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丝路学刊(总第4期)
- 马丽蓉主编
- 15554字
- 2025-04-07 18:09:46
·特稿·
“一带一路”建设五周年:回顾与展望[1]
王文 刘典
【摘要】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8年,“一带一路”建设迎来第五年。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国期望增进各国战略互信与对话合作,为携手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通过高层引领对接,双边、多边合作遍地开花,公共外交助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总体布局、政策规划、基础设施、贸易发展、金融合作、人文交流、能源资源合作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搭建起“四梁八柱”式的坚实基础。五年来的进展与经验表明,“一带一路”建设不是昙花一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仍要为推动深化合作做准备,“一带一路”建设仍需要时间来推进。五年来的建设中,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坚持以持久战的心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阻力,抓住历史契机,持续推进“三步走”战略,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中国改革开放对接,实现更加深远、更加开放、更加普惠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 中国外交
【作者简介】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典,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一带一路”不是凭空出现的,亦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从无到有、从理念到行动、从高层倡议到分层落实、从双边合作到全球峰会、从一国倡议到进入联合国文件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五年时间,“一带一路”在国内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基本的制度构建工作已完成,为下一步更扎实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不断推进合作,积极利用现有机制,不断创新,有力推动了区域内和跨区域合作,形成从官方到民间的多层次合作网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以来,中国已累计与8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3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一带一路”参与方逐步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2]“一带一路”已成为几乎所有中外双边会谈、多边合作场合必谈的话题,也成为中国外交理念与政策阐释中必谈的内容。
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将“倡议”升级为“国际合作”,表明了中国持续推进“一带一路”的决心与耐心。“一带一路”首次写入党章,将国家意志进一步上升为党的意志,更表明了高层对“一带一路”的重视程度。“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全面的能力基础。“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具体领域包括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经贸合作水平、扩大产能与投资合作、拓展金融合作空间、加强生态环保合作、有序推进海上合作、深化人文社会及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带一路”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自提出以来,外界存在不少质疑之声。虽然“一带一路”已经走过了五年时间,但是如此宏大的工程不能操之过急,“一带一路”的发展需要关爱呵护,需要引领扶持。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深远国际、国内影响,要以更长远的眼光、更持久的战略耐力推动其建设;另一方面,要继续保持战略自信,持续对内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设想。[3]
一 多领域合作夯实“四梁八柱”式基础
(一)国内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构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首先是以国家高层互访为引领,形成深化合作的第一推动力,进而广泛开展包括部门合作、地方合作在内的多层次、多渠道政府间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中央、各部委和地方的三层互动式国内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从中央的角度来看,中央高层起到了引领“一带一路”倡议与他国战略对接的作用,高层访问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强大的政治推动力。通过高层引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得到了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回应,形成了包括凝聚合作共识、签署合作协议、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扩大各领域交流合作的一系列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元首外交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见表1)。2017年,中央高层出访了瑞士、芬兰、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等国际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1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访华,中国与相关国家签署270多项经贸等多领域合作文件。高峰论坛催动订单落地,促进相关企业业绩快速释放。2017年3月以来,中国国际工程企业连续新签一批大额海外订单,未来相关企业将进入业绩释放阶段,盈利空间继续拓宽。[4]
表1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元首外交成果一览

表1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元首外交成果一览-续表1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从最初的中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扩展到大洋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各个大洲,初步形成了覆盖亚、欧、非、拉四大洲的国际产能合作格局,形成了新的区域经济贸易格局。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不同的会议和文件中强调“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见表2、表3)。作为一项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一带一路”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加强政策制定是确保其务实推进的根本。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被认为是有关“一带一路”的第一个白皮书。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根据最近几年出现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具体政策,这对于今后“一带一路”的长远发展格外重要。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5次提及“一带一路”,全面论述了其取得的成果和今后的工作。
表2 习近平主席谈“一带一路”

表2 习近平主席谈“一带一路”-续表1

表2 习近平主席谈“一带一路”-续表2

