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骨科康复与功能评分

第一节 上肢骨与关节损伤术后康复与功能评分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and functional scoring systems after injuries of upper limb bone and joints

临床病例

患者,男性,34岁,因“外伤后右肘肿痛、活动受限1天入院”。入院后X线检查明确伤情,为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经尺骨鹰嘴肘关节前脱位(图1-3-1)。经CT检查进一步明确骨折情况。然后,在全麻下行右肘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予以接骨板螺钉坚强固定尺骨鹰嘴骨折与桡骨头骨折,尺骨冠突予以高强度缝线缝合固定(图1-3-2)。术后未予外固定,术后即开始功能锻炼。术后2个月,除旋转功能略差外,屈伸功能基本正常(图1-3-3)。治疗效果满意。

图1-3-1 术前右肘X线片

图1-3-2 术后右肘X线片

A.术后伸肘;B.术后屈肘;C.术后前臂旋前;D.术后前臂旋后

一、功能锻炼的必要性

骨折治疗有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任何一种手术,如果不配合术后康复治疗,都很难保证患者功能最大的改善。因为手术在某种程度上只解决了疾病本身,而只有经过康复训练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骨折术后康复可以协调运动与固定之间的矛盾,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地促进水肿消退,促进创面恢复,减少肌肉萎缩,防止关节僵硬,促进骨折愈合,提高手术效果。

知识点

功能锻炼是骨与关节损伤治疗的原则之一,重要程度等同于复位与固定。

二、上肢功能锻炼的主要目标

大多数患者在上肢骨与关节损伤后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给基本日常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主要原因是损伤和肢体制动引起的关节粘连、肌肉萎缩、软组织硬化、瘢痕挛缩、骨关节畸形等。术后康复治疗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功能康复的主要目标是恢复上肢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肌力,维持和恢复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恢复日常生活能力与工作能力。

三、上肢功能锻炼的方式

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早期(第一阶段):以有限的被动活动为主,对骨折确定治疗之后,局部急性疼痛缓解,内固定坚强允许活动,或短期外固定之后,利用连续被动活动架或其他自制活动架,进行肩、肘、腕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每天1次或2次,每次数分钟至半小时;②中期(第二阶段):主动锻炼与被动活动一并进行,在伤后或确定治疗后2~4周开始,至骨折愈合,此期中损伤部位疼痛已减轻,患者全身状态改善,可以进行主动锻炼,目标是逐步增加肌力与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以主动锻炼为主,在未达到被动活动范围之前,仍不进行被动活动;③后期(第三阶段):主动锻炼加主动控制下的被动活动,当骨折愈合后,除去外固定,进行较大幅度的活动,以主动锻炼为主,对肩、肘、腕关节等活动障碍,在患者主动锻炼的同时,适当力量屈伸关节。

(一)肩关节周围骨折脱位术后的康复治疗

肩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包括肩关节脱位、锁骨骨折、肩锁关节脱位、肩胛骨骨折。无论是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内固定治疗,都应进行严密的随访和康复指导,主要目的是在保障骨折或脱位愈合的同时,避免长时间制动引起的肩关节功能障碍。

术后康复治疗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术后2周内,以肩关节被动活动为主,除活动外均需要三角巾悬吊患肢,包括被动钟摆运动,肩关节被动前屈上举、外旋、外展、内收、内旋练习。

1.相邻关节的训练

术后第2天开始,由肢体远端到近端进行训练,包括同侧手、腕、前臂的主动活动及肘关节的被动屈曲和主动伸直。

2.肩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1)钟摆练习:

患者弯腰使躯干与地面平行,患侧上肢放松、悬垂,与躯干呈90°,用健侧手托住患侧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划圈运动。

(2)肩关节被动前屈上举练习:

患者去枕仰卧,患侧臂屈肘90°放于体侧(休息位)。医师一手托住患侧上臂,一手握住患侧前臂,在肩胛骨平面做肩关节被动前屈上举,当前屈到一定角度出现疼痛或遇到阻力时停留5秒,然后逐渐回到休息位。

(3)被动外旋练习:

患者仰卧位,去枕,上臂外展30°保持肢体在肩胛骨平面,肘关节屈曲。医师一手托住患侧上臂,一手握住患侧腕部向远离身体中线的方向做肩关节被动外旋。

(4)被动外展、内收和内旋练习:

患者仰卧位,治疗师帮助患者行肩关节被动外展、内收、内旋(外展90°内旋)训练。

3.肩关节肌力训练

术后第2周开始行等长收缩肌力训练。

(1)肩关节前屈肌群训练:

患者立位,面对门或墙,患侧屈肘90°放于体侧,然后用健侧手托住患侧手,手握拳向前用力推,试图做肩关节前屈的动作,但不产生关节运动。

(2)外展肌群训练:

