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张蕴岭

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期主题聚焦东北亚地区。在地缘上,东北亚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和蒙古,各国在长期的相邻相处中编织了特殊的邻里关系。就文化而言,东北亚各国既具有多样的个性特质,又具有融通的认同性特点。特别是中国、日本与朝鲜半岛国家之间的文化关系有着深刻与特殊的历史积淀和相融基础。在早期历史上,中国的文化思想,包括文字对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影响很大,奠定了三者之间的思想文化认同基础。蒙古与中国有着难分难解的历史联系,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国家也有着很深的文化结缘。俄罗斯一向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主体性,就其文化中心立基与传播来说,主要的基础和方向是欧洲,历史上,对东北亚的文化历史导向性影响不大。

从长期的历史沿革看,东北亚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基于多种因素,其中,民族性是形成不同文化特征的基础。不过,近代,东北亚国家文化的差异性有着强烈的国家发展路径的烙印。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中国经历了复杂多变的发展进程,主体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很大的波折,民族文化是在多变的环境中成长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东北亚各国的民族主义意识增强,强调和突出民族性文化的公民意识和政治推力凸显,各国对自身主体性的回归与塑造给予越来越大的支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交往中,无论是公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还是国家的民族主义政治,都有显著的加强。

当然,与此同时,文化的国际和区域包容性与认同性趋势也在发展。在全球化、区域化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国家间的民族边界隔离被打开,相互间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联系加强,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相互依存特征,这导致许多新的变化:其一,各国间相互联系大大增进,特别是互联网钩织下的新媒体网络,编织了跨国的“无缝连接网”,因此,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碰撞和交融性增强,各方的竞争性融入提升了文化的认同与包容性;其二,各国公民间的相互接触大幅度增加,学习、交流、旅游、工作等机会增加,这导致公民间的模仿和借鉴,并使得差异性之中包容着难以厘清的共通性;其三,文化的竞争成为重要的领域,文化信息化、产业化得到发展,差异文化的比较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优质性提升,推动了颇为大众认同的流通性文化产业发展。显然,在开放时代,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并存,民族文化是在一种开放、比较与相互借鉴的环境中发展与自强的,封闭环境下的文化存在与发展难以具备这种特征。

东北亚地区绝大多数国家实施开放、合作、发展的国策,在维护和提升本国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支持和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同时,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区域合作的发展等,也逐步提升了区域利益与区域意识的认同,新的形势催生着新认同理念和包容性文化的衍生。事实上,东北亚地区正在经历由近代形成的旧格局、旧关系向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格局、新关系的转变,其中,文化的转变居于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