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第二版)
- 方诚峰
- 1385字
- 2025-03-27 18:39:14
第二节 司马光的政治主张
司马光于元丰八年( 1085)五月除守门下侍郎,元祐元年( 1086)闰二月进左相,九月就去世了。他实际执政时间虽然很短,但却是元祐政治的最初设计者。元祐政治的后续展开也许全非司马光所愿,但他的构想及实践,却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因此,要了解元祐政治的蓝图,就必须理解司马光的主张。
对司马光的政治主张,已有多位学者作了探讨。早年的学者无论站在什么立场,对司马光的政治主张评价并不高。萧公权说,司马光于史学无所不通,“然其政治思想大体蹈袭前人,缺乏系统”,一是推尊君主为专制政体张目,二是以仁义为治国之必要条件1。钱穆也肯定司马光的史学,又说:“他的政治立场,除却反对别人的,似乎没有自己的。”2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则认定其持反变法的保守政治立场——维护专制制度和豪族特权,而其天命论、认识论、人性论等等,都是这一政治立场的理论基础3。
不过1970年代萨立中( Anthony Sariti)就反驳了司马光为专制张目、有破无立的观点,他从正面看到了司马光对君主权力的限制、责任的强调,以及对官僚群体权力的伸张4。 1990年代以后,学界开始更多地正面关注司马光政治主张的具体内容。陈克明的《司马光学述》梳理了司马光的政治主张,除了反对新法外,还提到司马光针对军备、财经、科举、治河、刑法等方面的立场,尤其述及司马光的“治国纲要”:一是要求君主具备仁、明、武三德;二是要善于用人,信赏必罚;三是要提纲挈领,上下相维5。主要还是就君主而言。包弼德则将司马光与王安石进行比较,他的观点难以一言蔽之。概言之,他认为,在政治上,司马光认为国家的生存是首先必须考虑的课题,为此应该完善政治的组织结构和运作,其中君主占据核心、最高的位置6。李昌宪的《司马光评传》揭示了司马光在仁宗年间所提出的改革纲领,还从礼、民本、华夷、从谏、任人、赏罚等方面论述了司马光的“治国思想”,认为其核心思想是“礼治”,也就是上下等级关系7。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研究并没有改写司马光“保守”的政治性格,但对于“保守”的内涵有了别样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反变法”8。
如果总结前人关于司马光政治主张的各种论述,则可看到司马光政治主张强调的重点既有君主,也有臣僚;既有人,也有制度。把各种论著的分析综合起来,似乎可以得到一个在政治主张上面面俱到的司马光,同样也是没什么创见的司马光。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司马光的“创造性”,或者更谨慎地说是“建设性”?这就必须深入司马光提出各种政治主张时的历史语境,不仅要理解司马光具体的政治观点是什么,更要理解其观点是为了回答何种政治问题。司马光多方面的政治主张,并非纯粹理论思考的产物,而是面对不同现实政治难题的产物。
司马光真正活跃于政治舞台,是宋仁宗后半期的事,一直到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去世,他经历了宋仁宗的后半期、英宗和神宗的统治、高氏垂帘听政。其间不同的政治问题,都让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论述重点;这些调整,就是司马光政治主张的创造性、建设性的体现。而如果将不同时期司马光的论述整合进一个框架中,得到的就是一个完整、面面俱到,也看似没有什么新奇之处的政治设想。
职是之故,本节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观察司马光一些较为基本的政治主张是如何提出的,特别是他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强调重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本节要分析司马光作为元祐政治的设计者,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基本构想。或者说,除了罢废新法,他到底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