患者立位,患侧屈肘90°放于体侧,用健侧手托住患侧手,患侧上臂外侧完全接触门或墙,肘部用力向外推,做外展动作。

(3)肩关节伸肌群训练:

患者立位,患侧屈肘90°放于体侧,然后用健侧手托住患侧手,患侧上臂背侧完全接触门或墙,肘部用力向后推门或墙做后伸动作。

(4)提肩胛骨肌群训练:

患者立位,患侧屈肘90°放于体侧,然后用健侧手托住患侧手,双侧同时用力做耸肩动作。

(5)内收肩胛骨肌群训练:

患者立位,患侧屈肘90°放于体侧,然后用健侧手托住患侧手,双侧同时用力做内收肩胛骨动作。

(6)内旋肌群训练:

患者站立位,患侧屈肘90°放于体侧,健侧手握住患侧前臂,患侧肩关节试图做内旋动作,健侧手阻碍肩关节产生运动。

(7)外旋肌群训练:

保持内旋肌训练的姿势,患侧肩关节试图做体侧的外旋动作。

第二阶段:为术后3~6周,以肩关节主动活动为主,包括活动度、肌力、耐力、日常活动训练等。

(1)活动度训练:继续肩关节各方向的牵拉训练,可开始进行滑轮牵拉训练和爬墙梯/爬墙等闭链训练。

(2)肌力训练:继续上一阶段的等长收缩训练,开始行肩带肌等张收缩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张收缩。

(3)耐力训练:逐渐增加运动量和运动持续时间。

(4)日常活动训练:鼓励患侧手参与日常生活活动,如洗脸、刷牙、梳头、系带、穿上衣、洗澡、如厕等。

第三阶段:为术后6~12周,增加活动强度及肩关节活动范围,如练习适应性游泳、乒乓球等。增加活动度训练强度,增大肩关节牵拉训练范围。肌力训练以抗阻训练为主,增加运动量和持续时间。可进行运动能力训练,参加体育运动,包括本体感觉训练。在患者舒适度以内,可进行任何活动,但应避免对抗性运动,最佳运动有游泳、打乒乓球等。

术后12周以后,可以恢复正常活动,但避免高强度训练,如扔铅球、拔河等。

(二)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治疗不当常导致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患侧上肢无力等功能障碍,国外曾称之为“unsolved fracture”。影响肱骨近端骨折疗效主要因素是骨折后的疼痛,致使肩关节长期固定而未行有效的功能锻炼,同时肩周粘连也是重要原因。可将骨折康复训练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术后2~3周内,主要以被动功能锻炼为主,以保持肩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关节囊及韧带等软组织粘连。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患肩被动由前屈上举至外旋,每个动作持续10秒,2次/d。1周后指导患者做患肩的钟摆样锻炼,2~3次/d,每次做20~30次即可,活动范围由小到大。至术后2~3周骨折基本稳定,可以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做内收、内旋锻炼,以锻炼肩关节内旋活动为主。

第二阶段:术后第4~10周,当X线片证实骨痂形成后,以主动功能锻炼为主。方法主要有仰卧前屈上举、站立位前屈上举及增加内外旋范围锻炼等。从等张收缩到抗阻力锻炼,逐步增加三角肌与肩袖的肌力,恢复患侧肩关节内旋与外旋功能的锻炼。

第三阶段:从术后3个月开始,练习的项目主要有滑轮牵拉或爬墙梯锻炼,利用木棍或体操棒做上举、外展、前/后伸展锻炼,两臂联合做划船或游泳动作,患肢持2~3kg重物行肩关节的外展与上举练习。主要目的是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与力量,锻炼宜循序渐进,锻炼的强度由小到大,全面锻炼肩关节的上举、外展、内旋及内收功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患侧肩关节的功能。

(三)肱骨干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

肱骨干骨折是常见骨折,尤其是肱骨中下段骨折容易合并桡神经损伤。经手术复位内固定后,关节活动障碍一般程度较轻,经过主动、助力及被动运动练习,可以逐步消除。但老年患者多易出现冻结肩,应引起重视。

手术治疗骨折如果能达到足够稳固的内固定,可以明显加快康复的进程。可将骨折康复训练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术后1~2周):这一期康复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影响骨折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康复治疗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预防肌肉萎缩,减少或防止粘连和纤维化的形成。具体方式主要有抬高患肢、冰敷、骨折远端的向心性按摩和主动活动。主动活动是极其重要的康复训练措施,一般可采用被固定区域肌肉的等长收缩活动,即肌肉收缩不会引起肢体的运动,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应固定不动。

