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小儿推拿

一、常用手法

1.推法

分为直推法、分推法、旋推法、合推法4种。频率为120~200次/min。

(1)直推法:

用拇指桡侧或指面(又称螺纹面),或食指(又称示指)、中指指面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动作要领:操作时宜做直线推动,不宜歪斜,同时配用适量介质;推动时要有节律,用力均匀,始终如一。

(2)分推法:

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示指、中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做分向推动,或做∧形推动。

动作要领:做分向推动时,两手用力,一般要均匀一致,用力切勿忽大忽小,应从穴位中间做分向或∧形操作。

(3)旋推法:

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

动作要领:操作速度较运法快,用力较指揉法轻。

(4)合推法:

以两拇指螺纹面自穴两旁向穴中推动合拢。

动作要领:此法操作方向与分推法相反,用力一般要均匀、轻快、柔和,平稳着力于皮肤。

2.揉法

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动作要领:操作时压力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应做到“肉动皮不动”。

3.摩法

以手掌面或示指、中指、无名指(又称环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应做到“皮动肉不动”。

动作要领:本法操作时手法要轻柔,速度应均匀,压力大小适当。

4.掐法

用指甲重刺穴位。

动作要领: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掐时要逐渐用力,达深透为止,注意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之感。在临床上,掐法常与揉法配合应用,称为掐揉法。

5.运法

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推动。

动作要领:运法需要有一定的力度,不宜过轻,也不宜过重,频率宜缓不宜急,应做到“皮动肉也动”。频率为80~120次/min。

6.按法

用拇指指腹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

动作要领:垂直方向逐渐用力,按而留之,逐渐放松。操作时,按法常与揉法结合而用,称为按揉。

7.搓法

双手掌夹住一定的部位,相对用力快速搓揉,同时上下往返移动。

动作要领:夹持松紧适度,双手用力对称,快搓慢移。

其他还有捏脊法、捏挤法、擦法、捣法、拿法、捻法、摇法以及一些复式手法,如水底捞明月、二龙戏珠等。

二、常用补泻原则

虚,是指人体精、气、血、津、液、阴、阳等基本物质不足;实,是指停留、聚集于体内的热、毒、瘀、痰等有形实邪。推拿通过不同的推拿力度、时间、手法的快慢及方向来调节机体功能,表现出补或泻的作用。凡是能够提高机体兴奋性、激活经穴、增强脏腑功能的手法,称为补法;凡能降低机体兴奋性、抑制经穴活力、降低脏腑功能的手法,称为泻法。

1.力度补泻

轻重指用力大小,同一手法,一般用力轻者为补,用力重者为泻。用力轻,小儿感觉舒适,脏腑感而应之,逐渐兴奋,活力增强;用力重,局部刺激强,经穴疲劳,感应性降低,脏腑受到抑制,活力降低。

2.时间补泻

推拿时间长为补,时间短为泻。

3.缓急补泻

又称频率补泻。同一手法,频率快为泻,频率慢为补。

4.方向补泻

一般原则是操作方向向上、向外、向左、向心为补;向下、向内、向右、离心为泻。

5.迎随补泻

又称顺逆补泻,指手法操作方向与经络循行方向一致为补,与经络循行方向相反为泻。

三、注意事项

小儿推拿操作习惯上以患儿左手为宜,必要时可左右手同时进行。小儿肌肤柔弱,施行手法时要配合适当的介质,如滑石粉、冬青膏及按摩油等,以保护小儿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