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是指宇宙环境与生物界有相似的形态、结构、变化规律,并互有感应,相互影响。这种感应的统一性、规律性,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识、揭示,进而研究利用。中国古代对天地万物的关注与研究可追溯到传说中的“河图、洛书”。

成书于殷商末年的《易经》正式将天、地、人并立,强调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易经》认为:天作为宇宙自然,生成原始的植物、动物及人类本身,而一切万物的生长、发育、健康、病变、衰老、死亡都离不开天的支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人相应,主要就体现在天与万物、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相应合一。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汉儒董仲舒解读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正式提出“天人相应”的概念。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但战国以前的儒家解读《易经》,只言阴阳而不辨五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用并提,被视作儒门解易的第一人。《汉书·董仲舒传》:“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伤寒论序》:“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这是中国古代对天人相应概念的早期研究和阐发。

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及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李祥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指导老师李祥云教授,从医50余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析脉辨证,衷中参西。在妇科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中对中医“天人合一”的理念独具心悟,从中思求经旨,省疾问苦,用治各类妇科疑难病症,每有奇效。

一、中医“天人相应”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中医诊治与预防疾病,强调天人相应,《内经》有“生气通天论”专篇阐述。“生气”是指人体的生命动力;“天”指自然界;“通”是指连通、统一。相关,提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有着紧密统一的“天人相应”的关系。

《灵枢·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阐明人体生理与自然界有着紧密、统一规律性的联系。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所,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表明,在自然界中天赋予人五气,地赋予人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藏于心肺,使人的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五味由口食入,藏于肠胃,经过消化,吸收其精微,以养五脏之气,五脏之气与五味之谷气相合同,产生了津液,以营养全身。人体因此而精神充沛,精力旺盛,身体强壮。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一日之际,随着自然界阳气的消长变化,人体的阳气发生相应的改变。人气虽有自身运动规律,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同,息息相关。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在人体中像天体与太阳的关系,如阳气失去了它应处的场所,人的寿命就要枯萎夭折;因此天体运行应当有太阳,才能显示光明,人体中的阳气也应强健升华,才起到护卫御外的作用。

李教授认为,妇人的生理病理特征,体现着“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

如月经是指胞宫有周期性、规律性、经常不变、月月来潮的出血,“女子,类阴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女子以血为本,月经由气血化生,其生长,盛衰,与月亮的盈亏、海潮的涨落相应,表现出一种生物潮汐的现象。《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天癸者,天即先天,天生禀赋,生而有之;癸指壬癸之水,男女均有,天癸使任脉精血津液旺盛充沛,与冲脉互为资生,得肾精充养,依时满溢,使月经如期。

李教授认为,在脏腑中,肾为先天之本,主宰天癸,肾气盛,天癸至,月经正常;而肾气衰,则月经不调、闭经、子宫发育不良、婚后不孕。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后天水谷精微充养天癸,血循常道而经行如期;脾失健运,则月经不调、先后错期、闭经崩漏。肝为女子之先天,肝藏血、司血海,主疏泄、充血量,肝旺气顺,月经正常,反之则气滞不畅,闭经、痛经由是而生。

二、从时间生物钟看人体生理节律的一致性

人类对自然界光、电、磁场、重力、行星运动、月球盈亏等极为敏感,其规律性的变化导致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这种节律性如同时钟行走,故被称为生物钟。生物钟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支配,24小时循环节律与地球自转1次吻合感应。

阴阳五行学说是反映古代“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主要模式之一。《素问·六节脏象论》:“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李教授认为人体随时间——时、日、周、月、年等不同的周期性节律,来安排1天、1周、1月、1年的作息制度,人们昼夜节律地睡眠,清醒和饮食行为都归因于生物钟作用。实验研究证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早上4时左右(即平旦之时),分泌开始上升,6~8时达到了高峰。至晚间10时之后,到12时降到最低峰。

《素问·三部九候论》:“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冬阴夏阳,以人应之”,人们日常起居按照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作出相应调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阳动阴静,水火相济,元气充沛,自能五脏固密,六腑通畅,肌肤润泽,精神舒适,延缓衰老,青春长驻。

李教授对当前国际上关于时间生物学研究十分重视,认为时间病理学、时间药理学和时间治疗学等概念,以及生物节律已成为研究临床、预防及基础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表明,日食与月食对人体均有影响,如日全食时阳虚患者中,尿17-羟类固醇排泄量显著降低,而唾液中的Na/K(钠/钾)比值显著升高,这说明日全食时患者的垂体——肾上腺的功能下降,因而激素分泌就减少。李教授从临床统计分析,发现人的受孕期在春夏季为多,人的出生在月圆,新月前后最低。

三、“天人相应”的临床体现与应用

用干支记录人的出生时间、阴阳五行属性,有着深刻的天文背景,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先天禀赋及相应内涵,通过出生时间与其易患疾病、亚健康状况、心理体质特征等情况有无联系,以此来推算测定人的智力、情绪和体力等周期的生物钟概率,促进个体健康。