表3 关于“一带一路”的其他重要指示和中央精神

从部委的角度来看,国家各部委健全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具体政策。经过五年的耕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总体框架雏形已经显现,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了工作要求,为新阶段“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走向纵深提供了长期的规划和实行方向。国家各部委也纷纷制定落实推进“一带一路”的指导意见、行业规范和行动方案。目前国家各部委在“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制定上显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点,包括所制定政策内容的全面性、政策制定的专业性提高以及政策制定的协调性加强。
国家各部委的政策制定内容全面、涉及领域广泛。根据“一带一路”建设总体布局(见表4),“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四条丝绸之路的构建,包括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与和平丝绸之路。政策的内容基本覆盖了五大合作重点,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各部委根据自身优势,重点推进各自领域的“通”。比如,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在2018年3月发布了《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措施(试行)》的通知,强调了要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便利跨境贸易。[5]
表4 “一带一路”建设总体布局

国家各部委根据自身特点,在“一带一路”的大框架内找准自身定位,政策制定的专业性明显提高。比如,国家邮政局为充分发挥邮政业互联互通的作用,推进邮政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于2018年正式发布了《国家邮政局关于推进邮政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文件充分认识到邮政业在“一带一路”大框架中的定位和意义,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一带一路”寄递服务网络。[6]
国家各部委之间制定政策的协调性增强(见表5)。“一带一路”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加强政策制定的协调性有助于项目的实施推进。比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在2015年3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商务部又联合发布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2017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了《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其中指出要推进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化进程,将中欧班列打造成国际知名物流品牌。[7]
表5 各部委和地方落实“一带一路”建设

表5 各部委和地方落实“一带一路”建设-续表1

最后,地方政府落实了“一带一路”的政策体系。在“一带一路”建设进入第五年之际,相关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中央与地方相协调,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大局。部分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突出了与“一带一路”的协同度和政策规划的专业性,不少地方政府还强调了保障性政策的作用。[8]“一带一路”是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大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五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地方推进的前提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开创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地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将中央的具体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政策落地,是地方推进的关键。中国省份众多、地域广阔,统筹兼顾的同时,又要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开展工作,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中央整体规划下,鼓励地方创新,通过创新对外合作机制、对外投融资模式、对外合作平台和对外技术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动力。
(二)国际合作推动“一带一路”落地开花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首先,中外政策沟通在“一带一路”建设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合作规划,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双边合作机制(见表6)。同时,中方积极探索建立双边联合工作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联合委员会、混合委员会、协会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双边机制,协调推动合作项目实施。
表6 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的双边文件

表6 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的双边文件-续表1

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积极强化多边合作机制,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多边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亚欧会议、亚洲合作对话、亚信会议、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等机制。通过战略对话,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沟通,深化合作,带动了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另一方面,继续发挥沿线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和展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前海合作论坛、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
习近平主席在各大重要国际平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相关国家和国际机构的热情回应。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作为主席国积极推动与其他G20成员在中东问题、中亚问题、气候问题等领域对接合作的可能性。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自由贸易区,通过关税减让,取消非关税壁垒等措施扩大金融、旅游、投资、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合作也日益深化,欧盟的“容克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中国与欧洲及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发展迅速,贸易物流往来频繁。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三国达成《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一带一路”首个多边经济合作走廊正式实施。[9]在深化多边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和各方参与国的朋友圈和合作范围持续扩大。2017年,我国新签署约50份“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协议,占当前已签署协议总数的近1/2。新签协议涉及新增国际组织约20个,与国际多边组织对接明显加强;涉及新增沿线国家20余个,主要分布在中东欧、非洲及东南亚地区,至2018年已基本实现中东欧地区全覆盖。[10]
