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遵纪守法,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一、2008年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出版背景

1998年,经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协会批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制订的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也于2001年7月出版。

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部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会后,教育部、卫生部设立专门项目,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为依据,在总结我国医学教育合格评估、优秀评估、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与学位授予工作评估经验的基础上,经教育部、卫生部批准,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都必须达到的各项教育要求,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

该标准的第一部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摘录如下:

本标准以修业五年为基本学制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为适用对象,只对该专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医学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要依靠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的医疗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与提高。本标准全国通用,但承认不同地区和各学校之间的差异,尊重各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本标准转变指导方式,不提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核心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为各学校的个性发展及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改革与发展的空间。本标准反映了我国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是制订教育计划的依据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参照系,各医学院校都应据此制订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建立自身教育评估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本标准用于中国医学教育的认证工作,一般情况下该过程包括学校自评、评估组现场考察、提出认证建议和发布认证结论等实施步骤,不适用于医学院校的排序。

“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在研究拟订《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过程中,以教育部有关医学教育政策为依据,借鉴了1994年以来各项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同时,为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能与世界医学教育协调发展,课题组以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2003年版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为参照,并参考了有关国家的医学教育的标准与要求。

(二)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2008版)

医学毕业生的质量是衡量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毕业生作为一名医学从业人员,必须有能力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必须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这取决于医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教育培训和科学方法的掌握。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珍视生命,关爱患者,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4)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5)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

(6)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7)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8)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

(9)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

(10)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应考虑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利益,并注意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1)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12)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2.知识目标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3)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5)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6)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产科常见急症、产前及产后的保健原则,以及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7)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8)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9)掌握中国中医学(民族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民族医学)诊疗基本原则。

(10)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3.技能目标

(1)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

(2)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3)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4)内、外、妇、儿各类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

(5)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6)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临床技术,选择最适合、最经济的诊断、治疗手段的能力。

(7)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

(8)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9)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10)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的能力。

(11)结合临床实际,能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12)能够对患者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13)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2016年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出版背景

自2008年教育部和卫生部颁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来,我国的本科临床医学教育认证工作逐步开展,成立了教育部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颁布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南(试行)》,初步建立了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制度。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与国际权威医学教育认证机构广泛交流与合作中,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与支持。

根据2012年《教育部 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我国将在2020年前“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的医学专业认证制度”。为实现这一目标,进一步完善我国医学教育标准,教育部医学教育研究基地于2014年成立了“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实施战略研究”课题组(简称“课题组”)。课题组根据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并结合十年来积累的认证经验,对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008版)进行全面修订。此次标准的修订,主要依据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WFME)2012年修订的《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改进全球标准》(Basic Medical EducationWFME Global Standards for Quality Improvement),保留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008版)中适用的内容,并参照了澳大利亚医学理事会(Australian Medical Council,AMC)《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评估与认证标准》(2012版)(Standards for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of Primary Medical Programs by the Australian Medical Council 2012)、英国医学总会(General Medical Council,GMC)2009版《明日医生》(Tomorrow’s Doctors)和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the 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LCME)2013版《医学院校的职能与结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Functions and Structure of A Medical School)等资料。课题组经过广泛的调研、专家咨询,历时两年,完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的修订工作。

与2008版标准相比,本版标准分为基本标准和发展标准。基本标准为医学院校必须达到的标准,用“必须”来表达。发展标准为国际所倡导的本科临床医学教育高标准,体现了医学教育发展的方向,用“应当”来表达,达成情况因各医学院校的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状况和教育政策而有所不同。2016版标准的主领域仍为10个,亚领域由原来的44个调整为40个。条目包括113条基本标准和80条发展标准。为增加可读性,新标准采用了数字索引方式,同时为便于理解和操作,注释内容增加至92条。

本标准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是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本科医学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机构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医学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需要在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提高。

本标准反映医学教育的国际趋势、国内现状和社会期待,是制订教育计划和规范教学管理的依据,各医学院校应参照此标准确立自身的办学定位,制订专业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建立教育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

本标准承认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异,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在遵循医学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除必要的要求外,不对教学计划提出过多具体的、强制性的规定,为各校的发展及办学留下充分的空间。

应该着重强调的是,本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准则,指导中国医学教育办学的全过程。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目前已经在第二轮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中普遍应用,本文主要摘录其第一部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二)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2016版)

中国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分为四个领域:科学和学术、临床能力、健康与社会、职业素养。每所院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毕业生的预期结果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医学教育是一个包括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职业发展的连续过程。本科毕业生具备了一定的从业基础,为毕业后进一步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医学生毕业时尚不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这就要求他们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教育培训以及掌握的科学方法将为他们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支撑。

毕业生结果也会在毕业后早期培训以及整个医学职业生涯中有进一步的体现。

1.科学和学术领域

(1)具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生物医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能够应用医学等科学知识处理个体、群体和卫生系统中的问题。

(3)能够描述生命各阶段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自然病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

(4)能够获取、甄别、理解并应用医学等科学文献中的证据。

(5)掌握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基本原则。

(6)能够应用常用的科学方法,提出相应的科学问题并进行探讨。

2.临床能力领域

(1)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能够与患者、家属、医生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等进行有效的交流。

(2)能够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

(3)能够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及精神状态评价,规范地书写病历。

(4)能够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中的发现,形成初步判断,并进行鉴别诊断,提出合理的治疗原则。

(5)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安全和成本效益等因素,选择适宜的临床检查方法并能说明其合理性,对检查结果能做出判断和解释。

(6)能够选择并安全地实施各种常见的临床基本操作。

(7)能够根据不断获取的证据做出临床判断和决策,在上级医生指导下确定进一步的诊疗方案并说明其合理性。

(8)能够了解患者的问题、意见、关注点和偏好,使患者及家属充分理解病情;努力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诊疗计划,并就诊疗方案的风险和益处进行沟通,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

