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腹痛
腹痛按起病缓急、病程长短一般可分为急性腹痛与慢性腹痛。急性腹痛的特点是起病突然,发展迅速,大部分需要尽快手术治疗,故常称为“急腹症”。腹痛时间超过6个月则为慢性腹痛。
一、常见病因
(一)急性腹痛
常见病因见表1-7-1。
表1-7-1 急性腹痛常见病因

(二)慢性腹痛
常见病因见表1-7-2。
表1-7-2 慢性腹痛常见病因

二、常见病因的识别
(一)腹痛部位
腹痛的固定部位大多是病变的部位。
1.上腹痛,多在胃。
2.右上腹痛,多在肝和胆道。
3.右下腹痛,多为回盲部的问题(如阑尾炎、肠结核、阿米巴痢疾)。
4.左下腹痛,多在结肠(如肠炎、细菌性痢疾)。
5.脐周围腹痛,多在小肠(如蛔虫病、梗阻)。
6.先有局部痛,然后向全腹发展的,多是阑尾、胃、肠、胆囊穿孔而并发弥漫性腹膜炎。
(二)腹痛性质和程度
1.突发的中上腹剧烈刀割样痛或烧灼样痛,多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2.中上腹持续性隐痛,多为慢性胃炎或胃、十二指肠溃疡。
3.上腹部持续性钝痛或刀割样疼痛,呈阵发性加剧,多为急性胰腺炎。
4.持续性、广泛性剧烈腹痛,伴腹壁肌紧张或板样强直,是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典型表现。
5.阵发性绞痛,疼痛剧烈,致使患者坐卧不安,多为胆石症或泌尿系统结石。
6.阵发性剑突下钻顶样疼痛,是胆道蛔虫症的典型表现。
7.绞痛,多见于空腔脏器痉挛、扩张或梗阻。
(三)腹痛时间
1.突然发生的腹痛,如胃溃疡穿孔、肠梗阻、胆道蛔虫病等。
2.逐渐加重的腹痛,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等。
3.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常发生在多吃油腻食物之后,溃疡穿孔常见于饱食之后。
(四)消化道症状
先有腹痛后有恶心、呕吐,常见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先有呕吐后有腹痛,多见于急性胃肠炎;阵发性腹痛后出现腹泻,多见于急性肠炎;腹痛后没有大便、排气,多见于肠梗阻。
三、诊断思路
(一)病史询问要点
腹痛诱因、起病缓急、部位、性质、严重程度、加重缓解因素、伴随症状。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单纯依靠详细的病史询问就可以基本明确诊断。
(二)体格检查要点
除全面体格检查外,应注意以下检查要点。
1.视诊
腹部呼吸运动受限制,多见于弥漫性腹膜炎;腹部膨隆则为腹腔内有积气、积液;有肠蠕动波出现,则可能为肠梗阻。
2.触诊
根据不同部位出现的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肿块等,结合腹内脏器的解剖位置,提示所在脏器有病变。
3.叩诊
移动性浊音出现,表示腹腔内有积液;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表明有胃、肠穿孔。
4.听诊
肠梗阻时,肠鸣音亢进,并可听到气过水声或金属音;腹膜炎时,肠鸣音可减退或消失。
(三)必要的辅助检查
根据医疗单位条件、患者病情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选择,如血、尿、大便、血生化,X线、超声、造影等相关检查。
(四)诊断提示
1.腹痛伴发热、寒战
提示有炎症存在,见于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肝脓肿、腹腔脓肿,也可见于腹腔外感染性疾病。
2.腹痛伴黄疸
可能与肝胆胰疾病有关,也可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
3.腹痛伴休克,同时有贫血
可能是腹腔脏器破裂(如肝、脾或异位妊娠破裂);无贫血,则见于胃肠穿孔、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等,也可见于心肌梗死、大叶性肺炎等腹腔外危重疾病。
4.腹痛伴呕吐、反酸
提示病变部位在食管、胃肠,呕吐量大提示胃肠道梗阻;伴反酸、嗳气,提示胃、十二指肠溃疡或胃炎。
5.腹痛伴腹泻
提示消化吸收障碍或肠道炎症、溃疡或肿瘤。
6.腹痛伴血尿
可能为泌尿系统疾病,如泌尿系结石。
四、治疗原则
1.诊断未明确前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全身情况,如体温、脉搏、血压等;监测局部体征的变化,如腹痛、压痛、肌紧张的程度和范围等。必要时酌情使用解痉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
2.要早期预防和治疗休克。采取禁食、输液、半卧位、抗感染等基本治疗措施。经一定时期的严密观察而病情仍未好转或加重者,应及时考虑转诊上级医院。
3.诊断明确后,应针对不同病因,及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五、转诊原则
1.未明确病因或腹痛剧烈不能缓解,伴有高热、休克等危重表现的患者。
2.腹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
3.腹痛治疗效果欠佳,症状体征逐渐加重的患者。
4.腹痛病因明确,但需要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的患者,如胆管结石、消化道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