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检查方法

(一)仪器条件

宜选用高分辨率的超声诊断仪器,检查成人常用探头的频率为3.5MHz,肥胖者可选用2.5MHz,体瘦或少年儿童可选用5MHz探头检查。

(二)检查前准备与体位

1.检查前准备

胰腺超声检查宜安排在上午空腹进行,禁食至少8小时。患者检查前一天饮食宜清淡,少吃产气食物,检查当天排空大便以减少肠道气体干扰。对于胃肠明显胀气者,检查前一天可口服西甲基硅油,便秘者可使用缓泻剂或开塞露通便。检查前饮用温开水或有回声型胃肠超声显像剂建立胃十二指肠声窗,有助于清晰显示胰腺。急腹症患者随时检查,但怀疑急性胰腺炎或临床禁食禁水的患者禁用胃肠超声显像剂。

2.检查体位

(1)仰卧位:

最常用体位,充分暴露上腹部,检查时如发现胃肠道气体干扰致胰腺显示不清,可嘱患者深吸气,使肝脏下移作为透声窗显示胰腺。

(2)坐位或半卧位:

胃肠道气体较多者,可采用坐位或半卧位,胃内气体上浮至胃底部,同时使肝脏下移,可改善胰腺超声检查质量。

(3)左侧卧位:

配合胃窗检查,可较清晰显示胰腺体尾部。

(4)右侧卧位:

便于观察胰头颈部及与十二指肠关系,也可透过脾脏观察胰尾部。

(5)俯卧位:

经左肾作为声窗观察胰尾区。

(三)扫查方法

1.横切扫查

探头置于中上腹部(相当于第1~2腰椎平面),观察胰腺长轴。扫查时探头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往返检查,并且左右移动探头,以显示胰腺长轴全貌。由于胰头指向右肾门,胰尾指向脾门,呈头低尾高,自右向左逐渐向上向后倾斜,因此扫查时探头需与水平面呈15°~30°角倾斜(图2-0-1、图2-0-2)。正常胰腺横切扫查可显示三种形态,即蝌蚪型、哑铃型和腊肠型(图2-0-3~图2-0-5)。胰腺周围血管是胰腺各部分分界的标志,应注意扫查,如胰头后方的下腔静脉、胰体尾部后方的脾静脉、胰颈部后方的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交汇处以及肠系膜上静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等(图2-0-6)。

图2-0-1 正常胰腺解剖示意图

图2-0-2 正常胰腺超声图

图2-0-3 蝌蚪型胰腺

图2-0-4 哑铃型胰腺

图2-0-5 腊肠型胰腺

图2-0-6 胰腺横切面

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上静脉(三角号)及胰头部(箭号)

2.纵切扫查

胰腺纵切扫查是横切扫查的重要补充,通过连续滑行纵切扫查,可较全面观察胰腺头颈体部以及部分尾部,还能根据其周围的解剖结构,协助胰腺病灶定位。主要有如下几个切面扫查:

(1)经下腔静脉右正中旁纵切扫查,首先寻找到下腔静脉纵切断面,于下腔静脉腹侧可显示胰头纵切面(图2-0-7)。

图2-0-7 经下腔静脉纵切面

G:胃窦部;IVC:下腔静脉;L:左肝;PH:胰头;UP:钩突部

(2)经腹主动脉左正中旁纵切扫查,首先显示腹主动脉纵断面,并显示其分支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此时可显示腹主动脉腹侧胰颈体部的短轴断面(图2-0-8)。

图2-0-8 经腹主动脉纵切面

经胃窗(G)显示腹主动脉(AO)前方的胰体部(P),A:脾动脉;V:脾静脉

(3)经肠系膜上静脉纵切扫查,显示门静脉后延续的肠系膜上静脉长轴断面,此时可显示腹侧胰颈部以及背侧的胰头钩突部(图2-0-9)。

图2-0-9 经肠系膜上静脉纵切面

经胃窗(G)显示肠系膜上静脉(SMV)腹侧胰腺头颈部(P)及背侧胰腺钩突部(U)

(4)经胰体尾部的纵切扫查,显示胰体尾部短轴断面。

3.左冠状切面扫查

取仰卧位,根据胰尾伸向脾门的解剖特点,探头置于左腋前线或腋中线,以脾脏为透声窗,以脾动、静脉作为标志,于脾门处显示胰尾部(图2-0-10)。

图2-0-10 左侧腹冠状面

显示脾脏及其后脾静脉(箭号)及胰尾(PT)

4.左背侧斜纵切面扫查

取俯卧位,通过背部以左肾为透声窗可显示左肾前方的胰尾部(图2-0-11)。

图2-0-11 俯卧位经左肾显示胰尾部

LK:左肾;P:胰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