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海学术论坛(2017年第2辑):东北亚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专辑
- 张蕴岭
- 7630字
- 2025-04-03 19:02:06
综合
论文化包容的条件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
戴圣鹏 代琼花[1]
摘要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视野中,文化是在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中生成与发展的。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而不是造成人类社会的对立或冲突。文化包容是文化在交往与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优良品性,即一种择优选择的品格。也就是说,文化包容是一种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选择与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与先进元素来实现自我创新与自我发展的生存本性。文化包容是不同文化交流与交往的重要条件,也是民族文化从地域性文化向世界性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现实的文化交流与交往中,文化包容不是无条件的包容,而是有条件的包容。每一种文化都会居于自身的发展需要与价值立场来选择与包容另一种文化或其他文化的先进元素与优秀成分。对于世界历史而言,文化包容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文化包容是世界不同文化实体交往与融合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不同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只有包容才能求得共存与发展,只有包容才能在世界文化与世界历史的发展中达成更多的共识,不同民族或国家才能形成更为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
关键词 文化包容 文化对立 文化冲突 历史条件 世界历史
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形态或不同民族的文化是相互冲突与对立的,还是相互包容与融合的?对于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学术界,不同的学者居于不同的立场也对此做出过不同的回答与解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视角中,我们又应当如何理解与认识这个问题?
一 文化不是为人类社会的对立或冲突而生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视野中,文化既不是先天的,也不是先于人的经验而产生的,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并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只要人的实践活动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的文化也必然会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人的实践或人的劳动构成了人的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源泉,是人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或人的劳动中创造了人的文化,没有人的实践或劳动,就不会有人的文化,也不会有人本身,没有人的实践活动或劳动的发展,就不会有人的文化的发展。劳动既是人的诞生方式与存在方式,同样也是文化的产生方式与发展方式。正是因为人在自身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自身的文化,所以任何文化既因劳动而生,也为劳动而存,也即文化为现实的人在其现实生活过程中所创造,同时也为满足现实的人及其现实活动而存在。文化价值就在于如何满足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活(活动)的需要,一种对人的现实劳动失去价值的文化,也必然会被现实的人所抛弃,失去其存在的现实性与历史必然性。
人们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自身的文化,也必然意味着任何一种由人所创造的文化都是历史的,意味着文化在其本质上是实践的。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产物,是人所创造的劳动产品中最能体现人的社会性的东西。文化的发展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相对于人的其他劳动产品而言,文化是人所创造的劳动产品中与自然没有直接性关系的产品,在人所创造的劳动产品中,绝大多数劳动产品都直接含有自然物质成分,而文化作为人的劳动产品,不带有半点天然物质成分,它是纯粹意义上的人工产品,是人的劳动产品中最远离自然的产品。也正是因为如此,文化更能体现人的创造性,更容易反映人的本质属性与本质力量。文化的诞生开创了人的精神世界,它是原本自然界就不存在的只属于人的世界。由此可见,文化的诞生进一步强化了人与动物的界线,拉开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也使得人的自由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了一个可以自我创造与自我做主的世界。文化的存在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也是人所创造的劳动产品中最具人化特征的劳动产品也即精神产品。
作为人的精神产品与精神世界,文化与人的其他物质性劳动产品的差异,决定着其有着不同于人的其他劳动产品的价值与意义。如果说人所生产的物质产品是人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而生产的,那么作为人的精神产品的文化则是为了满足人的更高需要——精神需要而生。它因人的精神需要而生,也为人的精神需要而存在。人的精神需要是人作为一种高等动物而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一个特征,也是人作为人而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从文化诞生的角度讲,文化绝不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冲突与对立而生,也不为人类社会的冲突与对立而存在。只要人的精神需要在不断地发展与升华,文化也必然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一种文化只有满足人的现实精神需要并能促进人的现实精神需要的不断升华,这种文化才有其现实的价值与意义。由此可见,无论哪一个民族或哪一个国家所创造的文化,只要其所创造的文化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的精神需要,能够为人的精神需要的提升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种文化就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对于这样的文化,人们就应该对其包容与接受,反之,则应抛弃与排斥。
文化虽然不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对立与冲突而生,但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着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生长的土壤与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也有其产生或创造的主体。不同的文化,由于其生长的土壤与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是有可能产生对立与冲突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有可能是其生长的土壤与存在的历史条件的不同而导致的,也有可能是其创造的主体不同而导致的。在农耕的生产方式与交往方式中生成的农耕文化,与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与交往方式中生成的工业文化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的,这种差异为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对立与冲突埋下了伏笔,也在现实的文化生活中造成了价值观念上的对立与冲突,例如,作为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等级观念与作为工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平等观念的对立与冲突。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这种类型的对立与冲突往往以先进的一方取代落后的一方而宣告结束。在人类历史上除了这种不同历史形态的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同一历史形态下的对立阶级之间的文化对立与冲突。在阶级社会中,由于阶级对立与阶级斗争的存在,相互对立或相互对抗的阶级所创造的反映自身阶级立场与阶级根本利益的文化是存在对立与冲突的。例如,无产阶级文化与资产阶级文化之间是存在对立与冲突的,并且这种对立与冲突只有在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的历史进程中并随着资产阶级的消亡以及自身阶级属性的消亡才得到根本性消除。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文化的对立与冲突只不过是阶级对立与阶级斗争在文化上的表现与反映。不同阶级的文化对立与文化冲突在阶级社会中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就放大或夸大其影响,更不能据此认为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对立与冲突是人类社会不同文明民族或文明国家产生对立与冲突的根源。
