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神经外科学(第3版)
- 刘玉光 孟凡刚主编
- 1960字
- 2025-03-18 21:59:42
主编简介

刘玉光
1965年出生,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外科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兼任山东省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及主席团成员,山东省社会组织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理事长兼会长及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首批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及山东省科协国家级思想库建设决策咨询专家,第九届山东省科协常务委员。曾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科协第七届和第八届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会第十届委员、第十一届常务委员。
1981年考入山东医科大学,1986年毕业留校在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任住院医师;1988年考取山东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专业研究生,师从山东省神经外科创始人张成教授;199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在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任住院总医师,1993年晋升为主治医师;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7年遴选为硕士生导师;2000年师从吴承远教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任神经外科副主任,同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2004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8年公派到美国HARTFORD医院做访问学者。
1991年,在国内外首先提出“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分级与最佳治疗方案”,使患者的病死率大为下降,英国Sengupta教授及香港大学Wales王子医院Keith教授分别撰文评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该研究成果于1993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要内容被《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收入。1996年,在院内首先开展“神经内镜下治疗桥小脑角病变”新技术,于2000年获医院重大新技术二等奖,2006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96年,主刀完成院内首例“脑干血管畸形切除及血肿清除术”,获医院重大新技术二等奖。1997年主刀完成“一期手术切除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颅内外、颈椎管内4个肿瘤”。先后获医院重大新技术二等奖3项,危重病抢救二等奖、三等奖6项,获国家专利1项。
1997—2018年,刘玉光教授作为研究生导师已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32名、硕士研究生59名。主编出版了《自发性脑室内出血》《先天性颅脑疾病》《临床神经外科学》《简明神经外科学》《神经外科速查》,先后参编《颅脑巨微解剖手术学》《神经外科学》《血管神经外科学》《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等29部学术专著。
截至2020年,先后发表论文133篇,60篇被SCI收录。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健康委科研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级科研项目16项。
2012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孟凡刚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病区副主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功能室副主任,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双聘研究员。兼任北京科技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调控联盟秘书长,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世界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协会会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库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抗癫痫协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意识障碍学组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第八届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委员,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应用示范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编委,《中华神经医学杂志》通信编委。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北京市教委重点课题、北京市首都特色课题、国家博士后课题、北京市优秀人才课题和北京市医管局临床医学发展专项课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和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以第一申请人获国家专利十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SCI杂志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多项专家共识的制定与修订。联合主编国内首部《神经调控技术与应用》《迷走神经刺激术》,主译《牛津神经外科学》等学术专著,副主编、参编书籍30余部。
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脑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人民名医,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奖等奖励,为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参与多项国产神经调控设备的研发,打破国外垄断。其中国产迷走神经刺激器研究的临床论文获2017年度百篇中华医学优秀论文和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奖励。创新多种功能神经外科手术方式,开展国际合作。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山东省医学科技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