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文本意义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和唯物史观形成的过程一致。《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较系统地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而且也是马克思提出“世界历史”理论的第一文本。[8]《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章”)较集中地阐发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物质生产;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条件一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二是普遍交往的建立;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也是交往到普遍交往的演变过程,亦即地域性的历史变为“世界历史”,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所代替。马克思的说法是: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8页)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 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8页)

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6—167页)

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7页)

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我在这里使用“commerce”一词是就它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就像在德文中使用“Verkehr”一词那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9页)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宣言》的基本思想之一,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资本主义开辟的世界历史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宣言》中得到了更简明和系统的阐发,其理论要点是: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揭开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序幕。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曾起过非常革命性的作用。地域性的历史转变成世界性的历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世界历史的发展,必将冲破资本垄断的桎梏,使共产主义得以实现。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1页)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4页)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4页)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4页)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5—406页)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6页)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在汉堡出版。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状态为研究对象,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这一世界历史现象,强调它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继《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之后,在《资本论》中继续展开。其理论要点是:关于“商品二重性”到“劳动二重性”的分析,是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的逻辑起点;世界市场是形成世界历史的经济基础,它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世界历史是因劳动社会化、交往普遍化两种趋势,以及这两种趋势日渐紧密结合而形成的。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中包含着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从它问世的那一天起,就蕴含着不可克服的矛盾;普遍性危机是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中的必然现象,这决定了共产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必将代替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

在写作《资本论》时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更加完整和深刻。在《宣言》中“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9]这可视为对“两个必然”理论的重大补充:

如果说在16世纪,部分地说直到17世纪,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旧生产方式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勃兴,产生过压倒一切的影响,那么,这种情况反过来是在已经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的。世界市场本身是形成这个生产方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个生产方式所固有的、以越来越大的规模进行生产的必要性,促使世界市场不断扩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72页。)

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4页。)

总的说来,矛盾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而不管价值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如何,也不管资本主义生产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如何;而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现有资本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资本价值(也就是使这个价值越来越迅速地增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8页)

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3页)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页)

世界历史研究,在马克思毕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自大学时代直至逝世前的最后几个月,始终坚持世界历史研究。他在进行世界历史研究时,曾做了7个编年史摘录。[10]其中《历史学笔记》是马克思生前最后一部历史摘录笔记,内容十分丰富,对研究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者认为,《历史学笔记》是他的历史观的历史溯源,可以将其作为马克思历史观的重要文本加以深入研究。

在《历史学笔记》中,马克思主要研读了8部历史学名著。[11]其间,他对这些著作有一些补充、订正,还针对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写有一些很重要的批语和评语。这些具体地反映了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其关注的重点是:封建制度瓦解;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现代民族国家的起源;资产阶级为确立自己的统治所进行的斗争,以及与这一时期欧洲史有关联的一些亚洲和非洲国家的历史。马克思通过对世界历史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历史的真实基础,以及历史矛盾运动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