(9)能够及时向患者和家属/监护人提供相关信息,使他们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选择诊断和治疗方案。

(10)能够将疾病预防、早期发现、卫生保健和慢性疾病管理等知识和理念结合到临床实践中。

(11)能够依据客观证据,提出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

(12)能够发现并评价病情程度及变化,对需要紧急处理的患者进行急救处理。

(13)能够掌握临终患者的治疗原则,沟通家属或监护人,避免不必要的检查或治疗。用对症、心理支持等方法来达到人道主义的目的,提高舒适度并使患者获得应有的尊严。

(14)能够在临床数据系统中有效地检索、解读和记录信息。

3.健康与社会领域

(1)具有保护并促进个体和人群健康的责任意识。

(2)了解影响人群健康、疾病和有效治疗的因素,包括健康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相关问题,文化、精神和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以及社会经济、心理状态和自然环境因素。

(3)能够以不同的角色进行有效沟通,如开展健康教育等。

(4)解释和评估人群的健康检查和预防措施,包括人群健康状况的监测、患者随访、用药、康复治疗等方面的指导等。

(5)了解医院医疗质量保障和医疗安全管理体系,明确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权限,重视患者安全,及时识别对患者不利的危险因素。

(6)能够了解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各组成部门的职能和相互关系,理解合理分配有限资源的原则,以满足个人、群体和国家的健康需求。

(7)能够理解全球健康问题以及健康和疾病的决定因素。

4.职业素养领域

(1)能够根据《中国医师道德准则》为所有患者提供人道主义的医疗服务。

(2)能够了解医疗卫生领域职业精神的内涵,在工作中养成同理心、尊重患者和提供优质服务等行为,树立真诚、正直、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素养。

(3)能够掌握医学伦理学的主要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医疗服务中。能够与患者、家属和同行等有效地沟通伦理问题。

(4)知晓影响医生健康的因素,如疲劳、压力和交叉感染等,并注意在医疗服务中有意识地控制这些因素。同时知晓自身健康对患者可能构成的风险。

(5)能够了解并遵守医疗行业的基本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

(6)能够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尊重其他卫生从业人员,并注重相互合作和学习。

(7)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三、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的发展与思考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教育方针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医学教育的国际趋势、国内现状和社会期待,是各医学院校制订教育计划和规范教学管理的依据,是临床教师授课的理论依据,各医学院校应参照此标准确立自身的办学定位,制订专业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建立教育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本标准用于中国医学教育的认证工作。

(一)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的比较

2008版的基本要求分为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二是知识目标,三是技能目标。2016版的基本要求分为四个领域,一是科学和学术领域,二是临床能力领域,三是健康与社会领域,四是职业素养领域。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随着国家的发展富强,以及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目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在基本要求中增加了一个重要领域,即健康与社会领域。当然,随着医学教育整体的发展进步,其他三个领域的内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1.2008版基本要求的新理念

本标准转变指导方式,不提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核心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为各学校的个性发展及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改革与发展的空间。

在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中,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在知识目标中,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有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在技能目标中,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有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能够对患者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2016版基本要求的新发展

修订完成的2016版医学教育标准适应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引入医学教育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对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引导作用。

在科学和学术领域中,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有掌握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能够应用医学等科学知识处理个体、群体和卫生系统中的问题;能够获取、甄别、理解并应用医学等科学文献中的证据;能够应用常用的科学方法,提出相应的科学问题并进行探讨。

在临床能力领域中,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有能够选择并安全地实施各种常见的临床基本操作;能够根据不断获取的证据做出临床判断和决策;努力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诊疗计划,并就诊疗方案的风险和益处进行沟通,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能够将疾病预防、早期发现、卫生保健和慢性疾病管理等知识和理念结合到临床实践中;用对症、心理支持等方法来达到人道主义的目的,提高舒适度并使患者获得应有的尊严;能够在临床数据系统中有效地检索、解读和记录信息。

在健康与社会领域中,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有具有保护并促进个体和人群健康的责任意识;了解影响人群健康、疾病和有效治疗的因素;能够以不同的角色进行有效沟通,如开展健康教育等;解释和评估人群的健康检查和预防措施;了解医院医疗质量保障和医疗安全管理体系;理解合理分配有限资源的原则,以满足个人、群体和国家的健康需求;能够理解全球健康问题以及健康和疾病的决定因素。

在职业素养领域中,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有能够根据《中国医师道德准则》为所有患者提供人道主义的医疗服务;在工作中养成同理心、尊重患者和提供优质服务等行为,树立真诚、正直、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素养;知晓影响医生健康的因素,在医疗服务中有意识地控制这些因素;了解遵守医疗行业的基本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二)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的进一步思考

2016年后的五年间,国家相继颁发了关于高等教育和医学教育的重要文件,主要包括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推动高校积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建立健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引导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针对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中涉及的领域,把较为重要的新理念和新内容简要归纳如下。

1.培养医学职业精神

能够全面了解医疗卫生领域职业精神的内涵,培养“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从医的神圣职责。

2.树立“大健康”理念

以解决公共卫生问题和健康问题为目的,将预防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树立“大健康”理念,理解全方位全周期维护群众健康的内涵,掌握分析、评价、判断公众健康问题的方法,具备初步解决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以及对患者和公众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的能力。

3.增强服务健康全过程的能力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预防、诊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服务健康全过程的知识能力素质。

4.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

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5.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开设科研与创新训练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查阅文献获取医学领域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方法的能力,让学生紧跟医学最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加强创新创业社团建设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6.提高在线学习能力

及时将“互联网+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等医学领域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方法更新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紧跟医学最新发展。提高医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能力,建立“互联网+医学学习”,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郭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