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百日咳(pertussis)是由百日咳鲍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古代医书上对百日咳早有记载,指儿童感受时邪、痰浊阻滞气道、肺气不畅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因其有传染性,且易引起流行,故又称“疫咳”;因患者咳嗽的状态和咳嗽的连续性,又称“鹭鸶咳”“顿咳”;因患者咳嗽时带特殊的哮吼声,又称“鸡咳”。国际上对百日咳的早期描述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缺乏对该病的统一命名。Guillaume De Baillou描述了1578年夏天在巴黎发生的一起百日咳暴发疫情,这是有关百日咳最早的记录。1679年,Pertussis首次被用来描述百日咳,其原意是指剧烈的咳嗽。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百日咳疾病的关注和研究逐渐深入。1840年,Monlton等人的研究证实了该病具有传染性。1906年,Bordet和Gengou等从Bordet儿子的痰液中成功地分离出百日咳鲍特菌,从而确定了致病病原体。1912年,Rucker详细描述了百日咳发病的临床过程,以及有关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统计数据,引起了人们对百日咳导致死亡的关注。
现代医学证实,百日咳鲍特菌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且各年龄段人群感染后均存在发病风险,其中婴幼儿发病风险更高。在无免疫史的家庭密切接触者中,二代续发率超过80%。临床上典型的症状以迁延数周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咳后鸡鸣样回声为主,病程可长达3个月,故称为“百日咳”。重症病例易合并肺炎及脑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百日咳曾经是全球婴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在全球实施扩大免疫规划(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EPI)前,在81个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300万儿童死于百日咳,百日咳是儿童常见的疾病和死亡原因。在实施EPI后,至1998年,全球百日咳发病人数减少了8 561.1万例,死亡人数减少72.6万例。2014年,全球仍然约有2 400万5岁以下的百日咳患者,其中近16万死亡。百日咳的有效控制与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相关,死亡主要见于发展中国家的未免疫儿童。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一些已经有效控制百日咳发病的国家和地区,百日咳的发病率重新回升,也称为“百日咳再现”,百日咳再度成为备受关注的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尹遵栋研究员等人,持续关注百日咳等细菌性疾病预防控制及疫苗的研发和应用,与疫苗和免疫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专家一起,从百日咳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实验室检测和疫苗免疫预防及其他预防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梳理,对重要知识和前沿信息进行了翔实总结描述,完成了《百日咳防治手册》。相信这本书可帮助临床医生、实验室工作人员、疾控工作者和接种医生更好地了解百日咳,掌握百日咳疫苗以及相应的防治知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医疗与公共卫生实践。
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