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中盘:命令手(收藏追读)

  • 嘉靖仙朝
  • 扬镳
  • 2045字
  • 2025-04-15 06:00:02

真龙虚影!

杨廷和嘴里一甜,差点一口血喷出来。

他怎么会有真龙虚影?

杨廷和一共见过四位皇帝,都没有看到过所谓的真龙虚影。以至于他一直觉得这是谬传,没想到今天见到了。

这世间真的有真龙虚影这个东西,所谓“龙颜大怒”不是形容词,而是如实的描述。

开了眼了!

但是杨廷和并不打算屈服。

圣明如太祖皇帝,也不是没有过错。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心文胆皆为实现平生夙愿,虽死而不能改。

他擦干嘴角溢出的血迹,坚定地迎着嘉靖的目光,一字一句道:“陛下不能去,如果陛下一定要去,还是先解决名分的问题。臣知陛下想尊生父为帝,尊生母为后,臣,不同意。”

“但臣尊重陛下的想法,也愿意遵从陛下的旨意。既然此事,陛下已令百官、翰林上书议论,莫不如就辩一辩,让天下人定夺,也好过君臣相疑,纠缠不清!”

嘉靖看着杨廷和的样子,心中没来由的一叹。

按说把一个兢兢业业的打工老人逼成这副样子,着实非他所愿,但有些事情,你不这么办,还真就办不成。

古往今来,围绕着皇权和相权出现了太多的故事了。就连大明朝的缔造者,太祖朱元璋,为了收回宰相的权力,也是大费周章。

虽然他最终废除了中国延续千年的“宰相制”,改成了内阁制。但本质没变,只是把掌控权力从一人变成了数人。

屁股坐的位置,就决定了皇帝和内阁,很难做到心口一致。

所以此后的皇帝,都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

内阁选的人太厉害,威胁皇权。

内阁选的人太废物,办不了事儿。

怎么平衡这个尺度,几乎成了大明朝每个皇帝的必修课了。

嘉靖现在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内阁。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要一个“爹味”很浓的内阁。

朱厚照估计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这些人都是他爹给他留下的辅臣,又都是教过他的老师,多种关系纠缠在一起,难以处置罢了。

但嘉靖没这个心理障碍,所以他的怜悯之心也只是存在了一瞬,继而消失不见。

皇帝出宫一趟,绝对是大事。为了探病出宫,本就是无稽之谈,嘉靖不是不清楚,他出这一招,就是为了逼杨廷和面对礼议。

如今目的达到,嘉靖也不再坚持,冷哼一声,道:“首辅都这样说了,朕还能说什么?不过朕担忧母亲,不能再等了。截至今天日落,还没到京的奏本就不算数了,明日文华殿召开经筵,京城左近所有上了奏本的人,都可参与。此事三日内,必须有个结果。”

说着,嘉靖看向毛澄,道:“毛尚书,交由你安排了。”

毛澄兀自还沉浸在“真龙虚影”的震撼中,被嘉靖这么一叫,瞬间有些懵,下意识看向杨廷和,然后才道:“老臣遵旨。”

“回宫!”嘉靖撂下帘子,高忠叫了声“起驾”,仪仗原地掉头,往乾清门而去。

几人恭送皇帝,等着仪仗走远了,杨廷和再也忍不住,噗地一下,吐出了一口血。

蒋冕一个箭步,扶住了杨廷和,叫道:“快去请御医!”

“不、不用!”杨廷和制止了蒋冕,借着他胳膊的力站稳,道:“天佑大明,刚才你们瞧见了么,真龙虚影!诸位都是有文胆的人,都瞧见了吧?”

众人点头,看向杨廷和的目光很复杂。这位老首辅,自己都吐血了,却仍然为大明有位好君主而兴奋,如此情景,也不知该为他高兴,还是为他不值。

“我见过四位皇帝,唯独当今陛下有真龙虚影。”杨廷和感叹道:“大约十几年前,吾儿用修读民间杂记,说当年刘伯温决定追随当年太祖皇帝,就是因为他身怀“屠龙术”,能看出太祖皇帝乃真龙天子。还说,黑衣宰相姚广孝便是看出太宗皇帝有“龙相”,才决定追随。”

“当时我以为这是民间臆断,此时看来也不尽然。今日看到了真龙虚影,方知从前坐井观天,老夫虽然这般年纪,今天长见识了。”

毛纪担忧道:“陛下盛怒之下,真龙虚影浮现,这说明陛下是和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一般天资卓绝之人,那我等现在违拗陛下,岂不是逆天而行?”他看向杨廷和,道:“首辅,我们还要继续吗?”

“太祖、太宗虽都是圣明的帝王,但也不是全无错处。如今陛下尚且年幼,我等更应该用心规劝,免得误入歧途。再说,此时此刻,礼议之事便是想躲也躲不开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切就看明日了。”

“那若咱们输了……”

蒋冕打断毛纪的话,道:“除非陛下不讲理,否则咱们怎么输?万一他真的不讲理了,大不了辞官不做了,他不是说不以言获罪么,还能杀了咱们?”

“跟你有什么关系,陛下都不让你说话。”毛纪顶了一句,看向杨廷和,道:“首辅大人,凡事得想到最坏处,若明日真的输了,咱们真辞官?”

“我一人辞官。”杨廷和看着蒋冕、毛纪、袁宗皋、毛澄四人,道:“明日不管发生什么,你们都要保持中立,绝不能表态。若真的辩输了,我作为首辅一力承担过错,你们就算想辞官,也要把前朝的烂摊子收拾完了,不能让陛下改元亲政的时候为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烦忧。”

“袁阁老,若真到了那时,我希望你能在陛下面前进言,增补毛尚书入阁。”

袁宗皋点点头,道:“若到了那时,这话我会说的。”

毛澄却叹道:“首辅啊,我只比你小两岁,你若辞官了,我还做什么官,不如也回家躲个清静,还能含饴弄孙,享几年天伦之乐。”

“而且我是礼部尚书,又身受两代皇恩,职责所在,必须维护礼法制度。若我都不出声,满朝文武谁还能站出来说话?你不要劝了,明日我必第一个站出来辩论,至于这官做不做,呵,老夫还真就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