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康复医学质量控制管理者的职能

医院管理是指根据医院的环境和特点,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活动,使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以期更好地实现医院整体目标的过程。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质量控制管理人员对全院质量控制体系工作进行监督、考评,并组织、协调医院质量控制体系各职能主管部门,抓紧抓好质量控制方案的实施;定期向被检查科室反馈质量考评信息和不定期检查反馈后的整改情况。

在各康复相关机构里,包括各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提供康复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等,康复医学质量控制管理者是康复质量管理的核心部分。优秀的康复医学质量控制管理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不同维度(知识、技能、动机、人格特质、自我概念)进行提高,包括管理学基础知识、管理心理学、医院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康复业务知识、执行力、人际交往、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能力、成就导向、绩效满足、亲和力(情绪控制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自我认知、自律意识等方面,以在康复医学质量控制工作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能。

一、制订康复医疗管理计划

依据卫生事业的方针、政策,上级要求和指令,地区卫生规划,社会医疗需求情况及医院的医疗资源状况,在医院工作总体计划下,制订康复医疗的管理计划,分长远的目标计划和近期的执行计划。计划内容主要是:康复规模、康复质量要求,康复业务技术的发展,规章制度的建设,医疗资源的调配与开发,以及重点解决的现实问题等。应将计划逐项分评和落实到各环节、各分管人员,建立相应的检查反馈制度。

二、合理组织康复医疗技术力量

根据康复医疗管理计划的目标与任务规定,合理组织康复技术力量,主要内容为:康复各专业的设置和调整,技术人员的配备、组合与调度,技术人员的调整与排班,健全康复医疗指挥系统,健全各专业的医疗班子。使康复医疗技术力量的工作效率与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产生最佳的整体效应。

三、制定各项医疗规章制度

医疗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依据上级颁布的有关法规与要求,遵循医疗活动规律和医疗管理原则,反映医学科学技术,尤其是康复医学的发展。要从有利于提高康复专业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提高康复医疗资源的效益角度,科学地制定所需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责任制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各级人员职责、各种诊疗常规、各项技术操作规范等。

四、做好康复活动中的调控

康复活动的变量多且有难于预测性,从而要求做好康复活动中的调控。这是一项经常性的任务,目的在于使康复系统的活动处于应有状态,保持常规运行又能随机运作。康复活动的调控是多方面的、多环节的,诸如:①社会对康复需求的增加而进行工作量的调度与分配;②康复任务量扩大或康复机构改革对技术人员的再组合;③康复技术发展或新的专业的建立要求康复业务再调整,康复业务发展方向再确定;④开展康复新技术项目的合作攻关及互相支援;⑤由于康复业务工作或某项康复活动必须加强科室间、部门间的协作;⑥危重患者的多科联合共管;⑦完成某项临时性任务的人力、物力应急性调配;⑧人际关系的调节等。对于诊疗工作中常发生不协调的地方,如急性期患者的康复诊疗工作,应该在充分掌握情况,摸准其规律性,并经共同讨论,制定出相应的协调合作制度,使之处于惯性运行。由于调控工作是经常的、大量的,从而应当建立相应的制度。

五、检查评审康复过程与效果

医疗评审在医疗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科学的医疗管理的重要标志。检查评审康复活动,首先应建立相应的质量指标系统,统一标准,形成检查评审的制度。许多检查评价发生于康复活动中,如康复评定、康复病历的检查等,有时则需定期检查。不仅要对终末的效果进行评定,还应对康复活动进行过程的检查与评审。

综上所述,好的管理者通过一系列的决定来组建自己的团队,包括薪酬、调动、任免,以及其自身与团队的沟通;设定团队目标,并且决定需要采取哪些行动来实现这些目标。把任务分成可实现的项目,并且分配给合适的人员来完成;对工作进行分析、评价和说明绩效,不断提升团队专业技术水平,这也是管理者最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