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效率的理论解释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3678.7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74114.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5元上升到2016年的53980元。随着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保政策变严、工程成本上涨等问题,依靠大规模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关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问题已成为关注焦点,经济效率作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源泉,研究何种因素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规模效率,进而提升经济效率成为本书的关注点。

长期以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刺激国内需求和平抑经济波动具有重要作用,中央政府陆续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均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稳定经济和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手段。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外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下降,大量出口型中小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为刺激国内市场需求,中央政府提出了“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内陆地区的落后运输条件,大量的资金流入了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迅猛。截至2016年底,铁路里程达到12.4万公里,公路里程达到469.63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达到2.2万公里,居世界第一。那么如此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如何,除了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之外,是否能够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进而带来经济的长期高质量增长。

理论上,交通基础设施不仅能从技术水平、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四个方面对经济效率产生影响,还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例如方便快捷的运输方式能够降低商务旅行时间成本和信息沟通成本,促进信息流通,加快人员、资本和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而且可以改变企业的运输成本,打破区域市场分割,促进区域一体化形成,深化分工与专业化,最终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水平。

在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对于扩大中国内陆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沿线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该倡议的不断推进,以及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将对中国经济地理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区域发展呈现东快西慢、重沿海轻内陆的格局,中部、西部以及东北一些内陆地区发展落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借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平台和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内陆地区能够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此过程中,培育能够带动内陆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提高内陆经济增长的质量,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重塑国内经济地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推进需要依托一系列经济走廊和经济带,西北丝绸之路包括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西南丝绸之路包括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东北丝绸之路主要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其中,中蒙俄经济走廊对外能够将我国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倡议的“草原丝绸之路”进行对接,在深化国际区域一体化,维护东北亚和我国周边地区稳定等方面具有特别意义。在对内方面,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内沿线涉及华北京津冀、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可以通过跨境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内陆地区的区位条件,对目前经济陷入衰落的东北三省尤为重要,也有利于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因此以中蒙俄经济走廊为例具体研究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