第二阶段(术后2周至骨折临床愈合,伤后2~3个月):此期的康复目的首先是巩固第一阶段的成效,其次是减轻肌肉的进一步萎缩,并增加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训练方式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和未固定关节的伸屈活动外,还可在健肢的帮助下,逐步开始加强骨折局部上、下关节的活动。

第三阶段(骨折临床愈合到骨痂改造塑形完毕,一般从伤后2~3个月到1年以上):训练目的是扩大关节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恢复肌力,增加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生活和工作能力的最大程度恢复。训练方式以抗阻活动和加强关节活动范围为主,再加上肌力恢复训练。

(四)肘关节周围骨折脱位术后的康复治疗

肘部骨折占所有骨折的7%,肱骨远端骨折占肘部骨折的1/3。肘由于肘关节的关节联结多、关节囊与韧带肌肉的关系紧密,因此肘部特别容易挛缩和僵硬。一般而言,康复的方式与手术内固定类型相关:坚强的内固定允许早期微痛范围内进行主动和被动活动,稳定的内固定则允许早期保护性活动,而薄弱的内固定则要求延迟保护性活动。原则上肘部创伤、骨折、脱位后的制动期应尽可能短,并要尽可能固定于功能位。

第一阶段:炎症/保护(第0至2周),术后1~3天时,可做肘关节远、近肌群的等长收缩,非固定关节(肩关节、手指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等)的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被动和主动练习。术后3~7天时,可增加轻柔的小幅度的肘关节被动活动,以健肢帮助和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并尽快过渡到主动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训练,切忌由他人做过度的扳拗,以防止异位骨化的发生。

第二阶段:纤维形成/骨折稳定性(第2至8周),此时疼痛与肿胀已基本消退,此期是肘关节活动度训练的最佳与最关键的时期,应争取在1周内恢复至接近满幅度活动的程度,同时还需要进行上臂与前臂各肌群的肌力训练,包括等张练习、抗阻练习与等速练习。肘关节活动度以主动练习为主。

第三阶段:瘢痕成熟和骨折愈合(第8周至6个月),以巩固与维持肘关节的活动度,进一步加强肌力训练。

(五)前臂骨干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

前臂骨折后,上、下尺桡关节受累,尺桡骨成角或骨间膜挛缩都会造成旋转受限,严重影响了手部功能的发挥。前臂骨干骨折康复的重点在于最大限度地恢复前臂的旋转活动度,其基本目标是内、外旋转各约45°,以满足生活和工作的一般需要。

术后1周内可进行握拳、伸屈手指等活动,以及前臂肌群的静力收缩练习。术后第2周时,在健肢的帮助下,活动肘关节、肩关节,做外展、内收、屈伸练习。在X线片证实骨折临床愈合前,禁止做前臂的旋转动作。由于骨干骨折的愈合较关节附近松质骨缓慢,故康复治疗进程也要相应推迟。术后第3周起做屈肘、伸肌群的等长收缩练习。骨折愈合后,做系统屈肘、屈腕活动练习和肌力练习,着重做恢复前臂旋转活动度和肌力的练习。前臂骨折的康复训练主要涉及肘、腕两个关节,有时还会累及到掌指关节。腕关节可做两个方向的屈伸活动与内外方向的尺偏和桡偏运动。

(六)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

第一阶段:保护期(第0~6周),在此期间,须维持正确的保护性制动,并保持未受累关节的充分活动范围。术后第1天即开始练习肘关节、肩关节的活动度;进行肌腱滑动练习,以防止肌腱粘连于骨折、内固定物上;进行手内在肌如蚓状肌、骨间肌、大小鱼际肌的练习,可以在无痛范围内练习前臂的轻度旋转。如骨折稳定、内固定坚强,可以轻柔地进行腕关节屈侧和桡/尺偏。

第二阶段:稳定期(第6~8周),应开始腕关节和前臂的主动活动度练习以及轻柔的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练习,早期开展腕关节单独伸展动作。在屈肘90°且上臂贴近身体时进行前臂的旋转练习,防止肩关节代偿前臂旋转。在此期间内,腕关节和前臂应在无痛范围内达到最大活动度,伤肢恢复轻微的功能活动,如吃、穿、处理个人卫生等。

第三阶段:骨折愈合期(第8~12周),逐步增加肌力训练强度,避免疼痛和代偿性改变。可进行祈祷式伸展来进行腕关节被动练习,以达到最大可能的活动范围。可考虑恢复运动。

(七)手部骨与关节损伤术后的康复治疗

手部骨与关节损伤常常是手外伤直接暴力的结果,开放性骨折比例较高,且常伴有肌腱、神经、血管等的合并损伤,临床治疗方案视具体情况决定,即使经过内固定手术,亦常须石膏外固定辅助,外固定范围一般需超过腕部。

