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六百年(珍藏版)
- 阎崇年
- 3115字
- 2025-03-24 16:19:27
第二十一讲 南宫复辟
“南宫复辟”的南宫在什么地方?“复辟”的原因和经过怎样?其后果和影响又如何?
一、机不可失
南宫复辟的策源地在南宫。明朝北京皇宫之外,还有三组宫院,南宫、西宫和豹房。在这三组宫殿庭院,都曾发生过以皇帝为主角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我在本书中,会逐一讲述。这里讲的南宫复辟,是明正统帝朱祁镇以太上皇的身份,从南宫发动政变,夺回皇位的重大历史事件。
南宫,在紫禁城以外,皇城以里,因位于皇宫东侧偏南,所以称为南宫。南宫的具体位置,在今北京南池子以东、南河沿大街以西的地带,是一个独立的宫廷院落,永乐帝为皇太孙朱瞻基而建,有前殿、后殿,有高墙环绕。清初曾为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的王府。清朝北京王府,在皇城以内的,只有睿亲王府一座。这座南宫,明朝曾做过“皇帝监狱”,清朝府主多尔衮身后被“焚尸扬灰”,认为很不吉利,谁也不愿意住。后改王府为庙宇,名为普度寺。今有殿宇遗存,附近为菖蒲河公园。

明南宫遗址
明英宗朱祁镇,在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中,八月十五日被俘,第二年八月十五日回到北京。回京后,他被称为太上皇,一家人从此就被软禁在南宫,从景泰元年(1450)八月,到八年(1457)正月,将近七年。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六日,明英宗从南宫发动复辟,里应外合,重登皇位,这就是“南宫复辟”。太上皇朱祁镇南宫复辟,既有深层原因,也有直接原因。
深层原因是当时天上有两个“太阳”:景泰帝朱祁钰和太上皇朱祁镇(年龄差不到一岁)。他们兄弟矛盾的焦点是皇位。景泰帝将太上皇软禁在南宫,派兵驻守,正旦、生日,不许朝贺,形同囚犯。太上皇起码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膳馐从窦入,亦不时具。”(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南内》)他的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胁:增高南宫城墙,伐去城边大树,宫门之锁灌铁,派兵严加戍守。太上皇曾在城边树荫下乘凉,不久大树被砍伐,问原因—内臣说出实情,原来是有大臣进言“城南多树,事叵测”(《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景泰帝遂下令“尽伐之”。太上皇朱祁镇害怕了。
朝廷既有两个“太阳”,大臣便有两派势力。景泰帝不予重用的,原忠于太上皇帝的,或者有野心的大臣,便站在太上皇一边,同气相投,秘密谋划,寻找机会,发动政变。
直接原因是废立太子。明英宗朱祁镇有九个儿子,已将皇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景泰三年(1452)五月,景泰帝废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出京就藩。景泰帝只有一个儿子朱见济,他要立见济为皇太子,“恐文武大臣不从,乃分赐内阁诸学士金五十两,银倍之”(《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笼络朝臣,兼作收买。然新太子朱见济被立后,第二年就死了。那么,再立谁呢?有人主张再立被废的皇太子沂王朱见深。礼部郎中章纶、御史钟同等,上疏力倡立朱见深,被下诏狱,严刑鞫讯,残酷折磨,体无完肤。立太子之事悬而未决,景泰帝患病不能上朝,这就为明英宗南宫复辟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
二、复辟经过
南宫复辟经过了密谋、政变和惨杀三个阶段。
密谋。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五,景泰帝朱祁钰因病,免文武百官宴贺。他实际上已经因病三天不上朝了。景泰有病,群臣汹汹。太上皇势力在暗中做准备:司礼监太监曹吉祥,文臣副都御史徐有贞、武官都督张(yuè)、武将石亨等,在密室策划,谋迎太上皇复位。先是,十四日夜,政变策划者,会聚在徐有贞家。徐有贞大喜,说:“须令南城知此意。”意思是必须要让太上皇知道我们的意思。张说:“阴达之矣。”意思是一天前已秘密奏达了。又让太监曹吉祥入宫告诉孙太后。
