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户的借贷与信用担保(1930~2010)
- 赵学军
- 1417字
- 2025-04-08 18:47:42
导论
一 研究的缘起
近年来,农户借贷难的呼声不绝于耳。我们不由得要问: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怎么了?
从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诞生时起,农村金融一直是国家银行的重点业务之一。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专业银行与“大一统”中国人民银行的关系很难理顺,导致中国农业银行三次建立三次撤销。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中,对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特别关注。1979年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后,开始探索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中国农业银行在市场化改革中,逐渐走向商业银行,最终完成股份制改造,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银行。伴随着这一华丽转型,中国农业银行逐渐撤出农村金融业务领域,特别是撤出了面向千万小农的零售信贷业务领域,普通农户失去了从中国农业银行借贷的渠道。
虽然,在中国农业银行转向商业化经营时,政府设立了承担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功能并不是向农户、农村小企业提供信贷,而是供给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虽然形成了以粮棉油收购信贷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信贷为一翼,以农业和农村中长期信贷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业务格局,但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并没有大规模经营面向普通农户的信贷业务。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被推上前台,人们自然极其关注它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走过了曲折的路程。1996年脱离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后,农村信用合作社加快了改革步伐,形成了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三种不同形式的正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承担了农村信贷的大半业务,被戏称为“一农支三农”。
除这些正规金融机构外,在21世纪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中,各地还产生了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兴机构,它们正在成为农村新的融资渠道。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了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等多种性质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按说农户借贷的渠道增多了,那么他们就应该能够便利地得到贷款。但现实情况是农户仍然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这不由得促使我们思考如下问题:农户的借贷需求是什么?他们主要是从哪里借款的?为什么他们抱怨在正规金融机构得不到需要的贷款?为什么农村信贷资金需求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给出现错配?是什么原因导致正规金融机构不愿意向农户提供贷款?
对于农户为何在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困难,学术界大致提出了五种理论解释:一是认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以政府为中心的金融供给制度设计不足,金融机构贷款供给偏少;二是认为农村金融需求强烈,但借款者多,借款金额小,用途繁杂,贷款成本偏高;三是认为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贷配给,对农户十分不利;四是认为农户自身存在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导致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外部性约束加大;五是认为收入差距造成农户尤其是低收入农户融资困难。
笔者认为,这些解释还没有触及影响农户借贷的根本因素——信用担保。信用担保与信贷活动是相生相克的。分析农户借贷问题,需要用历史眼光审视农户借贷需求结构的变迁,分析农户借贷主渠道的变迁;需要深究制约正规金融机构向农户投放信贷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滞后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借贷困难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信用担保。破解农户不易在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难题,在于优先发展与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有鉴于此,笔者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研究农户借贷需求的结构及其变迁,二是探讨农户借贷渠道及其变迁,三是分析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变迁及其对农户借贷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