掌骨及指骨骨折的主要康复目标是恢复手部的运动、力量有功能应用。应根据骨折稳定程度和骨折的愈合情况进行安全及时的康复训练。了解常见并发症,有利于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常见并发症包括畸形愈合、不愈合、肌腱粘连、关节囊挛缩及感染。主要原则是重点关注近节和中节指骨体、掌骨颈和掌骨体以及拇指掌骨基底骨折的术后处理。伴有肌腱损伤、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等合并伤的骨折,应遵循相应的治疗原则。

康复治疗应遵循三阶段分期原则,重点维护各手术未固定部位的关节活动,防止虎口和其指蹼的挛缩。经骨科临床处理后,当天即可开始做肩部大幅度主动运动,以及肘屈伸、握拳、伸拳、拇指对指等主动练习,并逐步增加用力程度。从第2周起,患者手握拳做屈腕静力性收缩练习,暂不做伸腕肌练习。第3周增加屈指、对指、对掌的抗阻练习。骨折愈合后进行系统的腕屈、伸、侧屈及前臂旋转活动度练习,以及前臂各组肌群练习。1~2周后,增加腕掌支撑练习。手舟状骨骨折愈合后做拇指腕掌关节与掌指关节的活动度和肌力练习。手外伤后第三阶段康复中使用各种支具常有良好效果。

四、上肢功能评分系统

(一)上肢整体评分系统

美国梅奥诊所的Gill于1999年创立的评分系统(表1-3-1)。此系统从肩、肘关节的疼痛程度、肩肘关节总的运动范围及四项日常生活活动来评价患肢的治疗效果,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

分级标准:优:≥80分;良:66~79分;可:45~65分;差:≤45分。

表1-3-1 临床上肢评分系统

续表

注:*运动指肩关节外展、外旋和肘关节屈伸度数之和。

(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

该评分系统由英国学者Constant和Murley于1987年提出,包括疼痛、日常活动、主动运动范围及力量四项指标(表1-3-2)。其中主观评价指标包括疼痛和日常活动(35分),客观评价指标包括主动运动范围和力量(65分),可达到的最大分值为100分。

表1-3-2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

续表

(三)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

1.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

包括疼痛、运动、稳定性、日常生活功能四项内容,满分为100分,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表1-3-3)。目前广泛应用于肘关节功能的评估。

分级标准:优:≥90分;良:75~89分;可:60~74分;差:<60分。

表1-3-3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

2.改良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

An和Morrey于1985年,对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了改良,评分内容包括活动度、力量、稳定性、疼痛四项内容,满分为100分,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表1-3-4)。目前广泛应用于肘关节功能的评估。

分级标准:优:≥9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

表1-3-4 改良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

续表

(四)前臂双骨折疗效评价系统

1.2007年Grace和Eversmann提出前臂双骨折骨愈合评价系统,主要根据骨愈合程度及前臂的旋前-旋后活动度判定,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表1-3-5)。

表1-3-5 Grace-Eversmann前臂双骨折疗效评价系统

2.Anderson前臂双骨折评价系统 Anderson等于1975年对前臂尺、桡骨骨干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后功能评价时提出此系统,此系统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表1-3-6)。

表1-3-6 Anderson前臂双骨折评价系统

(五)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评分系统

1.本疗效评分系统最早见于由Jakim等于1991年发表于JBJS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该评分系统中,功能评分占60分,放射学评分占40分,总分100分(表1-3-7)。

分级标准:优:≥9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

表1-3-7 Jakim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评分系统

续表

2.Gartland-WerleyColles骨折疗效评分系统(改良McBride评分系统) Gartland于1951年对Colles骨折患者进行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后疗效进行评判时,参照McBride权威残疾评估图表提出该评分系统,包括残余畸形、主观评分、客观评价、并发症4个方面,根据最终评分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表1-3-8),此评分系统应用较为广泛。

分级标准:优:0~2分;良:3~8分;可:9~20分;差:≥21分。

表1-3-8 Gartland-WerleyColles骨折疗效评分系统

续表

注:客观评价依据的正常活动度为背伸45°,掌屈30°,桡偏15°,尺偏15°,旋前和旋后各50°。

知识点

上肢的功能灵活而复杂。在完成骨与关节损伤的手术修复后,必须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康复锻炼。了解损伤部位和伤情及手术情况是康复治疗的基础。通常根据组织愈合情况进行三阶段的康复练习,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1.根据不同部位骨折愈合和软组织恢复的时间,功能锻炼的具体时限可以有所不同,但三阶段分期的原则应予遵循。

2.主动活动是在上肢康复锻炼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而需要患者主动、全面参与功能康复锻炼。

(翁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