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重刊:医方考
- (明)吴昆著 张宽 齐贺彬 李秋贵整理
- 4844字
- 2025-03-18 23:40:54
中风门第一
叙曰:风者,百病之长,得行天之象,故其发也暴。然上世论风,主于外感,乃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湿,而末世之论纷然矣。今考名方二十三首,为风,为火,为气,为湿,皆时出而主之,初不泥于一说也。
乌梅擦牙关方
病人初中风,筋急,口噤不开,便以铁物开之,恐伤其齿,宜用乌梅肉擦其牙关,牙关酸软,则易开矣。此酸先入筋之故也。其有中风证而口开不噤者,筋先绝也,不治。
稀涎散
猪牙皂角四条,去黑皮,炙 白矾一两,枯
共为末。每进三字,水下。
病人初中风,暴仆,痰涎涌盛,此药与之,频吐涎沫,壅塞少疏,续进他药。清阳在上,浊阴在下,则天冠地履无暴仆也。若浊邪风涌而上,则清阳失位而倒置矣,故令人暴仆。所以痰涎壅塞者,风盛气涌而然也。经曰: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故不与疏风补虚,而先为之吐其涎沫。白矾之味咸苦,咸能软顽痰,苦能吐涎沫。皂角之味辛咸,辛能利气窍,咸能去污垢。名之曰稀涎,固夺门之兵也。师曰:凡吐中风之痰使咽喉疏通,能进汤药便止。若攻尽其痰,则无液以养筋,能令人挛急偏枯,此大戒也。
通顶散
藜芦 生甘草 川芎 细辛 人参各一钱 石膏五钱
共为末。
病人初中风,不知人事,口噤不能开,用此药一字,吹入鼻中,有嚏者,肺气未绝,可治。
中风不知人事,病则急矣,以平药与之,不能开其壅塞,故用藜芦与人参、细辛相反,使其相反而相用也。肺苦气上逆,故用石膏之重以坠之,甘草之平以缓之,乃川芎之用,取其清气利窍而已。
苏合香丸
沉香 青木香 乌犀角 香附子 丁香 朱砂 诃黎勒 白檀香 麝香 荜茇 龙脑 白术 安息香 苏合油各二两 薰陆香一两
病人初中风,喉中痰塞,水饮难通,非香窜不能开窍,故集诸香以利窍。非辛热不能通塞,故用诸辛为佐使。犀角虽凉,凉而不滞。诃黎虽涩,涩而生津。世人用此方于初中之时,每每取效。丹溪谓辛香走散真气。又谓,脑、麝能引风入骨,如油入面,不可解也。医者,但可用之以救急,慎毋令人多服也。
许胤宗 黄耆防风汤熏蒸法
许胤宗者,唐时常州义兴人也。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感风不能言,脉沉而噤。胤宗曰:口不下药,宜以汤气蒸之,令药入腠理,周时可瘥。遂造黄耆防风汤数十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次日便得语。由是超拜义兴太守。昆谓:鼻气通乎天,故无形之气,由鼻而入,呼吸传变,无处不之。黄耆甘而善补,得防风而功愈速,驱风补虚,两得之矣。自非胤宗之通达,不能主乎此法。医者能善用之,则亦可以治乎今之人矣。
二陈汤
半夏姜制 陈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各等分 甘草炙,减半
风盛痰壅,既用稀涎等药开其气道,续以此方主之。
风干于脾则痰壅。然,痰之生本于湿,半夏所以燥湿也,茯苓所以渗湿也,湿去则痰无由以生。痰之为患,本于脾虚气滞,甘草所以补脾也,陈皮所以利气也。补脾利气,则土又足以制湿,而痰且无壅滞矣,此二陈之旨也。名曰二陈,以橘、半二物贵乎陈久耳。正考见痰门。
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方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竹沥 姜汁
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右者属气虚,以此方主之。
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故左属血而右属气。气虚者补之以甘,故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件。称其为君子者,谓其甘平,有冲和之德而无克伐之性也。其加竹沥,谓其行痰。其加姜汁,所以行竹沥之滞,而共成夫伐痰之功耳。
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方
当归酒洗 川芎洗去土 白芍药酒炒 熟地黄 桃仁去皮尖 红花酒洗 竹沥 姜汁
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左者属瘀血,以此方主之。
芎、归、芍、地,生血药也,新血生,则瘀血滑而易去。桃仁、红花,消瘀药也,瘀血去,则新血清而易生。然亦加夫竹沥、姜汁者,以痰之为物,靡所不之,盖无分于左右而为患也。
八味顺气散