在公共外交方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语言、教育、旅游、民间文化等交往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增进沿线人民的相互理解,为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奠定民意基础。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沿线国家和地区兴起了“汉语热”,汉语作为沟通你我的文化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教育部与沿线60多个国家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截至2018年年初,中国已在沿线国家举办37个办学项目、131所孔子学院、119个孔子课堂,来华留学生中将近一半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部在沿线37个国家、70多个城市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近300场,成功举办中埃文化年“丝路新韵”展演等活动。[11]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每年五月定期举办“中国文化周”、中秋节期间举办“天涯共此时”中秋品牌活动、新年举行“欢乐春节”活动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根据中国文化部的工作计划,到2020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总数将达到50个以上。[12]丰富多样的跨国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了沿线国家对中华文明的了解,增进了中外友人的联系和情谊,推动了“一带一路”具体项目的落实。
其次,设施联通疏通了世界经济“主动脉”。“一带一路”建设五年来,在设施联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重大项目先后落地,并且在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领域的成绩突出。
从设施建设的类别来看,在铁路领域,中欧班列开行近7000列,运行线路57条,国内开行城市35个,到达欧洲12个国家34个城市。[13]在航空领域,截至2017年5月,中国民航已与43个沿线国家实现空中直航,国外航空公司新开18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线。[14]在港口和海上物流领域,截至2017年5月,中国已与沿线36个国家及欧盟、东盟分别签订了双边海运协定(河运协定);截至2017年11月,国外航空公司新开18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线。在跨境光缆领域,中国已与沿线12个国家建有34条跨境光缆和多条国际海缆;2017年12月3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与老挝、沙特、塞尔维亚、泰国、土耳其、阿联酋等国家相关部门共同发起《“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15]
在能源资源合作方面,一批重点能源资源合作项目建设已取得积极进展(见表7)。比如,中缅输油管道正式投运,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也已通气投产;在核能利用领域,恰希玛核电项目、卡拉奇核电项目进展顺利;在水电利用领域,中国三峡集团承接了中巴经济走廊的首个水电项目——卡洛特水电站项目,该项目有望提前完工。
表7 能源合作的部分成果清单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参与国开展生态环境合作。作为“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撑,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外代表的金融机构在支持“一带一路”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有效地引领社会资本向环境保护转移。比如,丝路基金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为巴基斯坦开发水电站等清洁设施。新开发银行在华盛顿公布了首批四国绿色可再生资源贷款项目,支持成员方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建设。[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17]为保护“一带一路”沿线的生态环境,中国与各方在技术、企业和金融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各国和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贸易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开辟了广阔的新空间。在贸易方面,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在不断上升市场合作领域逐渐扩大,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高。在投资合作方面,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开放发展,对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服务业投资超过300亿美元,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根据最新公布的《“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4403.2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13.4%,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6.2%。[18]从贸易市场看,东南亚是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其中越南超越马来西亚,成为中国在沿线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另据商务部的统计,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75个,累计投资超过225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超过17亿美元的税收和超过22万个就业岗位。[19]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中国加快了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建设。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了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20]中国已与58国签署各类投资贸易协定,正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5个自由贸易区,已签署10个自由贸易协定,包括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的自贸协定,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除与哥斯达黎加的自贸协定外,其他9个自贸协定已经开始实施。此外,中国正在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澳大利亚、挪威、冰岛、瑞士商建5个自贸区,完成了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联合研究,结束了与韩国的自贸区联合研究,正在开展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21]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合作助力经济发展,促进“一带一路”资金融通。为解决融资难题、实现资金融通以及推动合作项目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五年以来,注重推动沿线国家政府之间的相互合作,促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努力为融资活动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相应支撑措施和保障体系陆续建立,金融保障不断增强。2017年3月,亚投行实现首次扩容,新增包括阿富汗、中国香港、加拿大、比利时在内的13名成员,成员数量增至70个,超越亚洲开发银行成员规模,成为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多边开发机构。[22]此外,“一带一路”建设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在国际合作方面成效显著,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中两个方向的使用规模稳步上升,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跨境收支占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迅速上升。[23]
