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历史性变化,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全球治理体系和秩序加速变革、全球治理规则和理念加速演变、全球治理主体和议题更加多元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国际组织在完善治理机制、解决跨国争端、维护多边秩序、处理公共问题、推动合作共赢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完善、优化国际合作秩序,成为全球化时代需着力解决的重要国际命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球治理工作,做出了“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提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构建”的指导方针,着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积极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越来越自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当前我国在国际组织雇员中的比例仍然不足,尤其缺少中高级职员人才,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不相符合,与我国在各领域扩大国际话语权的要求不相匹配。可以说,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培育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掌握过硬本领、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组织治理的高质量人才,是中国在新时代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国际事务话语权、推动“两个构建”的重要着力点。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北京大学作为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中国内地高校之一,始终致力于服务国家人才战略需求,立足自身优势、着眼国际前沿,不断完善国际组织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与各类国际组织开展持续交流与深度合作,输送大批精通专业技能、通晓制度规则、具有国际视野、胸怀远大理想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北京大学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人才大局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打造了北大国际组织人才输送“五个一工程”:全国高校首个国际组织人才工作办公室、首个高校国际组织就业信息网、首门国际组织求职课程、首部国际组织求职教材、首个国际组织专家人才库。通过实施重点领域就业“红绿蓝”三色战略,北京大学策划举办IO Career北大国际组织职业发展系列活动60余场,参与学生近6000人次,打造建设PKUIO Club国际组织兴趣社群和PKUIO Family国际组织实习生社群、国际组织专家校友库,人数超过1000人,切实引导广大青年增强国际视野、明晰职业规划,提升全球胜任力和国际化职业素养,让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在北大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让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而奋斗的理想在广大青年的行动中落地开花。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国际组织的舞台上始终活跃着许多北大人的身影,既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也有意气风发的青年新锐。他们薪火相传、接续奋斗,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北大人的智慧和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他们的经历故事、他们的思考体悟、他们的燕园情结,都是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全球治理事业最好的教育素材。

缘此,本书采访了几十位在国际组织任职的北大校友,通过鲜活的故事、生动的讲述、理性的思考,多维度、多层面呈现出国际组织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职责,跨年代、跨学科、跨岗位地展现着中国人、北大人在国际舞台上的风采与贡献。正如在联合国就职二十余年的校友杨文艳女士所说:“北大教育出的年轻人都会有这种情怀,就是要超越小我,想着做一点对人类有意义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国际组织既是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推动人类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也是青年人展示才干、提升自我的广阔舞台。我希望广大青年学子能从这些北大人的事迹与思考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高远理想,在职业生涯的规划中拓宽视野、打开思路、着眼大局,将燕园家国情怀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融合,自觉肩负起新时代大国青年的责任和使命,促进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也衷心希望,新时代的青年能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不断培养自己具有开放的格局心态、扎实的专业素养、过硬的能力本领、务实的态度作风,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自信与风采,向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中国贡献,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征程上绽放绚丽之花!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郝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