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特点
一、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
1.呼吸系统与外界相通
呼吸系统与体外环境相通,气体进入呼吸道与肺循环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从外界环境吸取氧,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在呼吸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有机或无机粉尘,包括各种微生物、蛋白变应原、有害气体等,皆可进入呼吸道及肺引起各种疾病。
2.呼吸系统存在双循环
肺有两组血管供应,肺循环的动、静脉为气体交换的功能血管,体循环的支气管动、静脉为气道和脏层胸膜等的营养血管。肺与全身各器官的血液及淋巴循环相通,所以皮肤、软组织疖痈的菌栓、下肢深静脉血栓、肿瘤的癌栓等都可以到达肺,分别引起继发性肺脓肿、肺梗死、转移性肺癌等。肺部病变亦可向全身播散(如肺癌、肺结核播散至骨、脑、肝等脏器),同样亦可在肺内发生病灶播散。此外肺为一个低压(为体循环血压的1/10)、低阻、高容的器官,当出现二尖瓣狭窄、左心衰竭、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和营养不良的低蛋白血症时,会发生肺间质水肿或胸腔漏出液。
3.肺为系统疾病的易受累器官
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或代谢性的全身性疾病(如结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硬皮病等)都可累及肺部。肺还具有非呼吸功能,如肺癌异位性激素的产生和释放可引起副肿瘤综合征。
呼吸系统有强大的生理功能储备能力,通常当肺功能下降一半时才会出现症状,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引起肺功能逐渐下降的疾病通常不能被早期发现。呼吸系统疾病的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气急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为感冒、气管炎等常见疾病,可能延误了重症肺炎、肺结核、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或间质性肺疾病等疾病的诊断。待发展到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或发生呼吸衰竭才被重视,其病理和生理功能已难以完全逆转。
二、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的局部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咯血、气促、喘鸣和胸痛等。在不同的呼吸系统疾病中有不同的表现。
1.咳嗽
急性发作的刺激性干咳伴有发热、声嘶常为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常年咳嗽、秋冬季加重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咳嗽伴胸痛,可能是肺炎。发作性干咳,且夜间多发者,可能是咳嗽变异性哮喘。高亢的干咳伴有呼吸困难,可能是支气管肺癌累及气管或主支气管。持续而逐渐加重的刺激性干咳伴有气促(急),则考虑特发性肺纤维化或细支气管肺泡癌。
2.咳痰
痰的性状、量及气味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痰由白色泡沫或黏液状转为脓性多为细菌性感染。大量黄脓痰常见于肺脓肿或支气管扩张;铁锈样痰可能是肺炎球菌感染;红棕色胶冻样痰可能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大肠埃希菌感染时,脓痰有恶臭;肺阿米巴病呈咖啡样痰;肺吸虫病为果酱样痰。痰量的增减可反映感染的加剧或炎症的缓解,若痰量突然减少,且出现体温升高,可能与支气管引流不畅有关。肺水肿时,则可能咳粉红色稀薄泡沫痰。
3.咯血
痰中经常带血是肺结核、肺癌的常见症状。咯鲜血多见于支气管扩张,也可见于肺结核、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和肺血栓栓塞症,二尖瓣狭窄可引起各种不同程度的咯血。
4.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可表现在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改变等方面。按其发作快慢分为急性、慢性和反复发作性。突发胸痛后出现气急应考虑为气胸,若再有咯血则要警惕肺梗死。夜间发作性端坐呼吸提示左心衰竭或支气管哮喘发作。数日或数周内出现的渐进性呼吸困难伴有一侧胸闷,要注意大量胸腔积液。慢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多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弥漫性肺纤维化。反复发作性呼吸困难且伴有哮鸣音主要见于支气管哮喘。在分析呼吸困难时还应注意是吸气性还是呼气性呼吸困难,前者见于肿瘤或异物堵塞引起的大气道狭窄、喉头水肿、喉-气管炎症等;后者主要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气胸、大量胸腔积液及胸廓限制性疾病则表现为混合型呼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