以“一带一路”为纽带,新型国际金融公共产品供给与金融合作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一带一路”沿线金融服务逐步跟进。目前,与“一带一路”对接的金融机制有多个资金平台,包括亚投行、中非发展基金、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贷款等(见表8、表9)。2017年,中国持续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融资力度,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分别提供相当于362亿美元和188亿美元的专项贷款。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也已为沿线近20个国家合作项目提供了各种类型的保险服务,与白俄罗斯、格鲁吉亚等国签署合作协议。
表8 “一带一路”对接的金融机制

表9 “一带一路”沿线金融服务逐步跟进

最后,人文交流构建起中外民心相通的桥梁。“一带一路”建设五年以来,中外文化旅游合作日益深化,促进民情了解、民意沟通、民心相连。民间交往、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各种形式的文化交往,如博览会、教育合作培训、孔子学院、文化论坛、中国学论坛、汉学大会等,都把推介“一带一路”和传播沿线各国的文化作为最重要的内容。
文化方面,中国已与53个沿线国家建立734对友好城市关系,博览会、旅游节、电影节、论坛、联合考古等交流活动频繁。旅游方面,中国已与24个沿线国家实现公民免签或落地签,逐步向西亚北非、中东欧等地区扩大。[24]
在政府层面,教育部着力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丝绸之路”师资培训推进计划等,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25]2017年1月,文化部发布《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打造知名交流品牌、促进文化贸易的大方针,同时提出“丝绸之路文化之旅”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使者”计划、“一带一路”艺术创作扶持计划、“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计划等。[26]
在民间交往层面,随着“一带一路”框架内经济合作的深入,中国企业与合作方之间的相互了解尚不足。因此,中国企业非常重视邀请对方的知名专家、技术人员,除进行培训外,也让其亲身感受企业的技术实力。这些一线人员通过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部分人对中国的认知。另外,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人文活动越来越多,例如,举办“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国际文化遗产论坛,成立“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等。
二 “一带一路”的宏观愿景与“三步走”战略
(一)“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蓝图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写入党章,这充分体现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视以及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
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市场广大,而且各国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因此,它们都对经济发展和对外合作有强烈的愿望。
其次,当下国际格局正在发生重大改变。美国自2016年大选以来的诸多政策新动向颠覆了国际社会对于其国家形象的角色认知,欧洲面临英国脱欧、难民等政治难题,世界经济发展面临“治理赤字”。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增长速度所带来的财富和影响力都是巨大的。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推进国内改革,深化对外开放,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再者,五年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中国与沿线各国和地区的积极推动下,已搭建起“四梁八柱”式基础,在风险应对、争端解决、深化合作等方面都建立起了日趋完善的处理机制。
共建“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既开展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贸易投资等重点领域的务实合作,也重视推动沿线国家之间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从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来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跨国、跨区域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合作方向。中国政府鼓励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铁路、公路、港口、电力、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互联互通,造福广大民众。
从提高经贸合作水平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建立了紧密的经贸联系,有力地促进了各国经济和产业发展。中国重视进一步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致力于建立更加均衡、平等和可持续的贸易体系。从扩大产能与投资合作来看,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扩大相互投资,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另一优先合作方向。
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一些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支持本国优势产业走出去,以严格的技术和环保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元化投资,培育双边经济合作新亮点。在拓展金融合作空间方面,加强金融合作,促进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稳定的融资环境,也有利于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实体经济发展和价值链创造,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有关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创新融资机制,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从生态环保合作看,中国致力于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一带一路”合作,分享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最新理念、技术和实践,积极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责任。
