杞子10g。
7.疟母
证候:久疟不愈,胁下结块,触之有形,按之压痛,或胁肋胀痛,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软坚散结,祛瘀化痰。
方药:鳖甲煎丸。
鳖甲30g,阿胶10g,蜂房3g,鼠妇1g,土鳖虫6g,蜣螂3g,硝石1g,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5g,干姜10g,厚朴10g,桂枝10g,白芍30g,射干10g,桃仁10g,牡丹皮10g,大黄10g,凌霄花10g,葶苈子10g,石韦10g,瞿麦10g。
三、临证权变
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在确诊为疟疾后即可截疟。服药的时间,以症状发作的2小时前为宜。
1.正疟
除用柴胡截疟饮外,亦可选用截疟七宝饮加减治疗。若口渴甚者,加用葛根、石斛以生津止渴;若胸脘痞闷,苔腻者,去参、枣之滞气碍湿,加苍术、厚扑,青皮理气化湿;烦渴,苔黄,脉弦数,为热甚于里,去参、姜、枣之辛温补中,加石膏、花粉清热生津。
2.温疟
白虎加桂枝汤,可酌增青蒿、柴胡以和解祛邪;若热势较盛而津气两伤者,可改用清热生津益气之白虎加人参汤加味治疗;津伤较甚,口渴引饮者,斟加生地、麦冬、石斛、玉竹以养阴生津。
3.寒疟
若但寒不热者,应减黄芩苦寒之属;汗出不畅者,当免用牡蛎;脾阳虚弱,痰湿留恋者,当加用人参、白术、甘草以健脾化浊。
4.瘴疟
热瘴,若热盛津伤,舌质深绛,加生地、玄参、石斛以养阴生津;若大便干结,舌苔垢黑,加用生大黄、玄明粉以泄泻通腑;如呕吐剧烈,急用玉枢丹以辟秽降逆;如壮热神昏谵语者,急用紫雪丹以泄热解毒,清心开窍。冷瘴,若瘴毒湿浊蒙蔽心窍而见神昏不语者,可加服苏合香丸以芳香开窍。
5.劳疟
气血两虚者,选用何人饮;若中气亏虚较甚者,亦可用补中益气汤。在疟发之时,加青蒿或常山祛邪截疟。
此外,久疟不愈,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血痰浊结于左胁之下,形成痞块,此即《金匮》所称之疟母,治宜软坚散结,祛瘀化痰,可用鳖甲煎丸。有气血亏虚之证候者,当配合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等补益气血,以虚实兼顾,扶正祛邪。
四、调护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正气充沛,邪不易侵。避免露宿,贪凉或冒暑等,以防疟邪入侵。病者应适当注意冷暖,寒战时衣被不宜过热,以免消耗体力,发热时不宜吹风贪凉,以免受寒感邪。病者宜多饮开水,忌生冷油腻,及寒物发物,如螃蟹、螺等。疟后气血亏虚,应适当注意营养,以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