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医学源流论》为清代著名医论之作,书中通过各种论说,反映了当时医界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作者鲜明的学术观点,医论多不过千言,但阐述透彻,论说有力,耐人寻味。其中某些篇章,如《用药如用兵论》论说格外精彩,广为流传,被后世视为论药佳作。

一、 作者与成书

徐大椿(1693—1771),字灵胎,一名大业。清代吴江人,著名医学家。晚年筑室七子山,隐于洄溪,号洄溪老人。

徐氏聪敏过人,先攻儒业,博通经史,旁及音律、书画、兵法、水利。中年时因家中数人连遭病患,相继故去,遂弃儒习医,取家藏医书数十种朝夕披览,久而通大义。更穷源及流,自《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至明清诸家,广求博采。自此医道日进,难易生死,无不立辨,怪症痼疾,皆获效验。

徐氏生平著述颇多,可概括为三个方面:①医学著作。②批点他人医书的著作。③非医学著作。医学著作主要有:《难经经释》(1727)、《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736)、《医贯砭》(1741)、《医学源流论》(1757)、《伤寒论类方》(1759)、《兰台轨范》(1764)、《慎疾刍言》(1767)等。徐大椿治学严谨,往往历十余年撰著一书。其《慎疾刍言》序言,研究医学十余年,乃注《难经》,又十余年而注《本草》(《神农本草经》),又十余年作《医学源流论》,又五年著《伤寒类方》。此时他已满67岁,完稿后又钻研七年,五易其稿而成。徐氏医学著作的内容丰富,见解独到,颇有参考价值。此源于其勤于读书,善于思考,重视实践。书中曾自述五十年中批阅之书约千余卷,泛览之书约万余卷。所作乃抠心挖骨,力图他人得之豁然开悟,故深得后来学者称叹。

《医学源流论》是一部医论专著。徐氏针对当时医界的现状和某些弊端,结合《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及其历代中医名家贤言,论述了医学的诸多方面,阐解个人鲜明的观点,以正异说,明其渊源,故称《医学源流论》。

书中所论内容广泛,言词犀利激烈,富含哲理,妙语连珠。充分体现徐氏遵从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尤见其博学识广与丰厚的临证积累。此书独有特色,朗朗上口,读来余味回绕。医与非医,学者或学生,有缘阅读,当各有所获。

二、《医学源流论》主要学术特点

《医学源流论》 2卷,徐大椿撰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此书堪称为“徐大椿医学论文集”,包括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书七门,共收其评论文章99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为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其学术特点如下:

1.注重经典医书的深入学习

徐氏认为“医之为道,乃通天彻地之学,必全体明而后可以治一病”(《涉猎医书误人论》),医家欲医术通达精良,非勤读善记不可。首先医者所读之书,应选经典,为此他竭力主张先熟读通透《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这些著作为中医之经典大法,其义精,其思远,一旦理解精深,便成竹在胸。其次要博采百家,有选择性地撷取精华,精鉴确识,不可一律兼收。只有胸中医理通透,治病才能如庖丁解牛一般游刃有余。

2.辨证辨病,治病求本

这是中医的精华所在,辨证与辨病都是求本的重要环节,徐氏深刻阐述了辨证与辨病的关系,指出病是病、症是症,一病有一病的固定证候,也有兼症,临证当分清是一病兼数症,还是多病相合?病与症是否相合、相因?尤其是在症与病相反的情况下,如寒病不见寒症,伤暑不见热症,伤食不厌食,伤饮偏大渴口干,如此种种,“尤当细考,一或有误,或从症用药,即死生判矣”(《脉症与病相反论》)。万一出现这种情况,当审症求因,是病势未定?内外异性?假饥假渴?别症相杂?抑或新旧并病?“知病必先知症,每症究其缘由,详其情状,辨其异同,审其真伪”(《知病必先知症论》),方不致误,这种既辨证亦辨病的经验弥足珍贵。

3.医者重医德修身,病家择良医而从

医道本为治病救人而设,关乎人命,学术不精,失治误治,难免误伤人命。徐氏认为医者要胸怀济世救人之志,以治病救人、缓解病人苦楚为己任。如此方能潜心治学,医道日进。而欲求医道日进,预立医案,为其得当之法。徐氏认为:“先立医案,指为何病,所本何方,方中用某药专治某症,其论说本之何书,服此药后,于何时减去所患之何病。倘或不验,必求所以不验之故,而更思必效之法。或所期之效不应,反有他效,必求其所以致他效之故。又或反增他症,或病反重,则必求所以致害之故。”如此循行反复,全面收集得失两方面资料,仔细分析,每病必穷其因,每方必晓其理,每药必通其性,疑惑者博考医书,其于必愈而止。则为良医指日可待。

然而徐大椿所处之际,并非人人均如此,庸医大行其时。徐氏痛感时医之弊,夭伤百姓,故起而撰文,鞭笞“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何症,总以此塞责”。大力倡导“若医者能以此法自考,必成良医”。告诫“病家以此法考医者,必不为庸医之所误”。

4.医患均宜防微论

本书设专篇阐述“防微论”,开篇引录《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观点,又回顾张仲景所言,病宜邪在腠理应时而治,邪气入脏,则难可制。病之初始,邪气轻浅,稍事医药,病体康复。病入膏肓,医术再高明,亦难以取效。如何防微呢?徐氏借用了兵法,《用药如用兵论》云:“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能伤命,隐然一敌国也……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徐氏之论生动深刻,对现代人们仍具重要提示作用。当今,由于工作生活压力所致,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呈现愈来愈多之趋势,尤其职业一族,漠视身体不适的长期存在,一旦重病加身,其治无以从速。为医者,更应重视蚁穴破堤之借鉴,关注预防,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学术特色,趁邪气尚未立足即以截除之,这是徐氏“防微论”的最大现实意义所在。

三、 如何学习《医学源流论》

1.读叙了解作者生平及著书意图

读《医学源流论》之前,应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著书意图,这样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书中的思想观点。特别是作者的自序,常概述作者生平、写书意图及大体学术思想,不可忽略带过。尤其作者感受至深之处会重笔提起,如本书之叙,作者论医道小义精,非有识之人所不能为也。此言令今日从医者深思。

2.结合经典医著领悟书中宗旨

徐氏的《医学源流论》论述广泛,包括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书七门,结合当时医学界的弊端立论,虽每论不过千言,但其论述深入浅出,蕴含医学至理,可读性强。徐氏十分推崇中医经典名著,常常在论述之中作为先贤明哲加以引用。如《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千金方》《外台秘要》《活人书》等,徐氏在书中专门予以介绍。认为这些著作医理精当,为医者必学之书。其论述语言虽简约,但确能指点学习径途。对于透彻领会作者的学术观点也可起到启示作用。当然,博览群书,增长学识,则又在更高层次上学习徐氏治学之道,于《医学源流论》之研究不无裨益。

3.勤于实践获取真知

徐氏《医学源流论》绝大部分立题讨论临床问题,涉及内、外、妇、儿诸科临床病证,辨病识症、病因病机、诊脉立法、治则组方、药性针灸等,一一收载其中。所言皆徐氏经年临证效验得失,可为后学释疑解惑。然终归书本文字,必于实践之中亲历应用,方能转化为个人新知,故学习徐氏《医学源流论》,若求得到真知,临床实践寻找验证是必经之路。

万 芳

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