二 文化包容的基础与条件
文化是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产生与存在的,而不是构成世界文明冲突或社会意识形态对立的根源或根本原因。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并不取决于或根源于其各自所创造的文化。世界不同文明实体之间的冲突与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是有其原因的,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看来,包括文明冲突或文化冲突在内的“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3]。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他们之间的发展程度与交往程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4]如果世界各个民族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越充分,社会分工越发达,社会交往越广泛与深入,民族之间的关系就越融洽、越友好,各民族就越能和平相处。相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而言,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与融合才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与大趋势。
正像文化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样,文化的包容性也是在文化的发展与交往中生成的。没有文化的发展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就不会有文化的包容。“文化的包容性是指文化在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中,可以吸收与借鉴其他文化优秀与先进的地方为自己所用并对其他优秀文化采取一种友好与相容的态度,而不是对其采取排斥与对立的态度与行为,更不是在文化交往与文化发展中以侵蚀、吞并、消灭其他民族文化为目的。”[5]对于文化的包容性而言,一种文化只有对另一种文化有用与有利,其才会对另一种文化采取包容性态度,而不是排斥与对立的态度。一般来讲,当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失去有用价值时或者与其所代表的利益相对立时,这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往往采取的不是包容的态度,而是摒弃或对立的态度。要科学而合理地认识与把握文化包容,就必须把文化包容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放到现实的文化交流与交往中,我们才有可能对文化包容形成科学的认识与把握。抛开具体历史条件与现实环境来谈文化包容,都是对文化包容的抽象理解与缺乏感性的直观把握。这样的思维方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不同种类的文化或不同形态的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正如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是有条件的对立与冲突一样,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也是有条件的包容。文化之间的对立不是一种绝对的对立,文化之间的包容也不是一种绝对的包容。文化具有包容的品质,并不意味着文化就像大海,可以海纳百川,可以无所不容。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交往中,一种文化对其他文化或自身传统文化包容什么与不能包容什么,取决于其文化的价值立场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一种与某种文化的价值立场相对立、不符合其发展需要的文化或文化元素是不可能被包容的。例如,在阶级社会中,两个相互对立阶级的文化中那些反映其根本阶级立场与阶级利益的文化元素或价值观念,是很难相互包容的。由此可见,文化的价值立场或者说其所代表的利益诉求以及发展的需要构成了一种文化包容另一种文化的界线与尺度。因此,一种文化所包容的其他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应是有利于维护其自身价值立场并能够促进其文化的发展的。与其文化的价值立场相对立的内容是不可能被包容的,此外,不能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其他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也是很难被包容的。文化的包容是有选择的包容,其选择包容的一般是其他文化优秀的部分与先进的元素,并且是有利于自身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部分与元素。在文化交流与交往中,对于那些有害的、落后的文化成分与文化元素,不但不能包容与接受,还应坚决抵制与摒弃。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文化的包容,也是文化实现自我存在与发展的一种选择,确切地讲是一种择优性选择,“即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包容更多的是对另一种文化的优秀与先进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的选择、吸收与包容,而不是对其低劣与落后的文化内容与文化表现形式进行包容与吸收。对于文化的包容性而言,包容本身即蕴含着对另一种文化的扬弃与吸收,也蕴含着对另一种文化的批判与借鉴”[6]。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看来,文化包容是文化交流与交往的重要条件,也是不同文化之间能够相互借鉴与吸收,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内在品质。文化的包容性,是文化的一种择优发展的本性,是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天然本性,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越具有包容性的文化,越有文化自信;越自信的文化,越有包容品格。在现实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交往中,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包容另一种文化的存在,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另一种文化有着值得借鉴与吸收并有利于其存在与发展的东西,同时也在于对其自身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一种文化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要有包容的胸怀与品质,但在现实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交往中也不能随意放任这种品性与胸怀。文化可以共存,但并不意味着文化在交流与交往中可以无条件包容、无条件借鉴与吸收其他文化。有条件的包容,既可以确保自身文化的特性,也可以为自身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与新的血液,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三 文化包容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
无论是对黑格尔而言,还是对马克思而言,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是对于黑格尔来说,人类历史朝世界历史的演进是精神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世界历史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大工业时代的必然产物。正是大工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不断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本性使得人类历史的发展打破了地域性限制,越来越有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利益紧密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在当今世界,世界历史的进程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全球化,还表现为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一个不同于过去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就是世界性文化的创造不再由某个民族、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来创造与主导,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主导下,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性文化的创造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与多主体化。在过去的时代,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引领作用的民族或国家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往往被视为世界文化发展的主导文化或中心文化。但在现时代的社会大环境中,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全球化不再表现为某一民族或国家的文化的全球化,而是表现为世界文化创造主体的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元素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在一个越来越信息化、越来越智能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难鉴定一种世界文化潮流是由单一民族或国家所独自创造的。世界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的一种历史现状必然决定文化全球化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民族所能完全主导与垄断的。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与大趋势下,文化霸权的时代已逐渐终结,一个倡导文化包容发展、共同创新的新时达已经降临。
