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的子课题——“牛红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调研成果。

牛红村所隶属的红河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牛红村又是红河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村、云南省扶贫工作的重要对象,因此对牛红村实施精准扶贫的全过程进行追踪、记录和研究可以窥探云南深度贫困山区精准扶贫之一斑。本书力图展现“精准扶贫”政策在牛红村实施的全过程,读者可以从中理解国家宏大的扶贫语境是如何转化于具体而细微的行动中,精准扶贫如何在边疆村落的泥土中生根发芽。

本书所使用的材料来自课题组在2016年到2017年之间几次田野调研所收集的调查问卷、对村民进行的深度访谈,以及红河县政府和垤玛乡政府提供的相关扶贫资料。牛红村的问卷调查是在全体村民中抽取了72个样本的基础上完成的。这72个样本的选取采用分组等距抽样法,具体做法是:课题组在牛红村村委会调取所有村民的名单,然后在村民名单里按照牛红村“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的比例随机抽取被访者。我们抽取了75位村民,这些村民中包括50位建档立卡户和25位非建档立卡户。调查过程中,几位被访者无法访问到,由村民小组长协调替换了该村其他同类型的村民。问卷调查从2016年12月一直持续到2017年5月,最后收集到合格的问卷72份,本书中的统计资料来源均以这72份调查问卷为基础。问卷调查工作由云南红河学院的哈尼族学生们协助完成。本书中的访谈资料来自红河县政府、垤玛乡政府、垤玛乡扶贫办、牛红村委会干部以及牛红村的普通村民。书中的很多扶贫资料由红河县扶贫办和垤玛乡扶贫办提供。

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牛红村的基本概况,包括自然地理、历史沿革与社会传统,以及牛红村农户的家庭和人口情况,读者可以对牛红村这样一个哈尼族村落生活的历史、地理以及扶贫实践的起点有个整体理解。第二章讲述了牛红村在精准扶贫之前的扶贫历程,从而便于理解后面章节中所阐述的“精准”扶贫与历次扶贫的区别。第三章分析了当下牛红村的致贫原因,以体会精准扶贫之“精准”所在。第四章介绍了牛红村如何实施国家统一的“五个一批”帮扶行为。第五章介绍了牛红村根据自身的特点所采取的独特的精准扶贫方式。移风易俗精准扶贫是垤玛乡政府和牛红村村委会的干部针对牛红村的情况专门制定的精准扶贫措施。乡村干部发现,牛红村丧葬大操大办的风俗给所有村民都造成沉重的负担,但是作为熟人社会的乡村不可能从内部抵抗这个延续了几百年的风俗。于是,垤玛乡政府出头并提供资金,带领村民实施简化丧葬仪式,开牛红村之先河。第六章总结了牛红村精准扶贫的成效与机制,为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提供参考。第七章总结了以牛红村为代表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精准扶贫中面临的一些障碍,提出建议,并展望未来牛红村的发展之路。

回顾牛红村实施精准扶贫的历程,用垤玛乡乡长周绕斌的一句话来概括最恰当不过了:“上面扶一把,(脱贫的)路还要自己走。”细究起来,精准扶贫政策在牛红村实施以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倒不是因为这次扶贫的资金投入有多大,而是精准扶贫对于乡村发展的作用就像一个“支点”,撬动了乡村的神经。如果没有这个外来的推动力,牛红村的脱贫之路还要继续摸索很长时间,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扶贫,牛红村的脱贫之路是走不远的。因此,牛红村的脱贫和振兴之路最终还需靠乡村干部和老百姓踏踏实实地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