十六日夜,他们又在徐有贞家聚会。徐有贞登上屋顶观看天象,说:“事在今夕,不可失矣!”这时恰有边吏报警,徐有贞建议以此为名,兵入大内,一定没有人敢阻拦!计定,徐有贞焚香祝天,与家人诀别,说:“事成,社稷之利;不成,门户之祸。归,人;不归,鬼矣!”(《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深夜,复辟政变,秘密发动。
政变。石亨掌管宫门锁钥,夜四鼓,开长安门,进兵千人。入门后,立即关门,理由是怕“外兵”进来。另一股兵,赶到南宫。宫城大门锢锁,叩门不应。徐有贞命取巨木悬起,数十人举木撞门。又令勇士翻墙进入,与外兵合毁墙垣,墙坏门开,石亨、张等入南宫。太上皇掌灯出来问是怎么回事,徐有贞等俯伏请登大位,遂呼请太上皇上肩舆。兵士惶惧,连轿都抬不起来了,徐有贞带领大家帮忙,才得以行进。到了东华门,守门不让进。太上皇说:“朕太上皇帝也!”开门进入,到奉天门。时皇帝宝座尚在殿隅,众人搬到正中,遂升座,鸣钟鼓,启诸门。十七日晨,百官入候景泰帝视朝。徐有贞出列,跟众官说:“太上皇帝复位矣!”(《明史·徐有贞传》)徐有贞等穿常服,三跪九叩,高呼“万岁”。众官跪拜。就这样,太上皇朱祁镇夺回了皇位,年号天顺,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1457)。废景泰帝为郕王。郕王朱祁钰废后七日薨,葬于西山。
惨杀。徐有贞即日入内阁,参预机务。明日,加兵部尚书,后兼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在官员行列中被抓下狱。其理由呢?徐有贞向英宗直前奏:“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罪名是于谦“意欲”迎立外藩,就是想迎立藩王进京,继承皇位。王文不服,辩道:“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明史·王文传》)于谦笑道:“辩什么?他们不讲事实有无,就是要我们死罢了!”明英宗决定,将于谦和王文等斩首,妻子戍边。从前景泰帝赐于谦府第,于谦辞谢。于是于谦在屋里放置景泰帝前后所赐玺书、袍铠、弓剑、冠带等,加上封条,岁时拜视。于谦以国务繁忙,寓宿直房,夜不回家。到于谦被斩,抄其家,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而正室锁钥坚固,打开一看,皆帝赐也。谦死之日,阴霾翳(yì,遮蔽)天,行路嗟叹,天下无不冤之。儿子于冕也被流放。(《明史·于谦传》)后于谦事平反,子于冕官应天府府尹,他收集整理父亲生前遗稿,刻印《节庵存稿》传世。后有《于忠肃集》,今人编《于谦集》。
三、后人思考
南宫复辟,多有评论,同情景泰帝者多,赞同正统帝者少。但是,我们可从另一侧面,思考历史经验。
正统帝的错误在于杀害保卫江山社稷、生民百姓的大功臣—于谦和王文。
景泰帝的错误在于举措失度,其主要原因是一个“贪”字。景泰帝虽在危难关头对稳定明朝统治做出贡献,但贪恋皇位,以致在对待太上皇和皇太子的问题上,出现重大错误。
对待太上皇帝,应当只有两条:留,则敬之以礼;否,则祭之以鬼。既不敬,又不祭,自招祸,天难救。
对待皇太子废立的大事,废侄子朱见深,立儿子朱见济,属情有可原。但自己儿子死了,自己又重病在身,还迟迟不让原太子复立,造成人心涣散、太上皇孤注一掷的危局。
朱祁镇,毕竟遭过大难,受过奇辱,吃过大苦,见过大世面,是经过政治磨炼的人。他复辟后执政的七年间,于敬天法祖、朝廷政务,格外重视,认真去做,做了几件“仁德之事”。
第一,恢复他父亲宣德帝废后胡氏的皇后名位,并上尊谥。
第二,释放建文帝次子朱文圭,并在凤阳建造房屋以安排侍者,让他自由居住。可怜这位朱文圭,当年只有两岁,在高墙中被幽禁竟达55年。
第三,临终时废除妃嫔殉葬制度。明朝皇帝死后妃嫔殉葬,从太祖朱元璋开始,经永乐、洪熙、宣德等四朝,终于废止。
第四,景泰帝死后,允许其废后汪氏母女迁回郕王旧府,并可携带其在宫中所有财物。
然而,明英宗复辟之后,并没有彻底反思土木堡之变的根本原因,没有做过自我批评,没有发表《罪己诏》,却对太监王振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可见,国君之认错、改过,难矣!

奉天门(太和门)前的明代铜狮
逛一逛
奉天门(太和门)
紫禁城内外朝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开始称太和门。门前的广场宽敞、开阔,有内金水河环绕,南与午门相向。明代曾是每日早朝和奏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