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机关办文办会办事一本通
- 于立志编著
- 3988字
- 2025-03-13 16:45:21
第6讲 多改方能成美文
机关干部要涵养“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读书苦后甜”的情怀,把每一次公文修改的过程都当作一次历练,把每一篇公文都当作艺术品去精雕细刻,用“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精神,冗繁削尽留清瘦,篇无新意不出手,让每一篇文稿都仔细修改成丰富、成熟、完善的美文。
多年前的一天,时任鞍钢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给党办调研组人员讲课,主题是“如何搞好调查研究和文字综合”。他语气诚恳地说:“有些时候,领导对你们的文字材料改动较多时,不要上火,脸皮要厚一些。”我们要不怕改,细致揣摩领导为什么这么改,改动之处越多,可学习借鉴之处就越多,这样会积累经验,提升写作能力,让文稿出彩,让人们眼睛一亮,喜欢看下去,引起共鸣。
往事越千年。宋代诗人宋祁与范镇同场作文竞赛被传为“历史佳话”,题目是《长啸却边赋》。大意是仰天一声长啸,喝退了前来边境骚扰的异族军队,再深究题目的意思,实质上是强调了坚持防御、坚持和睦的原则。
范镇首先完稿,不仅扣准了题目,而且进行了深刻论述。开头两句是:“制动以静,善胜不争”。大意说积极防御,以静制动,不用打仗就战胜了敌人。
宋祁原以为自己能拿第一名,看了范镇的文章后,就把自己的作文在袖子里揉搓了。他对范镇说:你的文章不错,开头两句各加一个“者”字,变成“制动者以静,善胜者不争”,就更好了。范镇认为宋祁的意见对,就这样改了。
宋祁的作文开头是“月满边塞,人登戍楼”,诗意很浓,可惜看不出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性稍逊一筹。
这场作文竞赛,表面上是开头之争,实质上是审题之争,范镇胜在审题之深刻,压倒了有“红杏尚书”之称的宋祁而获得了胜利。范镇晚年出使辽国,该国人士竞相议论“此乃长啸公也”。
公文是党和国家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用来传递策令、指挥工作、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一份好的公文严谨规范,主旨明确,逻辑严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体现独有的规范美。然而有些文稿“不苟言笑,满脸严肃”,平淡、陈旧、呆板,甚至有一些疏漏,看上去就像一片灰暗、沉闷的天空,看不到一点亮色,唤不起人们的激情。起草文稿需要心无旁骛、多次修改,才能提升反映客观事物的准确度,使文稿臻于完美。善作不如善改,只写不改至多是个半成品。怎样判断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呢?董明发、刘为编著的《笔杆子是怎样炼成的》精选了两位评论家的精辟论述,可以一读。
清朝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有七戒,旨戒杂,气戒破,局戒乱,语戒习,字戒僻,详略戒失宜,是非戒失实。”写文章主题要集中,文气要自然流畅,布局要严谨,语言要新颖,用字要通俗,详略要得当,材料要真实。这七条既是为文之道,也是文章修改之道。
当代文学评论家何其芳则把文章的“通病”归为十二条:一、抽象笼统,叙事不具体,说理不充分。二、根据不足,就下断语,我要怎样说就怎样说,信不信由你。三、强调一点,不加限制,反驳别人,易走极端,没有分寸,不够周密。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说得很多,以为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五、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说得很少,以为自己知道别人也应该知道。六、许多事情或问题,随便放在一起,没有中心,没有层次,逐段读时也还可以,读完以后一片模糊。七、写到下句不管上句,写到后面不管前面。八、信手写来,离题万里,偏又爱惜,舍不得割弃。九、抄书太多,使人昏昏欲睡。十、生造词汇,乱用术语,疙里疙瘩,词不达意。十一、没有吸取说话里面单纯易懂、生动亲切等好处,只剩下说话里面的啰唆重复、马虎破碎等缺点。十二、没有学到外国语法的精密,都模仿翻译文字造长句子,想把天下的事情一口气说完,一直是逗点到底。
公文修改的过程就是“打毛刺、显器泽,去瑕疵、现瑜辉”的过程。在起草文稿之前,在头脑酝酿、谋篇布局、提炼主题、敲定观点、选择材料环节已有修改;起草中也有局部修改;初稿写完要作通盘考虑,进行全面、集中的修改。最后修改定稿的工作,是整个写作流程中的最后一关。特别重要的公文往往比其他文章有更多的修改。应重视从修改公文中学写公文,提高公文的写作水平,练就笔杆子,提升发文机关形象。
起草、修改文字材料时,要看看是否有文种混淆滥用的情况,如“报告”和“请示”不分,“公告”与“通告”滥用,“决定”与“通报”混淆,应选用“函”而偏爱“请示”,以及结尾语的使用不规范等。根据文种和内容性质,审查行文格式的选用是否正确。发现行文格式选用不当,就必须更换相应格式。
从宏观方面斟酌修改,再从微观之处修改。写初稿要快,保持思路连贯。写出后先看几遍,最好是读出声来,读不下去之时,就会发现需作修改之处。如各部分分论点脱离主题之处,段落中内容没有围绕分论点写,语言不妥等,可先做个修改记号。读完全篇后立足全局,从大处着眼,如需做大的变动,就要“把这整个辛苦筑成的大厦拆散”,先下力气修改全局性问题,后考虑修改微观的局部性问题。微观是由宏观指导、统率的,所以如果先急于动手修改微观问题,等从宏观上作修改时,就会发现已修改的有些内容不符合整体要求而白费功夫。从宏观方面修改主要是主题和结构。