在有序推进海上合作方面,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依托海上合作,发展海上贸易、互联互通和海洋经济,打造一批海上合作支点港口,维护海上大通道的安全畅通。同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上执法安全等多领域合作。
最后,要深化人文社会及其他领域交流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民众友好交往和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等活动带来了便利和机遇。中国支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努力构建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各国民众相知相亲的和平发展格局。
(二)“一带一路”顺利完成需经三大阶段
对比五年来已取得的成就和最终的蓝图与愿景,大胆设想,“一带一路”在2049年初步建成,这一过程需要经过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2014~2016年的动员阶段,进行国内动员与国际动员,打通国内外市场。
第二阶段是2016~2021年的规划阶段,在先前基础上成立跨国协调小组,厘清各项合作机制的标准与拓展施行范围,共同制定协调与仲裁机制,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一体化政策、货币金融合作及文化交流与人力建设等进程,争取到2021年搭成基本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部治理框架。2021年也是中国“两个一百年”中的第一个百年。2012年,中共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向中国人民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时代号召。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也将在国际舞台上搭建好“一带一路”政策及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三阶段是2021~2049年的施行阶段,具体落实相关建设、共建基层项目与重点工程。[27]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一体化、人力资源与行政能力建设、货币金融安全网建设等方面的规划,不断推进和夯实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大支柱的基础,实现互联互通目标。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同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也将最终实现。
(三)“一带一路”持续发展的三个关键依托
从国内、国外发展来看,“一带一路”建设不能操之过急,要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目前,“一带一路”的持续发展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
一是取决于中国国内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对外所展现的国家魅力。目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绩着迷,使得“一带一路”释放的互联互通思想成为他国发展道路的重要选项。然而,我们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性和困难度有战略认识。一国崛起之路从来都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近现代史中,有的甚至在接近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成功的前夜,出现了重大挫败。这些历史教训都提醒着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带一路”的持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增值产品。当前是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近的时刻,只要依照十九大报告中所述,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么,“一带一路”对外释放的各类国际合作倡议将会进一步具有说服力与可行性。从这个角度看,“一带一路”的持续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同步。
二是取决于中国与各国的双边关系尤其是战略互信程度。不同的国家对“一带一路”有着不同看法。中国努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和组织的发展战略对接,目前看来,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沙特阿拉伯的“西部规划”、蒙古国的“草原之路”、欧盟的“欧洲投资计划”、东盟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波兰的“负责任的发展战略”、印度尼西亚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土耳其的“中间走廊”倡议、塞尔维亚的“再工业化”战略、亚太经合组织的互联互通蓝图、亚欧的互联互通合作、联合国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相关双边与多国合作的进展较快。全球发展经验不再局限于“华盛顿共识”的西方模式,而是产生了互学互鉴、从中国发展道路中汲取有效经验的国际知识开放新格局。[28]
三是取决于不同国家具体项目的不同进展。“一带一路”所提供的“五通”需要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些本身都与各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效果密不可分。而沿线国家资源多少不一、成本高低各异、资本风险有别、产能消化与结构转型需要时间、政府权威度也不一样。根据笔者对50多国的实践调研经验来看,“一带一路”具体项目在有的国家进展缓慢,在有的国家进展快速,如在巴基斯坦、柬埔寨等国的一些项目可视为“一带一路”的旗舰标杆;在有的国家项目遇到了挫折,在有的国家项目进展相对顺畅,例如,在肯尼亚的蒙内铁路是该国100年来的第一条现代铁路,极大地造福于当地,在莫斯科由中国公司全资运营的格林武德商贸园已有来自14个国家的300家企业入驻;在埃及苏伊士运河河口的中埃泰达工业园在沙漠中呈现出1万多人的小镇规模。可见,“一带一路”建设在各个国家没有统一的完成时间表,但只要在往前推进,迟早都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人通常把“一带一路”视为第二轮“改革开放”。如果以持久战的长远心态看待“一带一路”建设,许多风险、波折、困难就变得更容易理解了。
三 以持久战的心态看待“一带一路”建设
不可否认的是,“一带一路”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自提出以来,外界存在不少质疑之声,虽然“一带一路”已经走过了五年的时间,但是如此宏大的工程不能操之过急,“一带一路”的发展需要关爱呵护,需要引领扶持。
(一)保持耐心和毅力,提高公共产品质量,持久推进宏观政策
十九大之后,“一带一路”开始进入持续建设、精耕细作期,需加强规划引领,把握重点方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平台,打造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依托重点港口、陆港,打造畅通、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商业贸易领域仍是重点,多渠道投融资支持是项目落地的关键因素。
在宏观政策上,需对“一带一路”保持长时间的耐心与毅力,着力提高公共产品质量。“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讲求双赢和多赢的国际公共产品,但也是长期工程,中国要有耐心,通过长期建设展现其优势,消除内在与外在疑虑。这包括:我们需要高度审慎地吸纳外部有效力量,谨慎考虑吸纳美国等发达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可能与挑战,提高“一带一路”倡议整体的国际影响力;我们还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以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与亚投行等国际开发组织的对接,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贸易流动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供应,推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相关投资与贸易中的使用。
