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将国际关系列为高等学校学生必修课的必要性分析

总体来说,目前高校对学生开展国际关系通识教育的渠道并不通畅,非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公共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很难有途径修读专门的国际关系课程。虽然大学思政课、军事理论课等必修课上也会涉及一定的国际关系知识,但在这些课程教学中,通常仅是或碎片化地解读部分国际热点问题,或粗略地解读中国外交政策,而缺少系统性的知识传授和深入的学理分析,这很难使学生建立起分析国际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当前,将国际关系列为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专门必修课,理由有如下几方面。

(一)掌握国际关系知识、树立全球意识和了解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当代公民的必备素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全球问题的冲击,人们不得不承认,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任何个人、集团、民族、国家都不可能独自求得生存和发展,会受到来自内外各种因素、变量的制约,彼此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今天“国内问题国际化”和“国际问题国内化”的趋势,已经使国际关系不仅涉及国家间关系,而且与普通民众个人息息相关[4],国际关系对个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安全、生活、事业的发展三个方面。虽然不是政治家、外交官,但普通民众对国际关系的理解、期望和参与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方向,个人可以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参与国内政治等途径来影响国际关系。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出于自觉还是出于无奈,人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关注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并做出相应的思考、回应。因此,今天的国际关系已经不再是政治家和外交家的专利,掌握国际知识、树立全球意识和了解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当代公民的一项必备素质。

(二)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要求公民懂得国际规则,具备国际化思维,具有一定的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主动融入国际体系,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某些方面甚至成为国际社会的引领者。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具有大国特色、大国风格和大国气度的中国外交正阔步向前、激荡世界,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世界联系得如此紧密,世界也从来没有像目前这样关注中国。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要求青年学子懂得国际规则、了解国际局势,具备国际化思维,具有一定的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为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做出贡献。因此,在高等学校开设国际关系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对于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加强国际合作、发展全球伙伴关系、落实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及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有着重大的基础性意义。

(三)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世界与国家的关系及其发展大势,是培养有国家利益观念、家国情怀和政治素养的新时代人才之前提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但同时,世界仍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现实和潜在的战争威胁仍然存在,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要培养有国家利益观念、家国情怀和政治素养的新时代人才,让学生了解世情国情是前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世界与国家的关系及其发展大势是关键。例如,针对当前的中美贸易争端、美国对伊朗极限施压、半岛核试验、英国脱欧等国际热点问题,青年学子只有系统地学习有关国际关系知识,才能理性思考,辨明是非,才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作为中国梦追梦者和圆梦人的青年学子,不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坐标系中的方位及其变化规律,不明白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历史、未来与发展趋势,就难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就难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就难以成为具有远大理想、自觉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科学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国家利益观念,有必要将国际关系专门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列入高等学校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