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全球化,也必然意味着在世界文化的交往与融合中,文化包容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世界不同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只有包容才能求得共存与发展,只有包容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达成更多的共识,不同民族或国家才能形成更为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越创新的文化,越先进的文化,越具有包容的特质,越能在文化的交流与交往中吸收与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与先进元素。而越能整合与吸收世界其他先进文化与优秀文化的文化,就越具有世界性,就越能成为文化全球化的主流文化与主导文化,成为世界性文化,从而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与精神推动力。而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那些缺乏包容性的文化,那些自我封闭、自我陶醉的文化,会越来越边缘化,甚至会成为世界历史进步的绊脚石与阻碍力量。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的众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缺乏包容的文化、自我封闭的文化、满足于过去、不思进取的文化,不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中断,就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消失。
具有包容品格的文化更易接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与先进元素,因而也更能实现自身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更易被其他文化所包容与接受,也更易从地域性文化向世界性文化转变,从而推动世界文化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与进步。缺乏包容性的文化,不仅保守与封闭,也易极端与偏执,这类特性的文化,更易在世界文化交流与交往中排斥其他文化,甚至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出现美国学者亨廷顿所论述的历史现象与世界格局。而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讲,不具有包容品格的文化不利于世界文化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究其原因就在于,一种封闭和缺乏包容的文化,不仅反映了创造这种文化的主体的保守思想与狭隘思维,也会对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或文化氛围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以及其人格产生影响,从而使得这些人更易思想保守与行为守旧,缺乏开放精神与创新思想,也很难接受其他文化与其他民族,从而在文化上造成世界的割裂与地域化。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固然是在众多的矛盾中展开与前进的,但过于强调不同民族文化的对立与对抗,并不利于世界历史的健康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既有利于不同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世界性文化的形成是世界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视野中,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精神生产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使世界人民在物质需要上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物质需要的紧密联系必然会使人们在精神需要的满足上更具一致性,文化全球化也应运而生。
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在文化上的反映与体现。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具有包容品格的文化,越容易适应全球化的发展,也就越容易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得到生存与发展,并使自身全球化,甚至是成为全球化的主流文化与主导文化。文化包容是文化全球化的重要条件与重要基础,也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并被世界人民所接受与认可的必要条件。文化全球化虽然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与在文化上的反映,但文化全球化又会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全球化。这种反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滞后于经济全球化时,可能会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甚至扰乱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例如,在当下,极端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价值观的兴起,就已经给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不小的阻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经济全球化的正常发展。二是文化全球化的快速与健康发展会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或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而言,世界历史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全球化,还表现为文化全球化。因此,推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也有利于人类社会形成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文化要全球化,文化就应具有包容的品质,在文化包容中实现世界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在世界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中促进世界历史的健康发展与正常演进。
总而言之,每一个民族都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自身的文化,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征与品性。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品格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其民族认同与民族凝聚的重要基石。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充满自豪,是一种十分自然的民族情感,但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往中,不能因为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充满自豪、充满自信,就自满与傲慢,就对其他民族的文化缺乏敬重,就刻意贬低其他民族的文化,对其他民族的文化缺乏包容,并拒绝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与交往。一个民族的文化要获得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就需要具有包容品格的胸襟与胸怀,就需要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缺乏包容精神,不仅会葬送自身文化发展的前景,还可能阻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戴圣鹏:《论文化的包容性》,《人文杂志》2015年第4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
[1]戴圣鹏,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哲学、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代琼花,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49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9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47页。
[5]戴圣鹏:《论文化的包容性》,《人文杂志》2015年第4期。
[6]戴圣鹏:《论文化的包容性》,《人文杂志》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