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令根周围血管病临证治验
- 高杰主编
- 1742字
- 2025-03-15 04:06:23
四、操作规范
(一)夹脊穴的定位
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从第1胸椎(T1)至第5腰椎(L5)棘突下两侧,距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本技术操作规范中,颈部夹脊穴取穴同理,位于第3颈椎(C3)至第7颈椎(C7)棘突下两侧。这里的距后正中线旁开0.5寸,应为同身寸,由于每个人的骨骼发育和身高比例不同,因此选用拇指同身寸直接测量定位,以减少人为测量因素对定位产生的影响。本研究电针夹脊穴针刺施术部位在颈部与腰部,颈部夹脊穴为第3颈椎(C3)至第7颈椎(C7)棘突下两侧,腰部夹脊穴为第1腰椎(L1)至第5腰椎(L5)棘突下两侧,均距后正中线旁开1寸,双侧成对取穴。
(二)电针夹脊穴的针具选择
选用规格为0.35mm×40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为施术针具,在操作前严格检查针具的针尖、针身、针根、针柄有无损坏,确认有无质量问题。
(三)脉冲电疗仪和使用参数
选择脉冲电疗仪(六路输出),核查并确认全部开关、按键、旋钮、指示灯、显示屏和输出电极线导电性能正常,输出电流稳定安全。按下脉冲电疗仪开机键,选择波形为疏密波(频率:疏波4Hz,密波60Hz)。针刺得气后,由患者自行调节,配合呼吸,缓慢匀速,可耐受为度,时间旋钮设置计时30分钟。
(四)针刺前准备
1.体位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体位,针刺颈部夹脊穴时保持俯伏坐位,针刺腰部夹脊穴时保持俯卧位,因身体受限无法取俯卧位的患者可取侧卧位。体位选择的原则要有利于夹脊穴正确定位和施术操作,规定时间留针而患者不至疲劳。
2.消毒
严格保证针具消毒质量,医者手部消毒,用七步洗手法洗手,干燥后全手涂擦足量75%乙醇消毒凝胶、水剂或泡沫,确保双手被完全覆盖并润湿,待干燥后方可持针操作。在患者针刺部位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擦拭时以针刺部位为中心,从中心向外周边缘延伸5cm为消毒范围,缓慢逐步绕圈消毒2遍,作用3分钟。针灸治疗室内包括空气及物品定期严格消毒净化,治疗床上垫单一人一用[消毒流程均参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和卫生行业标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
(五)针刺方法
本技术遵循《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1部分:电针》(GB/T 21709.11—2009)和《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GB/T21709.20—2009),由具备从事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中医执业医师进行针刺操作。待针刺穴位皮肤消毒后,刺手采用拇指、食指加持针柄,中指抵于针根,若针刺部位皮肤松弛则用押手轻压并舒张针刺部位表面皮肤。毫针斜刺颈部或腰部夹脊穴,针与皮肤形成45°夹角。进针深度为0.8~1.2寸,依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和部位,配合呼吸,适当调节进针深度。颈部夹脊穴注意进针深度,切勿损伤血管、神经。针刺的同时询问患者感受,患者自觉得气或医师手下有沉紧、涩滞感后,视为得气。尤其注意进针手法要稳准迅速,进针时间0.2秒左右,以减少患者对针刺产生的恐惧和疼痛。
针刺进针顺序为腰部夹脊穴从L5依次向上至L1,颈部夹脊穴从C7依次向上至C3。得气后在针柄下三分之一处夹上电针电极夹,顺序为腰部夹脊穴从L5依次向上至L1,颈部夹脊穴从C7依次向上至C3,对应电极夹连接顺序从左向右,从输出电极第1项到第5项,正极连接身体左侧腧穴,负极连接身体右侧腧穴。确认计时和全部电流调节旋钮归零后,按下开机键,选择疏密波模式按键,顺时针旋转调节计时旋钮定时30分钟。依次顺时针旋开输出电极第1项到第5项输出电流调节旋钮(均小于第1档位),每旋开一个旋钮,由患者自行调节,配合呼吸,缓慢匀速调至患者自觉可耐受最大安全刺激电流为度,避免产生电震(均小于第8档位),每日1次,电针夹脊穴治疗3周为1个疗程。
(六)针刺后处理
针刺治疗后,缓慢逆时针旋转电流调节旋钮归零,关闭电源键。从第5腰椎夹脊穴依次向上至第1腰椎夹脊穴对应电极夹连接顺序,轻轻摘取下针柄上的电极夹,一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针刺部位周围皮肤,另一手拇、食指夹持针柄沿针尖反方向轻柔缓慢拔出针灸针,如有针孔出血者轻压30秒。嘱患者2小时内勿清洗针刺部位,避免感染。
(七)禁忌证
以下情况不宜针刺:患者状态不佳,处于饥饿、紧张、疲劳时;有血液病、传染病、精神病、近期使用抗凝药物治疗等患者;针刺范围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肿瘤或皮肤下有手术植入物者;生理或心理上对针刺、电针治疗不耐受者;各种原因不能自行调节电针刺激强度或无法感知电针刺激强度者。
(高杰 夏联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