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检验项目选择与临床应用(第3版)
- 王兰兰 石运莹主编
- 1347字
- 2025-03-14 16:15:43
第四节 嗜酸性粒细胞结果异常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为髓系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所产生。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和组织中,外周血中量很少,仅占全身嗜酸性粒细胞总数的1%左右。正常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5%(绝对值(0.05~0.50)×109/L),当成年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超过0.5×109/L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依程度可分为 3 度:①轻度增多,0.5×109/L ≤ 绝对值 < 1.5×109/L;②中度增多,1.5×109/L ≤ 绝对值 < 5.0×109/L;③重度增多,绝对值 > 5.0×109/L。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 0.05×109/L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是一种不常见的检查结果,容易被临床忽视。
一、实验室分析路径
实验室分析路径见图2-8。
二、相关实验
1.血细胞分析
包括多项参数数据,由血细胞分析仪得到,与白细胞相关的参数主要有白细胞计数,白细胞五项分类计数,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一般有百分率和绝对值两种表示。
2.血涂片形态观察及分类计数
外周血液经涂片制备、染色后,由于不同细胞其不同成分对酸性和碱性染料结合的程度不一,呈现出各自特有的形态染色特点。除了白细胞的形态观察,还需观察红细胞、血小板形态。
3.骨髓细胞形态检查
将经瑞氏染色的骨髓涂片置显微镜下观察。根据有核细胞量的多少判断骨髓增生程度;根据细胞发育特点和形态特征,识别并分类有核细胞,得到各系细胞比例,计算粒红比值。
三、结果判断与分析
(一)首选实验
1.血细胞分析
细胞计数可以确定嗜酸性粒细胞是否增高或减低,增高或减低的程度。根据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过程对计数和形态学异常等的报警信息,结合实验室制定的相应复检规则,对筛查出的重点标本进行显微镜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分类计数。多年使用血细胞分析仪的经验和体会,仪器在对嗜酸性粒细胞的计数和分类结果,与手工镜检分类的符合率较高。

图2-8 嗜酸性粒细胞结果异常实验诊断路径图
多种因素和疾病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肿瘤性、反应性和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但不管何种原因,持续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都有较为严重的临床后果,如血栓性疾病、器官损伤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和状况见表2-6。
表2-6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与评价

2.血涂片形态观察及分类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形态特征明显,直径约13~15μm,胞体圆形,胞核多分2叶状,呈眼镜形,染色质粗糙、深紫色,胞质量较丰富,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的橘黄红嗜酸性颗粒。有时,因染色时间偏长,嗜酸性颗粒呈暗黑色。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和其他感染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且以成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而在某些血液系统肿瘤疾病,如急性髓系白血病伴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患者,特异性基因CBFβ/MYH11阳性,骨髓或血液中可出现少量不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如嗜酸性中幼粒或早幼粒。这种不成熟嗜酸性粒细胞,其异常主要体现在胞浆中的异常颗粒,即在典型橘红色嗜酸性颗粒上,覆盖有较为粗大、蓝黑色的嗜碱性颗粒,当颗粒过于密集时还可遮盖胞核。
(二)次选实验
骨髓细胞形态检查 通过观察骨髓涂片,了解包括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系统的增生程度,了解各阶段细胞比例及细胞形态,了解有无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或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