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探索试验时期

(一)三类中等职业学校

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全面学习苏联教育模式。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且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第四十七条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当时,把旧中国的职业教育改称为技术教育,并在安置400万名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机构基础上积极新办技工学校。1958年,为适应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小毕业生的升学问题,农民自发兴办了农业中学。至此,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形成了三种类型,即中等专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技工学校以及遍布农村的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国家干部,与高等学校纳入统一体制管理,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来校后通过严格的五年助教等制度培养从师能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提倡“谁用人、谁培养”的制度。技工学校属于劳动部门管理,劳动部门不像其他业务部门管理着本、专科院校,可以从本、专科院校中分配毕业生到技工学校任教,教师只能依靠自己培养,由此产生了技工师范教育。农村民办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的教师一般由三部分人员构成:文化课教师由当地的高中毕业生担任,农业知识和实践课教师由技术人员和技术精湛的老农担任,政治课教师由干部担任。20世纪60年代中期农业中学又被逐渐取消,教师的培养没有提上议事日程。[1]

(二)技工师范教育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提出“五年内,中央工业、农业、林业、运输、邮电、劳动等部门将培养熟练工人92万多人”。当时全国有150项大型新建项目,再加上对原有工矿企业的扩建改建,对技术工人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国家把大量的训练班经过整顿、充实、提高办成了技工学校,技工学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技工学校从1955年的78所一年内增至1956年的212所,在校生人数由1955年的48100人增至1956年的110867人。1958年各行各业开始跨越式发展,一年内技工学校发展到414所,1959年发展到747所。技工学校在国民经济恢复重建,尤其是在建立现代工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54年中央财经委批准颁发的《劳动部技工学校暂行办法(草案)》中提出,技工学校要培养理论与技术兼备的技工。由于技工学校依托厂矿、企业兴办,它的实践教学教师力量相对较强,但当时企业的技术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技工学校的理论教学相对薄弱,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教师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1959年4月13日,劳动部劳动力调配局局长邢予洪在全国技工学校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为了满足技工学校不断提高与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培养新教师和提高现有教师的水平。在技工学校较多的地区,应该争取选择条件较好的技工学校附设师资训练班,招收技工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再经过二年或三年的培养,使他们成为一批新生长的教师。”[2]1960年劳动部刘亚雄副部长在郑州举行的全国技工培训工作现场会议上的总结发言中指出:“去年技工学校大发展,今年是更大的发展,来年还要继续发展,所以要为来年的发展作好准备。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培训师资和制造机器。凡是已经有技工学校50所以上和今年计划发展到50所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应该筹办一、二所师资学校或训练班,积极培养教师;同时,也要重视由现有的学校培养输送。”[3]1959年10月2日,劳动部党组在给李先念副总理的请示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培养技工学校师资的师范学校。劳动部党组在报告中指出:“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技工学校六百零八所。最近在我部召开的技工培训工作座谈会上,各省市提出1960年还要兴办技工学校三百所。近几年来技工学校管理工作中感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缺少师资。据不完全的统计,现有的六百多所技工学校缺少教师近万人,加上明年新建学校所需的教师,数字就更大了。因此,大量培养师资已经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拟于1960年内开办三所为技工学校培养师资的师范学校:一所设在北京(附设技工学校),由劳动部直接管理,规模为2000人,其余两所分别设在上海和辽宁,规模各为1000人,委托地方代管。这三所学校主要是培养五金工种的技术理论课的教师和实习教师,并附带培训几门主要文化课的教师。鉴于我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农业技术改造,同时尖端科学技术也将有较快的发展,估计今后二、三年会大量需要农业机械、操纵自动控制设备等方面的新的技术工人,因此,我们计划在1960年先开办培养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排灌机械等农业机械工人的技工学校两所,规模各为1000人,分别设在河南和黑龙江;培养操纵自动控制设备的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一所,规模为800人,设在天津。这三所学校建成后,经过几年功夫,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以后,即可转变为替同类技工学校培养师资的师范学校。”此后,国务院批准了劳动部党组的报告,并分别在天津、上海、沈阳、开封建立了四所技工师范学校,后更名为技工教育师范学院,专科层次,由劳动部主管。[4]在国家引领和政策支持下,各省(区、市)也开始兴办技工师范教育,如辽宁省劳动厅莲花山技工师范学校[5]、河南省劳动厅工业技术师范学校。1960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压缩城市人口,支援农业生产,教育领域规模大幅度压缩,新增的技工师范学校都转变成工厂,像天津技工师范学院就改成了天津市第五机床厂。