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飞经走气法与通经接气法
导读:《金针赋》初载于徐凤所编的《针灸大全》,对明以后的针灸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其提出的下针十四法、治病八法及飞经走气法等针法,对后世影响较大。飞经走气具有催气、运气、行气的含义,是应用龙虎龟凤四种复式手法,使经气远传、气至病所的一组行气针法。但由于手法多为复式组合,操作有一定难度,往往将龙、虎、龟、凤四法分别理解为针刺补法或泻法,对于“飞经走气”的内涵少有诠释,以致该法应用较少。飞经走气具有通经接气的功能,有时也被称为“通经接气”法。但“通经接气”手法并非仅指飞经走气法,它的外延更大。
《金针赋》初载于徐凤所编的《针灸大全》,《针灸大全》是明代最早的一部汇集类针灸专书,其内容被明代《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大量引录,对明以后的针灸学产生了较大影响。《金针赋》全名《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序言谓此赋出自“梓岐风谷飞经走气补泻之法”。
《金针赋》以“梓岐风谷飞经撮要”为名,小序于“飞经走气”之后接“补泻之法”,两者互相联系。前者指调气、运气的一些方法;后者则属或补或泻或补泻结合的方法,广义言之,补泻也是为了进一步的调气。通过运用一定的手法,作“进退往来”以达到“飞经走气”,使针感扩散。
飞经走气法是一种复式针法,相对于单式针法而言,复式针法是把两种以上的单式针法合而为用,技术层面的要求更高。飞经走气法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一曰青龙摆尾……二曰白虎摇头……三曰苍龟探穴……四曰赤凤迎源”,四法的命名借用了古代星相学的四象,即“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凤)、北玄武(龟)”,均具有仿生学特点。飞经走气是应用龙虎龟凤四种复式手法,使经气远传达到气至病所的一组行气针法。但由于手法多为复式组合,操作有一定难度,往往将龙、虎、龟、凤四法分别理解为针刺补法或泻法,对于“飞经走气”的内涵少有诠释,以致该法应用较少。
由于具有通经接气的功能,“飞经走气”法有时也被称为“通经接气”法或“接气通经”法,“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驱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从功能上而言,两者都具有“通经接气”的功能,使经气流通,上下相接。有研究认为,“通经接气”法与“飞经走气”法的联系甚为密切,运用熟练时完全可以相互依赖,融为一体。但“通经接气”法并非仅指飞经走气法,它的外延更大。
通经接气法的含义主要有两种:
一是《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记载的“穴法相应”通经接气取穴法。所谓穴法相应是指所选用的2个腧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畅通经脉、通经接气的预期效果,这种取穴方法称为通经接气取穴法。《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列出了37对相应腧穴,称为“穴法相应三十七穴”。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如“高密度、小针距取穴法”“隔穴接力针刺法”等。有学者开展了“隔穴接力刺”的手法研究:首先根据辨证,取远端穴位进针,得气后催气前行,当针感到达相应穴位时,于该穴再刺一针,得气后继续催气前行,针感又会到达新的穴位;于是将第一针取出刺入此穴,依此类推,通经接气,使经气到达病所。如需调动他经经气时,亦可按此法通过交会穴将经气引向病所。虽然此法亦有通经接气之效,但其操作已脱离了“飞经走气”的原意。
二是《流注指微赋》中描述的“接气通经”法。《流注指微赋》中“接气通经,短长依法”的理论依据是《灵枢·脉度》关于十二经长度的记载和《灵枢·五十营》关于呼吸与气行关系的论述,即“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对此《金针赋》有详细的论述:“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足三阴,上七而下十二,过经五寸。在乎摇动出纳,呼吸同法,驱运气血,顷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立时见功,何倾危之不起哉?”意为手三阳经长5尺,须运针九呼吸;足三阳经长8尺,须运针十四呼吸,使之超过经脉4寸。手三阴经长3尺5寸,须运针七呼吸;足三阴经长6尺5寸,须运针十二呼吸,使之超过经脉5寸。以使经气流通,上下相接。由于按照“定息寸数”运针在实际操作中显得教条和不便,后世医家在行“接气通经”法时,多运用“飞经走气”手法(主要是“龙虎二法”);运针时间也日趋灵活,多为反复操作,以针感逐渐扩散、传导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