《素问·生气通天论》:“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是说人体的阳气到了夜里就应收敛闭拒,不要扰动筋骨,不要冒遇雾露,如果违犯了上述该时间(即平旦、日中、日西)的阳气消长规律,形体因困顿而衰薄,且引发疾病。李教授提倡在临床上遵照上述规律,让患者注意养生保健。李教授认为:不妄劳作,起居有常,能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疲劳消耗,预防疾病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素问·八正神明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而天时而调血气也……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李教授在临床工作中,遵循“天人相应”的理论,根据月亮的始生、月圆及无月亮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用药。如在调月经过程中,当“月生”之际,人的血气处于衰弱到旺盛的阶段,治疗上就应以培养充益气血为主,不可以乱用活血、散瘀,克伐之类的泻法。在月亮圆到“月满”之时,不可乱用补益药,应以通泻为主。当月廓全空之时,气血已衰,对于用攻伐、活血祛瘀之类的药物,应更为谨慎。故而在女性月经周期中的治疗,应考虑到月球对人体的影响。

在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之中,每一季节均有其不同的特点,除一般疾病外,还应考虑到有季节性病及流行性疾病,《素问·金匮真言论》:“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临床观察,就能理解春季多发鼻衄出血,夏季多病泄泻,秋季多发疟疾,冬季多出现关节酸痛,行动不便,手足厥冷的病症,掌握这些疾病与季节的关系,对治疗与预防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李教授临床常在上海黄梅天季节多加用藿香、佩兰;夏天多加用白术、黄连;秋天多加用麦冬、石斛;冬天多加用附子、桂枝或肉桂,就是根据“天人相应”不同季节的用药原理。

自然环境中有一年四季的变化,在生物界出现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现象。人在自然环境中有适应和调节的机能,人体的阳气亦有生长、收藏的规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李教授指出,人体阳气有生、长、收、藏的规律,故疾病亦随之有慧、安、加、甚的变化,诊疗时知其特点,用药可按该规律作相应治疗。古代文献中有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的记载,每个时辰走一经。目前由于工作节律加快,都很忙碌,睡眠少,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认为休息少无所谓,对于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在乎,不注意摄身。故而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有人重新提出“十二时辰养生法”,现将主要内容给大家介绍一下:

子时,指23~1点,足少阳胆经旺,宜晚上11点睡眠,调胆经,利于胆的新陈代谢之时,排毒,防结石。深睡眠脑体积缩小3%~5%,有利于脑脊液的流动,排除毒素,防阿尔茨海默病。健康睡眠,益智养脑,还利于骨髓造血。

丑时,指1~3点,足厥阴肝经旺,宜保证睡眠。因肝藏血,应熟睡,增强肝的排毒,肝脏的修复,还养血。

寅时,指3~5点,手太阴肺经旺,调理肺经,增强肺的排毒,咳嗽可排除废积物,“肺朝百脉”,肝于丑时推陈出新,将新颖血液供应给肺,肺又主气,气血旺盛,运行全身,人则面色红润,精神抖擞。

卯时,指5~7点,手阳明大肠经旺,应有正常的排便,起床后宜喝杯(约200ml)温开水。

辰时,指7~9点,足阳明胃经旺。宜吃早点,调理脾胃,利于消化。

巳时,指9~11点,足太阴脾经旺。宜适量饮水,调理脾经,利于营养吸收及生血。

午时,指11~13点,手少阴心经旺,宜午餐、午休,调理心经,可养精气神。

未时,指13~15点,手太阳小肠经旺,调理小肠经,宜中午1点前午餐,利于营养的吸收。

申时,指15~17点,足太阳膀胱经旺,宜运动,多喝水,调理膀胱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酉时,指17~19点,足少阴肾经旺,调理肾经,适当休息,有利于脏腑之精华的收藏。

戌时,指19~21点,手厥阴心包经旺,宜晚餐,适当散步与娱乐,调节心包经,增强心与脑的活动,心情放松,释放压力。

亥时,指21~23点,手少阳三焦经,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通百脉的作用。调理三焦经可助眠,增加免疫功能,可卧床睡眠,睡时宜向右侧,“睡如弓”,次日醒来,精神足。

人生活在宇宙中,人与大自然是“天人相应”,人体有一个生物钟,有一定的规律,中医古典文献中有“十二辰”“十二时”的记载,是指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日、日入、黄昏、人定。古人将一昼夜等分为十二辰,每辰固定约2小时,按地支分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日的十二辰与人体的十二经息息相关,气血在十二经脉流注不休,一辰走一经,昼夜不停,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因上述的十二经流注规律(时序)一时难记忆,故而有人编了十二经流注时序歌:“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上述所介绍的每辰联系一经的内容,有人称之为“十二时辰养生法”,是否得当,今介绍之供大家参考。

大自然的环境对每个人来讲,机会是均等的,但有的人患病,有的人不患病,这就与每个人的体质、人体的抗病能力与调节功能有关,身体强者不患病,反之就病之。《灵枢·百性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李教授认为,为预防疾病,注意摄生,必须遵照“天人相应”的观点去做,如《内经·生气通天论》:“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综上所述,李教授指出:由于每个人所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不一,精神状态各异,劳动强度有别,故人体对自然界的适应性与调节性各不相同,故而时间生物钟亦不尽一致,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了解了“天人相应”的基本道理之后,对临床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等方面,是大有裨益的了。

(马毓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