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腺疾病超声诊断与病例解析
- 陈志奎 林礼务 薛恩生主编
- 1324字
- 2025-03-14 16:19:10
三、胰腺肿瘤
1.胰腺癌
好发于老年男性,以胰头部多见,可引起胰管、胆管扩张并侵犯周围组织。胰腺癌为乏血供肿瘤,且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混有大量增生的纤维组织,因此大部分胰腺癌超声造影增强水平低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表现为低增强,早期和晚期增强强度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可从周边到中央增强,或表现为病灶内部的片状增强,而消退早于正常胰腺组织,即“慢进快退低增强”(图4-1-1)。

图4-1-1 胰腺癌超声造影
A.造影23秒,肿瘤不均匀增强;B.31秒,肿瘤增强开始消退(箭号)
2.胰腺囊腺瘤与囊腺癌
胰腺囊腺瘤是发生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好发于胰腺体尾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多为多房囊性病灶,几乎不发生恶变,囊内含有无色的浆液,有纤维间隔,富含微小血管。超声造影早期分隔呈高增强或等增强,晚期呈等增强。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具有恶变潜能,多为单房,囊壁厚薄不一,部分可见乳头状或不规则凸起,囊内含有黏稠的黏液,囊壁及凸起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富含微小血管,超声造影早期囊壁及凸起明显强化(图4-1-2)。

图4-1-2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超声造影
A.造影26秒,肿瘤实性部分不均匀增强;B.34秒,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增强(箭号示肿瘤实性部分;三角号示正常胰腺组织)
胰腺囊腺癌多由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恶变所致。常规超声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病灶,单房或多房,形态欠规则,囊壁厚薄不均,壁上可有乳头状凸起,为乏血供肿瘤,且血流分布杂乱。超声造影表现为与正常胰腺组织同时增强,早期增强强度等于或高于正常胰腺组织,消退较快,晚期增强强度低于正常胰腺组织。
3.胰腺实性-假乳头瘤
胰腺实性-假乳头瘤是一种多见于年轻女性的低度恶性胰腺肿瘤,常向胰腺外生长。肿瘤边缘或中央可出现钙化,大多有完整的纤维包膜,组织成分与正常胰腺相似。超声造影于动脉期可见肿物包膜呈环状等增强,肿瘤内为不均匀性增强,静脉期表现为快速减退,体积较大时瘤内常发生出血坏死而呈囊实性,可见始终无增强的囊性区域。
4.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NENs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以头部和尾部多见。PanNENs为富血供肿瘤,大多病灶边界清晰、形态规则,以低回声多见,亦可表现为高回声和混合回声,尤其是体积较大者可出现出血坏死。PanNENs肿瘤细胞较丰富,间质成分少,微血管密度相对较高,超声造影大多表现为先于正常胰腺组织的等增强或高增强。需要注意的是,仍有约25%的PanNENs表现为低增强,可能是由于肿瘤纤维间质含量高,肿瘤细胞团散在分布,微血管含量相对较少。这部分PanNENs与胰腺癌难以区分,有学者认为,通过绘制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有助于鉴别。
5.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好发于中老年人,以胰头多见,组织学改变为导管上皮增生并呈乳头状生长,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和混合型。超声表现为扩张胰管内的低回声结节,或突出胰腺表面的囊实性病灶,囊性区域与胰管相通。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快退”,早期强化较快,增强程度等于或高于正常胰腺组织,晚期为低增强,消退快于正常胰腺组织。
胰腺超声造影在显示胰腺血管和微血管方面具有优势,常规超声不易显示的胰腺病变,或其他影像学检查发现病变但常规超声未能显示时,胰腺超声造影能够提高检查的敏感性,帮助做出定位、定性诊断,对于胰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