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典型案例2023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
- 1518字
- 2025-03-18 19:59:24
一、主要创新做法
(一)精心谋划,深化慢性病保障创新
一是提高管理层级。濉溪县委、县政府成立以分管县长为组长,卫健、医保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县慢性病保障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精心谋划、安排部署。
二是优化试点方案。制定出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慢病保障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在医共体按人头总额预付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大包干”中的“小包干”,对城乡居民医保30种常见慢性病的门诊和住院医保支付费用,分乡镇按人头包干使用、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根据实际情况,动态优化试点方案,试点病种扩大到41组,慢性病试点人群44 317人,慢性病门诊和住院按人头包干定额标准调整为每人每年3 700元。
三是编制工作指南。编制《濉溪县慢性病保障创新试点工作指南》,对慢性病基金包干、机构职责、“两病”管理、诊疗规范、创新服务、信息化建设、经办服务等提出明确的操作指导意见。2022年开展相关培训2次,培训289人。
(二)精准施策,细化慢性病综合防治
一是落实包保责任。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以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依托医共体239支“1+1+N”签约管理团队,大力推行试点人群健康网格化管理,对试点“两病”和慢性病人群逐一包保到位,强化早期干预和专业指导。有效整合医保经费和公共卫生经费,对试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给予每人100元经费,引导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加强试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随访,提高重点人群的规范管理率,强化疾病早干预和早治疗。
二是强化医防融合。依托医共体牵头医院慢性病管理中心,全面推进以牵头医院为指导、县级公共卫生机构为支撑、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四级慢性病防治网络。建立完善慢性病管理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试点人群精准分类管理、“健康画像”全覆盖。把试点“两病”和慢性病人群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签约率达100%,更好地落实分级诊疗。
三是规范慢性病诊疗。督促医共体内各级医疗机构认真落实慢性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抓好乡镇卫生院慢性病一体化门诊建设,强化门诊早治,提高慢性病门诊就诊率。牵头医院专病中心与18家乡镇卫生院均建立慢性病联合病房,推广应用重点慢性病个性化规范治疗方案,把住院患者下沉基层、留在县内。
(三)精细管理,优化慢性病医保服务
一是规范慢特病患者待遇认定。按照全省统一病种认定标准,定期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并实行慢特病认定网上办理,进一步规范了病种管理与待遇认定。
二是加强费用审核。严格慢性病就诊定点管理,落实门诊慢性病管理内控制度,完善费用审核结算工作机制,加强对定点医药机构、医保医师的监督稽核,有效控制医药费用,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绩效,群众对慢性病管理和试点工作满意度明显提升。
三是抓好用药保障。医共体牵头医院成立了中心药房,优先配备使用国家集采药品,建立了短缺药品应急采购和调剂使用机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用药。医保、卫健部门认真落实国家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确保慢性病患者“买得到、用得上、能报销”。
(四)精确问效,强化慢性病督导考核
一是加强督导调度。卫健、医保部门强化工作调度和督导指导,建立健全“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工作机制,及时研究分析试点工作运行情况,解决试点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试点工作平稳推进。
二是严格试点考核。修订完善了试点工作考核评分标准,设置一级考核指标11项,二级考核指标17项,加大医保指标权重。卫健、医保部门抽调人员成立考核组,采取系统提取数据和现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公平公正对试点机构进行考核。
三是强化结果运用。依据试点考核结果和结算分配办法,按照县、镇、村2∶5∶3的份额分配包干结余资金。医共体牵头医院制定了内部医疗机构参与人员奖惩办法,规范了结余资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