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政府融资相关理论和融资渠道

1.1.1 公共产品理论

关于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是由萨缪尔森提出的,即“每个人对它的消费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量的产品”。公共产品的四大典型特征是,消费或生产具有非排他性 (non-excludability)、非竞争性 (non-rivalness)、不可分割性 (indivisibility)和非营利性 (non-profit)。这也是界定某种产品或服务是否属于公共产品的重要依据。具体而言:(1)非排他性指一部分人消费公共产品时并不影响或妨碍其他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2)非竞争性指生产成本并不会随着消费者数量的增长而增加,即对于既定数量的公共产品,消费者增量的边际成本为零;(3)不可分割性指公共产品面向全社会,具有同受益、同消费的特点,其效益也为整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4)非营利性指公共产品的生产目标是社会福利和整体效益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在这四种特性中,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公共产品的核心特征。

1. “搭便车”行为与公共产品供给

随着公共产品相关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搭便车”(free rider)行为的出现会阻碍市场提供公共产品的自发性和有效性。此时,政府部门适当介入公共产品市场的供给,既可以有效弥补私人市场的不足,也可以兼顾当地居民的偏好,更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1。但在政府通过举债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也伴随着过度举债以及建设效率低下等问题。

2.代际公平与公共产品供给

在公共产品领域,存在一类特殊产品,其生产周期很长,从而使得它们投入使用或者发挥作用的时间通常在项目完成很长一段时间后,甚至这种作用或影响会横跨几代人的生命周期,即投资人和受益人存在跨时空的利益关系。这类公共产品被称为“代际公共产品”。典型的代际公共产品有教育事业、港口和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

代际公共产品投资时最大的障碍在于跨期协调不便以及由此产生的投资收益不匹配问题。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针对居民生活所缺乏的物质基础或条件进行公共投资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其应尽职责。对于这些代际公共产品的建设,如果由当代人直接投资或者由政府强行督促当代人集体投资,可能会面临收益不足,占用过多社会、环境等资源,甚至产生损害后代人利益的行为。此外,这些大型公共投资工程往往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且建设周期长,当代人未必来得及使用或享受,但是后代却可以无偿使用,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当代人的幸福感和公平感。

此时,如果由政府部门来充当双方代理人的角色,不失为调和代际矛盾的较好方式。具体而言,政府先发行公债为代际公共产品建设进行融资,在债券契约到期后偿还本息。对于这类债券,民众自愿购买,从而享受公共投资带来的资本收益,并尽可能降低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代际分配不公问题。因此,政府发债融资对于解决代际分配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3.政府干预与公共产品供给

凯恩斯 (2017)政府干预理论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理论基础。凯恩斯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期间。此次经济危机表现为产能过剩和居民大量失业。他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家对投资前景不看好而减少投资,因此经济的恢复重点应该在于,提振市场参与主体的消费信心和投资信心,提高有效需求。而这只有国家进行干预和调节才可能实现。

为解决投资和就业问题,凯恩斯从三个层面提出经济复苏政策:(1)在财政层面,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国家投资和消费,允许政府部门发行公债和出现财政赤字。比如,政府投资公共事业,承担社会福利责任,对特困人群实行救济,对私人企业提供贷款等。 (2)在货币层面,压低贷款利息率以鼓励投资,同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以压低实际工资、提高企业利润。这是因为,通货膨胀既能影响利息率从而刺激投资,又能降低工人实际工资提高利润率,且极具隐蔽性,不易被工人察觉。 (3)在外贸层面,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保持贸易顺差,进一步增加并刺激国内投资,为国内过剩商品找到新的销售渠道、扩大有效需求并增加就业率的同时,也为过剩资本寻到投资场所,增加了资本回报率。

凯恩斯用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替代了新古典经济学市场自动均衡假设,重视制度性因素和未来不确定性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并认为失业和经济危机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凯恩斯认为市场需要政府参与经济运行,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但同时也强调政府干预经济时尽量不直接参与资源配置,即便参与也要用市场的手段进行,避免行政手段直接干预。面对市场失灵,国家应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控商业周期,增加投资和消费,稳定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理论强调了政府举债融资进行公共产品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其理论体系和政策方法为世界各国政府进行公共产品融资奠定了牢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