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印:传为上古地仙广成子采五岳之精、四海龙脉之髓所铸,后由周天子镌刻九州舆图,纳入社稷气运。秦始皇收归咸阳宫,镇大秦国祚;汉武藏于未央,定西域龙脉;明初洪武帝改制山川神号时,曾借山河印窥天下灵枢,重定祭祀礼制。】
【任务目标,找到山河印,掌握更多神通。】
“山河印?”嘉靖忽然觉得这个名字有些似曾相识,但是一时有些想不起来了。
茹瑶听到嘉靖喃喃自语,心中疑惑,问道:“陛下念叨什么呢?”
“没事……诶,朕忽然想起个事儿,这样,你先回乾清宫,朕回去再跟你说。”
说着,叫来后面跟着的肩舆,把茹瑶抱了上去,命人把她送了回去。
“山河印……”嘉靖越想越觉得听过这个词,但脑袋像是堵了似的,就是想不起来。
“高忠,派人通知黄锦、陆炳来西苑,朕有要事找他们!”
“喏。”
黄锦和陆炳来到西苑的时候,看到嘉靖正在挥毫泼墨的作画,俩人不敢打扰,等着嘉靖画完,才走到桌案跟前。
“这……”黄锦下意识出声,嘉靖立刻看向他,道:“你认识这东西?”
“陛下,您……”黄锦的表情有些古怪,嘉靖又问道:“快说呀,朕正在找这个东西呢。”
“陛下,这不就是玉玺么?你把玉玺弄丢啦?”
“玉玺?”
嘉靖一下子想起来了,对,怪不得这东西瞧着眼熟,听着眼熟,敢情就是玉玺啊!(详见正文第2章)
当时得到这东西的时候,还顺手把锦盒赐给了黄锦。
“走走走,赶紧赶紧。”嘉靖忙三火四地跑出去,陆炳二话不说跟着,黄锦见状,也下意识往外走,忽然看到嘉靖画的图,赶紧收好了,小跑着追上去。
跑一半,陆炳嫌嘉靖跑得慢,直接把他扛在了肩膀上,运起内息,快若奔马。
黄锦也是有功夫的,但看到这种情况也只能是望尘莫及。
“真是身大力不亏,哎呀,得了,慢慢走吧。”
嘉靖“骑着”人形坐骑,没一会儿就赶到了乾清宫。这会儿茹瑶也刚到,看到嘉靖满头大汗地被陆炳扛回来,还以为他受伤了,吓得直叫太医。
“别瞎忙活,快点,找、找玉玺!”嘉靖拍拍陆炳的肩膀,让他把自己放下来,一把拿过茶壶,咕咚咚喝了半壶水,想着把另外半壶水赏给陆炳,抬头一瞧,这厮连汗都没出一滴,已经拿起茶点干了半盘子了。
“就知道吃!”
陆炳嘿嘿笑,也不反驳。
“在这儿呢。”茹瑶虽然不知道嘉靖要干什么,但还是帮他把玉玺找了来。嘉靖扯掉包裹的锦缎,把玉玺拿在手中仔细观瞧,还真是这玩意。
这是一块青玉方印,长七寸,印纽雕昆仑天柱,四面刻五岳真形图,印底朱文篆“承天敕地,日月同辉”。
【恭喜你找到山河印。】
【恭喜你获得新技能。】
【洞明山河:持印者神念所至,疆域内灵山福地、龙脉走向、地气淤塞皆如掌纹可视。
【敕令地祇:敕封山神河伯为己所用,聚人气而温养地脉。】
【社稷显形:激发后投射疆域虚影,显化国运盛衰。】
“原来这就是山河印,哈哈哈,原来这就是山河印!”
嘉靖大笑起来,一把搂过茹瑶亲了一口,跳到陆炳的肩头,道;“别吃了,去奉先殿!”
“哦!”陆炳两口把茶点吞进去,迈开大步就跑,可怜黄锦刚跑到乾清宫,看着陆炳一溜烟又没影了,无奈喊道:“这是去哪啊陛下,臣跟不上啊!”
“没你的事了,该赶忙干嘛去!”
“啊?”黄锦满脑门问号,着急忙慌的叫自己来,本以为是有什么大事儿,结果溜圈儿呢?
这是有事儿没事儿啊!
但有啥办法呢,给人家当奴才的。
黄锦无奈摇摇头,向同样觉得莫名其妙的茹瑶行了个礼,转身离去办差去了。
嘉靖到了奉先殿,让陆炳守在门口,先是跟死鬼堂兄行了个礼,然后拨动开关,钻进了地宫。
关于这个山河印,他还要找一找历代皇帝的手札,从里面一探端倪。
首先当然是太祖皇帝的手札,大明是他建立的,各种秘辛,他肯定知道的最多,只是看他愿不愿意写下来惊醒后人了。
一顿翻找,终于让嘉靖找到了一丝线索。
“……朕入金陵城,众人劝进让朕做皇帝。议论国号,有人说“吴”,有人说‘明’,让咱定一下。”
“咱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吴偏安一隅,岂配得上咱的新朝盛世?但若定了‘明’,又不合古制,朕偏就定了明,他们只道是明教的明,谁也不知道咱的心思。”
嘉靖看着传国玉玺上面“承天敕地,日月同辉”的字样,日月同辉,可不就是个明么?
虽然找到了一丝端倪,但翻遍了太祖手札,也没有一个字记载这山河印是怎么用的,他只好往后翻,从永乐手札里面找线索。
还真别说,找到了一个很有用的记载,是关于使用效果的。
【朕决意迁都,大和尚却说,北平风水不全,迁都必有灾祸,但朕既已决断,大和尚便不劝了,借了玉玺去,做了七七四十九日的法事。等他死了,朕才知道,大和尚持印截断燕山支脉,补全北平风水,用的是和刘伯温一样的法儿】。
【大和尚因此损了十年的寿,朕之过也。】
这段记载说明,山河印不是随便人都能用的,大和尚肯定是姚广孝,姚广孝这样的人物,使用山河印,都损了十年的寿命,由此可见端倪。
再往后翻,后面的继任皇帝,对山河印的记载寥寥无几,嘉靖猜想,他们可能是根本使用不了山河印,所以无从记载。
但到了孝宗皇帝时,却有一段呼应上的记载。
【黄河水患,四省皆没,朕寻能人异士,寻求解救之法,有人言,此为地气失衡,乃太宗迁都时埋下的隐患,朕不能坐视不管,故只有折损十年寿命,以补此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