主题的修改牵动全篇。主题是一篇公文的灵魂和轴心。“一星中立,众星拱卫。”主题对观点有统率功能,统领全局。如果没有主题、主线,就如同一个士兵们没有了统帅,就成为散兵游勇。有的原稿写完后,让人觉得是由一些观点拼凑起来的,很勉强、不顺当、有点乱、一般化,让读者犯迷糊,主要原因是文中缺少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不深刻、不新颖或不集中。主题不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文章最核心内容的提炼,有时还需相应地作跟踪调查,进行深入挖掘。明确了主题,才能决定材料的取舍、次序的安排、详略的处理,乃至表现手法、遣词造句、语气语调。政策、数据、行政案例、典型事例很多,如果不根据主题以及围绕主题对材料进行取舍,就会无所依从,就会被材料淹没。
结构的修改主要看其是否合理、自然、严谨。开头、主体、结尾是公文的三大层次。其中主体部分通常不会只有一个层次,而是由互有区别、互有联系的几个部分组成。朱光潜先生说:“文章的‘不通’有多种,最厉害的是上气不接下气,上段上句的意思没有交代清楚就搁起来,下段下句的意思没有伏笔就突然出现。”结构的修改,一方面要与主题保持同步,另一方面要看开头、主体和结尾是否贯通,层次、段落是否有条理、有眉目,有没有重复、累赘、杂乱现象,段落的意思是否服从层次、体现层次,有没有游离于层次之外的问题;由总到分和由分到总是否有过渡,联接是否紧密;中间部分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辈”排错的现象;交代是否明白,有没有“写到后面不管前面”的问题。发现全篇结构松散紊乱、层次不清,要“推倒拆除”,重新组合;发现局部性杂乱、枝节横生、支流蔓延,须耐心梳理和改写,把它们安排得像植物迎着阳光而抽枝,顺着阴影而匿迹。
要合理安排讲话结构。文稿结构的要求不尽相同。如有的领导讲话稿常用横向展开式,在一个主题下并列讲几个问题,全文有条主线贯穿着;有的领导讲话稿常用纵向掘进式,围绕一个主题,分成几个题目,逐一递进;还有的领导讲话稿常用一贯到底式,按照要表达的意思将讲话稿分成若干个自然段,一层一层讲下去。这些结构各有所长,但讲话稿的结构不能复杂,一复杂听众就会听乱套。比如,有的领导讲“我现在讲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或“第三点要求的第五个事项”,听起来就很乱。
公文的语言修改属于局部性问题,但往往修改频率高。语言是公文的“细胞”,没有语言这个载体,任何文章都将是一纸空文。公文的语言要求是准确,包括认真辨析词义、讲究语法和逻辑;要简练,包括用语精确,以一当十,尽量使用短句,适当采用文言词语;要质朴,不做作、不生造、不溢美、不虚饰。
语言修改应处理好概括与具体的关系。概括是在感性认识后的一种高层次的理性升华,是对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与表达。没有概括,事无巨细,不分主次,貌似全面,结果会把重要的、本质的东西淹没在罗列材料的叙述中。概括又不能空洞,空洞就缺乏个性,缺少分量,不能说服人,因而要做到概括中有具体,把概括和具体糅合在一起。对语言的修改,还包括公文所涉及的有关专用名词、数字、简称、时间等的表达要规范。运用数字应做到真实、准确、统一、规范、得当。
文稿标题的修改也不可忽视。文稿的标题要简洁,观点要鲜明,内容要准确,文字要精炼。如毛泽东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标题准确、简洁、铿锵有力,很值得我们学习。
有的文稿标题冗长,主要观点被淹没了,让人不知道文稿重点讲什么;有些公文标题错误,一般表现为事由表述重复、啰唆、冗长、空洞、不明确,因而必须修改。公文标题中的事由部分是对公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标题的核心,要求准确、简洁,而有些公文标题的拟写出现错误。如《××公司关于申请增加超计划出口指标的请示》,应删去“申请”二字。标题应当反映文稿的核心思想。
文稿质量不高,就会直接暴露在领导面前。其实领导对你起草的文稿的多处修改,往往正是你需要提高之处。《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谢亦森讲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有一次作者在全市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讲话,事先准备了一个稿子,列了三个标题:第一个是“弘扬主旋律,团结鼓劲”,第二个是“宣传改革精神,为改革者擂鼓助威”,第三个是“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者认为,对宣传文化战线的同志讲话,语言风格可以调整一下,活泼、生动一些,不要那种一本正经的“官腔官调”。所以那篇稿子的内容基本没有改动,就改了几个标题:第一个标题改为“宣传文化工作要唱响《红旗颂》,始终奏响团结鼓劲主旋律”;第二个标题改为“宣传文化工作要唱响《敢问路在何方》,为改革者擂鼓助威”;第三个标题改为“宣传文化工作要唱响《爱的奉献》,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么一改,增添了文稿的灵气和亮点,显示了一种气魄,使整篇文稿活起来,各方面反响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