(二)培养人才队伍,统筹各方利益,明确竞争规则,攻坚推进政府执行
在政府执行中,需要在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面进行长远布局,规范参与各方的竞争行为。其一,拓宽人才培养路径,用好国际化人才。中国已经承诺自2017年5月,未来5年为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来华研修培训名额,派遣50名高级经贸专家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询服务。而在此之外,政府也应当着力培养本国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足够了解的人才,避免政策落地环节中的误解与矛盾。另外,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华商的积极作用也有助于推动中国项目走出去。再者,加强沿线智库交流也有助于减少各国领导层和智力人才认知上的偏见。其二,政府应当着力规范赴外投资建设企业之间、各地政府之间的不良竞争行为,统筹规划各地区利益,保障竞争规则的有效执行。中国政府应注重提高与当地媒体及公关机构交往的能力,提高项目透明度、规范信息披露;充分重视海外公关人才的培养,推动公共关系工作常态化与制度化。通过主动、真实、客观的信息披露,让当地社会了解中国企业在东道国所做的有益之举。[29]其三,中国政府需加快建立实体化的统筹协调机制,综合考量各部委发起制定的各项“一带一路”政策文本,防止各部门之间产生政策冲突,抑制各地方政府互相争夺资源和权力,平衡各对外企业之间的竞争。[30]
(三)增进对沿线国家的了解,扎根当地发展经济,迂回推进企业探索
在企业探索上,应当大胆增进对沿线国家的了解,造福投资地区。企业需要积极探索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与投资合作,避免采用恶性竞争手段,避免损害本国企业利益和“一带一路”倡议。完善一系列的商务支撑体系与服务意识,在投资、保险、金融、企业管理、法律、审计、咨询与调查等各个服务领域强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减少不必要的运营风险,完善各个机构与企业的国际化战略。[31]面临可能的安全与政治风险,企业必须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险评估,减少与当地民众的矛盾。此外,无论是投资还是贸易,中国企业都应当努力扎根当地,正视当地民众的诉求,为本地社群做出贡献,从而为长期经贸合作奠定基础。
亚太地区拥有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亚太地区若保持现有经济增长势头,至2030年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总计将超过22.6万亿美元,即每年1.5万亿美元(不考虑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成本)。[32]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很多国家愿意对接的潜在原因。因此,中国企业走出去应与国内产能转移政策相结合,因地制宜,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取得双赢。
本文选取三个切入点,一是总结五年来的发展成果,介绍了“一带一路”近年来政策推进的最新进展。五年来,“一带一路”已经由理念转变为实际行动,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组织和企业等的支持。二是正视现有发展挑战,审视了现有的发展成果与顶层框架,有的放矢地提出了“三步走”的解决方案。三是展望未来发展前景,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深远的国际、国内影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进行长远布局,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安排与规划,以持久战的心态致力于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寻求发展的共同愿望。作为一种精神、理念与实践,“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发展方案,是对过去500年大国崛起进程中“国强必霸”历史规律的修正,也是对西方现实主义“零和博弈”国际关系理论的突破和创新。从十八大的“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到十九大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对外开放在地理格局上将呈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发展趋势,这一局面顺应全球经济发展大势,统筹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33]“一带一路”走过了五年历程,回顾过去,共商、共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搭建起“四梁八柱”式基础;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现有框架下蓄势待发,将迎来辉煌的共享成果。“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历史工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站在新的阶段,需要以持久战的心态、定力和干劲,攻坚续航,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突破。
(责任编辑:王畅)
The Fifth Anniversary of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Review and Prospect
Wang Wen,Liu Dian
Abstract: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of 2013,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visited Kazakhstan and Indonesia respectively,proposing the initiative of constructi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and“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 The year of 2018 marks the fifth anniversary of the creation of“the Belt and Road”Initiative. Through top-level design,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as well as public diplomacy,“the Belt and Road”construction has made tremendous progress. Fruitful achievements in the areas including the overall layout,development strategy synergies,infrastructure connectivity,trade facilitation,financial cooperation,cultural exchange,energy and resources cooperation as well 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ave been gained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Four Beams and Eight Pillars” . Instead of a flash in pan,“the Belt and Road”construction is a long-lasting cooperation framework which could overcome successive obstacles. Promoting the three-step strategy continuously,China should integrat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to its own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and contribute to a deepening,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avorable to the whole world.