白术炒 白茯苓 青皮去瓤,炒 白芷 陈皮去白 台乌药 人参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中风正气虚,痰涎壅盛者,宜此方主之。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汤也。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四君子以补气。治痰之法,利气为先,故用青皮、白芷、台乌、陈皮以顺气,气顺则痰行,而无壅塞之患矣。此标本兼施之治也。
乌药顺气散
麻黄去节 陈皮去白 乌药各一钱 枳壳去瓤,麸炒,二两 炙甘草 白芷 桔梗各一两 川芎洗去土 白僵蚕炒 干姜炒黑,半两
中风遍身麻痹,语言謇涩,口眼斜,喉中气急有痰者,此方主之。
遍身麻痹,表气不顺也,故治以麻黄、川芎。语言謇涩,里气不顺也,故治以乌药、陈、枳。口眼斜,面部之气不顺也,故治以白芷、僵蚕。喉中气急,甘草可缓。肺气上逆,桔梗可下。痰之为物,寒则结滞,热则流行,佐以干姜行其滞也。此治标之剂也,然必邪实初病之人,方可用之,若气虚病久者,则勿之与也,宜以补剂兼之。
牵正散
白附子 白僵蚕 全蝎
并生用,为末。每服酒调下二钱。
中风口眼斜,无他证者,此方主之。
艽、防之属,可以驱外来之风,而内生之风非其治也。星、夏之辈,足以治湿土之痰,而虚风之痰非其治也。斯三物者,疗内生之风,治虚热之痰,得酒引之,能入经而正口眼。又曰:白附之辛,可使驱风;蚕蝎之咸,可使软痰,辛中有热,可使从风;蚕蝎有毒,可使破结。医之用药,有用其热以攻热,用其毒以攻毒者,《大易》所谓同气相求。《内经》所谓衰之以属也。
星香汤
牛胆南星八钱 木香一钱
中风体肥痰盛,口不渴者,此方主之。
南星,燥痰之品也,曰体肥,曰痰盛,曰不渴,则宜燥也,可知矣,故以南星主之,而必入于牛胆者,制其燥也。佐以木香者,利痰气也。
省风汤
防风去芦 半夏姜制,各一钱 全蝎二钱
胆南星 炙甘草 生白附 生川乌 木香不见火,各五分
中风口眼僻,痰涎壅盛者,此方主之。
风涌其痰,干于面部,则口眼僻。塞于胸中,则痰涎壅盛。是方也,防风、白附、全蝎、川乌,可以活经络之风痰而正口眼。南星、半夏、甘草、木香,可以疗胸次之风痰而开壅塞。方名曰省风者,省减其风之谓也。
改容膏
蓖麻子一两 真冰片三分
共捣为膏。寒月加干姜、附子各一钱
中风口眼僻在左,以此膏敷其右。
僻在右,以此膏敷其左。今日敷之,明日改正,故曰改容。或以蜣螂、冰片敷之,或以鳝血、冰片敷之,皆良。盖此三物者,皆引风拔毒之品也。佐以冰片,取其利气而善走窍。佐以姜、附,取其温热而利严寒。此惟冬月加之,他时弗用也。
小续命汤
麻黄去节 人参去芦 黄芩酒炒 芍药酒炒 川芎 炙甘草 杏仁去皮尖,炒 防己去皮 桂枝净洗 防风去芦,各一钱 附子炮去皮脐,五分
古人以此方混治中风,未详其证。昆谓:麻黄、杏仁,麻黄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中风。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头疼身热脊强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参、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补气。芍药、川芎,四物汤之二也,《局方》用之以养血。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气虚、血虚者,皆在所必用也。风淫末疾,故佐以防风。湿淫腹疾,故佐以防己。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阳淫热疾,故佐以黄芩。盖病不单来,杂糅而至,故其用药亦兼该也。热者,去附子,用白附子。筋急语迟脉弦者,倍人参,加薏苡、当归,去黄芩、芍药,以避中寒。烦躁不大便,去附、桂,倍加芍药、竹沥。日久大便不行,胸中不快,加枳壳、大黄。语言謇涩,手足颤掉,加石菖蒲、竹沥。口渴,加麦门冬、瓜蒌、天花粉。身疼发搐,加羌活。烦渴多惊,加犀角、羚羊角。汗多去麻黄。舌燥加石膏,去附、桂。
大秦艽汤
秦艽去芦 石膏生用 当归酒洗 芍药酒炒 羌活去芦 防风去芦 黄芩酒炒 生芐(即生地黄。编者注)洗去土 熟芐(即熟地黄。编者注) 甘草炙 川芎洗 白术酒炒 白芷 茯苓去皮 独活各一钱 北细辛去土,五分
中风,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此方主之。
中风,虚邪也。许学士云: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故用驱风养血之剂,兼而治之。用秦艽为君者,以其主宰一身之风。石膏所以去胃中总司之火。羌活去太阳百节之风疼。防风为诸风药中之军卒。三阳数变之风邪,责之细辛。三阴内淫之风湿,责之苓术。去厥阴经之风,则有川芎。去阳明经之风,则有白芷。风热干乎气,清以黄芩。风热干乎血,凉以生芐。独活疗风湿在足少阴。甘草缓风邪上逆于肺。乃当归、芍药、熟芐者,所以养血于疏风之后,一以济风药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
