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积极养育:一种科学的家庭教育新理念

当前的家庭教育突出的问题是父母对教育、对家庭、对孩子所持有的功利主义观念,是父母自身科学家庭教育素养的缺失,是父母消极的教育心态和教育状态,是父母家庭教育意识和责任的缺失。这些突出问题的背后是父母错误的人性观、教育观、家庭观和儿童观,导致单纯以追求应试教育和考试成绩为唯一目的的家庭教育错误倾向,忽略了对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更为重要的品格教育、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幸福教育、道德教育、情商教育、人际关系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和亲社会利他教育。很显然,这是一种狭隘的家庭教育观。

新时期呼唤一种科学的家庭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来有效提升父母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积极养育是国际教育的前沿理念,它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用实验数据做理论支撑,是对当下中国家庭教育实践困境的积极理论回应,能够指导和赋能当代父母,有效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积极养育以“积极”为导向,主张充分发掘孩子自身的积极天性、潜能、力量、优势和美德,培养孩子具有更多的积极力量,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全面发展。积极养育能够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科学理论和有效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是一种需要大力提倡和推广的新家庭教育理念。

积极养育注重对孩子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积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家庭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和应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前沿家庭教育理念。积极养育在中国正呈现强大的力量和蓬勃发展的态势,研究者高度重视相关领域内容的探索和推广。当前,父母存在的一些育儿问题和教育困惑,也迫切需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指导,但现实情况是积极养育理念备受关注,孩子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实践却亟待落实。

积极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积极心理学应用的一个重要分支。积极教育被定义为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形态,它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用科学实验数据做理论支撑,倡导品格、幸福、学业并重的教育理念,认为积极心理品格培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孩子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的提高,并且能有效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和提升孩子的快乐感、价值感、意义感和幸福感。

从价值取向和功能来看,积极心理学不仅强调对问题的修补功能,更强调对积极品质的建构功能,主张以积极的价值视角来解读人的各种心理行为现象,以此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美德和优势,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并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积极心理学的科学理念、方法论、研究对象和积极价值取向,能够成为积极养育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

积极养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具有更多的积极心理品质并实现人生最大的幸福。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本土化的积极教育思想资源和实践探索,积极养育的内容是“6+2”模式,即六大模块和两套身心健康培养系统。六大模块包括: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亲子关系、积极投入、积极意义和积极成就;两套身心健康培养系统包括:身心调节系统(运动、睡眠、饮食、放松等),积极美德与品质系统(六大美德24种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自我是指通过积极养育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方法,培养孩子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拥有良好的个性、认知、情绪、思维、意识。积极自我是个体在生命场景中对理性认知和积极行动的良好同一性意识,具体包括自尊、自信、自强、自控、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应对能力。研究发现,具有良好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感等积极自我的孩子,能够发现自身的优势,拥有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能做到更好地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能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困难和挫折,化解内在的心理冲突,让生命体验无尽的希望和拥有美好的未来。

积极情绪是指对有意义的事情的愉悦反应,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的积极评价时产生的美好感受。积极情绪包括欣喜、宁静、感激、兴趣、自豪、激励、希望、敬畏、幽默、爱等。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能增进和提高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教授提出了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安全、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能够拓宽视野,拓展个体智力、心理、身体和社会资源,增加个体的包容性和创造力,进而扩展个体的思维和行为范围,并且能建立起长久的心理能量。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利格曼指出,人在乐观愉快的心境下,对成功和幸福的渴望会更强,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的意志更坚强,更能坚持不懈,面对挫折不会否认自己。研究表明,孩子在心情好的时候,更愿意主动尝试和挑战,更愿意积极接受新观念、新想法和新经验。

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够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有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在积极情绪情感状态下,孩子会扩展认知和行动的范围,心智更灵活、态度更积极、做事更主动、行动更自觉、注意更集中、想象力更丰富、记忆更牢固、思维更敏捷。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应不断增加孩子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体验到快乐。

积极亲子关系是以安全的情感依恋为基础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一种关爱、尊重、平等、信任、和谐的关系,是家庭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是决定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是孩子健全人格发展的基础。研究表明,个体的发展,自婴幼儿期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开始,而后由家庭到学校,再由学校到社会,其间发展的心路历程是否正常,其关键决定因素在于起点的亲子关系。自婴幼儿开始,能在积极家庭环境中获得父母的关爱,从而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就等于奠定了此后人格发展的基石。

积极投入是训练和培养孩子专注、忘我投入、沉浸于当前所从事的活动和任务中,做到目标明确,反应灵敏,有控制感,有效激发孩子的求知、探索、读书、交友、利他和成长的内在动机。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受内在动机驱使而自主从事某种活动时,孩子会表现出更强烈的兴趣、兴奋、热情、主动性和自信心,他们会完全沉浸于其中,表现为目标明确,物我两忘,全身心投入,会有更出色的行为表现,发挥自身最佳的水平,会有更持久的坚持性和较高的独创性,并伴有强烈的自尊感、价值观、快乐感和幸福感的体验。

积极意义是孩子体验到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和意义感,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并使用自身的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事情,通过积极行动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积极养育是培养孩子热爱生活,敬畏生命,关心他人,引导和激励孩子做出有利于他人、社会和国家的亲社会行为,从而切身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孩子的成长是一种自我真实体验和主动探索的过程,需要父母用爱心和智慧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体验成长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获得人生的幸福。

积极成就是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父母通过积极养育的科学培养和引导,为孩子设定适当目标,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教会孩子掌握为人处世的方法,鼓励孩子积极进取,勤奋刻苦,刻意练习,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达到要求、实现既定目标、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懂得道理。积极养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方法和可操作性的技术,让孩子在求知、读书、交友、生活和成长中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取得成绩,形成良性循环,具有成长型思维和成长型价值观,通过自身的积极行动,激发自身探索世界的内驱力和自信心。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是积极养育的核心,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是积极养育的关键,让孩子拥有获得幸福生活的积极品质是积极养育的目标,让孩子有更多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有成就感和意义感,是积极养育的重要内容。

家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去除孩子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更要帮助孩子形成一种良好的、适应性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孩子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的人,同理,去掉孩子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人的生命系统不是由问题构成的,它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它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因此,家庭教育应改变这种偏向问题的取向,把工作重心放在培育和发掘孩子自身固有的积极天性和潜能上,通过培养和激发孩子人性中固有的积极力量、优势和美德,使他们真正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积极养育正是按这种积极价值取向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家庭教育新理念。积极养育倡导父母在传统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孩子品格、幸福和积极心理的培育。积极养育,可以弥补知识教育的不足,让孩子的身心发展更平衡、更全面,使孩子变得更优秀、更幸福。

积极养育主张,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具有积极的教育心态,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表达积极的情绪情感,使用积极的教育语言,营造积极的家庭环境,进行积极的亲子沟通,保护孩子的积极天性,培养孩子积极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具有更多的积极心理品质。通过应用积极养育的科学理念、实用方法和有效策略,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积极养育是一种科学的新型家庭教育,是一种更人性化、更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积极养育能充分激发孩子的积极天性、积极潜能和积极力量,能有效培育他们具有优势、力量、美德等积极心理品质,能培养他们从小具有善良之心、感恩之心、宽容之心、敬畏之心、进取之心。一个具有积极心态、积极思维、积极行动和积极价值取向的孩子,心中会充满力量,会有梦想、有目标、有希望,人生也因此会有成就、有价值、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