Keywords:The Belt and Road;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Chinese Diplomacy
[1]本文简略版曾以《以持久战的心态对外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为题发表于《对外传播》2018年第5期,第23~25页。实习生陈兵、宋心平、董雅娜对本文亦有贡献。
[2]《“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成效显著》,2018年5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5/21/content_5292379.htm,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7月16日。
[3]王文:《中国应对“新威胁论”须有战略耐力》,《参考消息》2018年3月28日。
[4]汪毅、钱思韵:《“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五通”进展》,《金融市场研究》2017年第6期,第12~21页。
[5]《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措施(试行)》,2018年3月23日,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zchj/zcfg/50867.htm,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7月16日。
[6]《国家邮政局关于推进邮政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2018年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网站,http://www.spb.gov.cn/zc/flfgjzc_1/201801/W020180112609573373634.pdf,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7月18日。
[7]《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wcm.files/upload/CMSydylgw/201711/201711251049059.pdf,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7月16日。
[8]崔崑、庞伟、曹菲菲:《“一带一路”政策体系基本成型》,《丝路瞭望》2018年第4期,第6~9页。
[9]刘伟主编《读懂“一带一路”蓝图》,商务印书馆,2017,第166~167页
[10]公丕萍、卢伟、曹忠祥:《“一带一路”建设最新进展、形势变化与2018年推进策略》,《今传媒》2018年第2期,第166~171页。
[11]张晓哲:《“一带一路”建设近三年成果显著》,《中国经济导报》2016年8月16日,第A02版。
[12]刘伟主编《读懂“一带一路”蓝图》,第169页。
[13]《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突破6000列》,新华网,2017年11月1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1/18/c_1121976280.htm,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7月15日。
[14]《“一带一路”沿线再增113条新航线 中国与沿线43国实现直航》,新华丝路网,2017年11月1日,http://silkroad.news.cn/invest/tzzx/67231.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7月15日。
[15]《“一带一路”数据观:“一带一路”的2017》,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43662.htm,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5月2日。
[16]刘伟主编《读懂“一带一路”蓝图》,第138~139页。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3月17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17/c_1118366322.htm,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4月27日。
[18]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大连瀚闻资讯有限公司:《“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2018年5月。
[19]《商务部:1-4月“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取得积极成果》,中国一带一路网,2018年6月1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56690.htm,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7月16日。
[20]马腾跃:《从理念到行动 由愿景变现实——“一带一路”建设四年来取得丰硕成果》,第68~69页。
[21]胡键:《“一带一路”阶段性成果、风险和前景》,《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11期,第12~14页。
[22]戴庆城:《成员增至70个,亚投行成全球第二大多边开发机构》,《联合早报》2017年3月23日。
[23]王文、刘英:《“一带一路”完善国际治理体系》,《东北亚论坛》2015年第6期,第57~66、125~126页。
[24]李自国:《“一带一路”:成果、问题与思路》,《欧亚经济》2017年第4期,第2~18页。
[25]《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4月27日。
[26]《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http://www.ndrc.gov.cn/fzgggz/fzgh/ghwb/gjjgh/201707/t20170720_855005.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4月27日。
[27]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丝绸之路”经济带课题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愿景与路径》,2014。
[28]王文:《“一带一路”重构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第33~38页。
[29]赵磊:《加强“一带一路”前期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丝路瞭望》2018年第4期,第4~5页。
[30]王文:《五十国归来看“一带一路”的长远发展》,《前线》2017年第5期,第38~40页。
[31]王文:《“一带一路”塑造新的开放世界》,2017年7月27日,http://www.rdcy.org/displaynews.php?id=37842,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5月2日。
[32]《亚洲基础设施需求较前期预测翻一番,每年超过1.7万亿美元》,2017年2月28日,亚洲开发银行网,https://www.adb.org/zh/news/asia-infrastructure-needs-exceed-17-trillion-year-double-previous-estimates,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7月15日。
[33]刘伟、王文:《新时代下的“一带一路”建设》,《人民论坛》2017年第36期,第3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