三化汤
厚朴姜汤炒 大黄酒浸 枳实麸炒 羌活等分
中风,二便数日不利,邪气内实者,以此方微利之。
大黄、厚朴、枳实,小承气汤也。上焦满治以厚朴,中焦满破以枳实,下焦实夺以大黄,用羌活者,不忘乎风也。服后二便微利,则三焦之气无所阻塞,而复其传化之职矣,故曰三化。此方惟实者可用,虚者勿妄与之。若实者不用,则又失乎通达之权,是当大寇而亡九伐之法矣,非安内之道也。
泻青丸
龙胆草 川芎 栀子炒黑 当归酒洗 大黄酒蒸 羌活 防风等分
中风发热,不能安卧者,此方主之。
肝主风,少阳胆则其腑也。少阳之经行乎两胁,风热相干,故不能安卧。此方名曰泻青,泻肝胆也。龙胆草,味苦而厚,故入厥阴而泻肝。少阳火实者,头角必痛,故佐以川芎。少阳火郁者,必生烦躁,故佐以栀子。肝者,将军之官,风淫火炽,势不容以易治,故又夺以大黄。用当归者,培养乎血,而不使其为风热所燥也。复用乎羌活、防风者,二物皆升散之品,此火郁发之,木郁达之之意,乃上下分消其风热,皆所以泻之也。
活络丹
胆南星 川乌炮去皮脐 草乌炮去皮,各六两 地龙去土,火干 乳香去油 没药各二两二钱
中风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经络中有湿痰死血,此方主之。
南星之辛烈,所以燥湿痰。二乌之辛热,所以散寒湿。地龙,即蚯蚓也,湿土所生用之者何?《易》曰:方以类聚。欲其引星、乌直达湿痰所聚之处,所谓同气相求也,亦《内经》佐以所利,和以所宜之意。风邪注于肢节,久久则血脉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没药以消瘀血。
蠲痹汤
黄耆蜜炙 防风去芦 羌活 赤芍药酒炒 姜黄炒 当归酒洗,各二钱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中风表虚,手足顽痹者,此方主之。
《内经》曰: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故用黄耆以实表气。然,黄耆与防风相畏,用之者何?洁古云:黄耆得防风而功愈速,故并用之,欲其相畏而相使耳。羌活驱散风邪,得当归不至燥血。姜黄能攻痹血,得赤芍足以和肝。复用甘草调之,取其味平也。
防风通圣散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炒 麻黄去节 大黄蒸 芒硝 连翘 薄荷 栀子炒黑 桔梗 石膏生 黄芩炒 白术炒 荆芥穗 滑石 甘草
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者,此方主之。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泻。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又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
史国公药酒方
防风去芦 秦艽去芦 油松节 虎胫骨酥炙 鳖甲醋炙 白术各二两,炒 羌活 萆薢 晚蚕砂炒 当归酒洗,去土 川牛膝去芦 杜仲去皮,姜炒,各三两 苍耳子四两 枸杞子五两 干茄根八两,去土
中风之久,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手足拘挛,不堪行步,痿痹不仁者,此方神良。
语言謇涩,风在舌本也。半身不遂,邪并于虚也。手足拘挛,风燥其经也。不堪行步,风燥而血不濡也。痿痹不仁,风而湿也。是方也,干茄根、苍耳子、羌活、秦艽、防风、松节、萆薢、蚕砂,可以去风,亦可以去湿。风去则謇涩拘挛之证除,湿去则不遂不仁之患愈。当归、牛膝、杜仲、枸杞,所以养血,亦所以润燥。养血则手得血而能摄,足得血而能步,润燥则筋得血而能舒矣。若虎骨者,用之以驱入骨之风。白术者,用之以致冲和之气。风痹之久,血必留居,鳖甲之用,所以治风邪之固血也。
莶丸
莶草不拘多少
此草处处有之,其叶似苍耳,对节而生。用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采来晒干,铺入甑中,用好酒层层匀洒,蒸之,复晒,如此九次。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无灰酒下。
病人骨节疼痛,缓弱无力,此方主之良。
骨节疼痛,壅疾也。壅者喜通,此物味辛苦而气寒,用九蒸九晒,则苦寒之浊味皆去,而气轻清矣。《本草》云:轻可以去实,盖轻清则无窍不入,故能透骨驱风,劲健筋骨。若未之九蒸九晒,或蒸晒之数不满于九,浊味独存,阴体尚在,则不能透骨驱风而却病也。此阴阳清浊之义,惟明者求之。
唐江陵节度使成讷进豨莶丸,知益州张咏进豨莶丸,事考并见痛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