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多尿
正常新生儿每日尿量为400mL,婴幼儿为400~600mL,学龄前期儿童为600~800mL,学龄期儿童为800~1 400mL。凡尿量明显增多者称为多尿(polyuria)。多尿的定义是24小时尿量超过2L/(m2·d),或新生儿期超过150mL/(kg·d),2岁以内儿童超过100~110mL/(kg·d),年长儿和成人超过40~50mL/(kg·d)。多尿与尿频的区别在于后者仅次数增多,而总尿量并不增多。
一、发生机制及病因分类
(一)多尿产生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内分泌-代谢功能障碍 抗利尿激素(anti diuretic hormone,ADH)分泌减少或缺如、糖代谢紊乱、醛固酮或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等。
2.各种原因引起肾小管功能障碍,影响其重吸收或浓缩功能或肾小管对ADH反应性降低或无反应。
3.精神神经性因素致使饮入水分过多而导致多尿,如精神性多饮多尿症。
(二)多尿病因分类
1.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
(1)尿崩症:①原发性。②继发性:继发于肿瘤、炎症、外伤等。
(2)糖尿病。
(3)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4)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2.肾小管功能障碍
(1)遗传性肾源性尿崩症。
(2)肾小管性酸中毒。
(3)肾性氨基酸尿症。
(4)肾性糖尿。
(5)抗维生素D佝偻病。
(6)假性醛固酮减少症。
(7)巴特综合征(Bartter综合征)。
(8)急性肾小管坏死多尿期。
(9)慢性肾脏病导致肾浓缩功能受损,如慢性肾炎等。
3.精神性多饮、多尿症。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多尿的病因很多,需要临床医师详细询问病史,仔细的体格检查,并借助必要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最终做出明确诊断。
(一)病史
婴儿期起病或有家族史者应考虑肾小管酸中毒、肾源性尿崩症。肾源性尿崩症多为男性发病。糖尿病患者亦可年幼发病,除多饮、多尿外,常有多食及消瘦。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常伴有骨痛;肾衰竭者多有慢性肾脏病史;继发于颅内炎症、肿瘤、外伤者之尿崩症,可询问出相应病史。
(二)体格检查
多数患者表现为失水、消瘦或烦渴,继发性尿崩症可出现颅内病变的相应体征,韩-薛-柯综合征患儿可表现为眼球突出及颅骨缺损。抗维生素D佝偻病、Fanconi综合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可出现佝偻病的骨骼畸形体征,慢性肾功能不全可出现贫血。
(三)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
多尿、多饮者应常规测尿比重,尿比重持续降低应考虑为尿崩症。尿比重高应考虑为糖尿病或肾性糖尿,可进一步检查血糖及尿糖。空腹血糖>7mmol/L多为糖尿病。90%小儿为糖尿病肾病1期。考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酸中毒时应测定血及尿中电解质,并进行酸碱平衡的有关检查。疑似低血钾者还应做心电图检查。8 1 3 6 A 6 3 6
X线颅骨平片可发现韩-薛-柯氏综合征的颅骨缺损,长骨及断端照片可发现佝偻病征。必要时通过CT检查颅内有无病变。
疑肾功不全者应做尿常规检查,常可发现蛋白、管型或红白细胞计数增加。肾功能检查亦可有异常发现。
2.特殊检查
(1)禁水试验:
开始禁水前测体重、血钠及尿比重,应允许患儿自由饮水。整个禁水试验过程中应密切监视患儿,以避免其偷偷地喝水,同时注意监测生命体征。通常禁水6小时已足够,每2小时记尿量、测比重,最后一次复查体重、血清钠。精神性烦渴可能需要适当延长禁水时间。限水期间要严密观察,有严重失水表现(体质量下降超过5%)则需要终止试验。
结果判断:禁水后尿渗透压达不到血渗透压的2.5倍以上,而血渗透压升高(渗透压>305mOsm/kg可终止试验)为尿崩症。其中尿渗透压<血渗透压者为完全性尿崩症,尿渗透压>血渗透压者为部分性尿崩症。如果年幼儿童有明显的白天多饮,日夜尿量差别较大,虽然多饮、多尿而无缺水体征,基础血钠降低或为正常下限,禁水试验中尿量减少,体质量下降轻微,血钠和血渗透压维持正常,则初步考虑为精神性烦渴。当禁水试验难以区分精神性烦渴和部分性尿崩症时,主动限水2~4周再行禁水/加压素试验,可提高试验的准确性。
(2)垂体后叶素或醋酸去氨加压素试验:
鉴别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该试验应在禁水试验结束后过一段时间再进行,以保证患儿充分水化。皮下注射垂体后叶激素水剂0.10~0.15U/kg(或服醋酸去氨加压素)能纠正多尿、低渗尿者为中枢性尿崩;用加压素后反应不良,尿量、尿渗透压无明显变化者为肾性尿崩。高渗盐水试验及血浆精氨酸加压素测定仅在少数情况下才需要。近年来和肽素及AQP2(Aquaporin 2,AQP2)也被用中枢性尿崩和肾性尿崩症的鉴别。AQP2是在肾脏合成,尿中排泄,对精氨酸加压素有反应。中枢性尿崩症患者脱水后AQP2没有增加,但给予去氨加压素后其排泄增加,提示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存在AQP2表达。给予去氨加压素后如果AQP2排泄不增加则提示肾性尿崩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